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非虚构,正在成为一种文学潮流

日期:2019-04-24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行为,均可称之为非虚构。但近年逐渐成为图书市场一大亮点的非虚构,则是新兴起的一种新文学写作方式,这既不同于虚构小说,又不同于传统的非虚构新闻、传记、散文和学术论著,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真实的故事与文学性的手法结合起来,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写作风貌。
作者|何映宇

  4月23日是世界阅读日,1616年的4月23日,两位伟大的文学大师——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和英国的莎士比亚——同日辞世。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以纪念这两位伟大的作家。

  读书,那么好的事。可是,图书浩如烟海,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从广义上来说,图书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虚构,二是非虚构。

  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行为,均可称之为非虚构。但近年逐渐成为图书市场一大亮点的非虚构,则是新兴起的一种新文学写作方式,这既不同于虚构小说,又不同于传统的非虚构新闻、传记、散文和学术论著,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真实的故事与文学性的手法结合起来,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写作风貌。

  这一概念首先被西方文学界所引用,亦被称之为“第四类写作”,这种文学形式因其特殊的叙事特征,被誉为新的文学可能性。


梁鸿:中国在梁庄


  清晨起来,梁鸿感到一种沉重和乏力之感,乡村生活就像一个大泥淖。回来不过月余,总有一种控制不住的想沉下去的感觉,不是有什么外力、强力推你,而是你不由自主地往下落,整个精神越来越散,越来越沉,朝着不知道多深的地方坠落下去。这是一种周而复始的感觉。年年回家之前,总是下定决心多呆些时候,但每次都逃跑似的匆匆走了。

  大家再一起去看看梁庄的“风景”:那已经变成垃圾场的、散发着臭味的坑塘,曾经长满荷花,风吹过,清香满村;那因为烧砖而被挖几丈之深的整整三百亩的田地,再也无法生长任何植物,它们曾经是肥沃的、长着金黄麦穗的黑土地;那从梁庄后面流过的宽阔的大河“湍水”,清澈优美,现在变成了乌黑发亮的工业废水和城市建设的原材料基地。在《水经注》中,“湍水”两旁曾经开满奇葩般的菊花,“潭涧滋液,极成甘美,云此谷之水土,餐挹长年”。

  她希望通过《中国在梁庄》这本非虚构的书,通过这些照片,让读者们和她一起走进穰县梁庄,去看看后工业时代的中国乡村有着怎样的生命、情感和命运。大家一块儿站在村头,走到田埂上,坐在乡亲们的家里,和他们聊天,看他们的神情、动作和眼睛里那储积了几千年的从未释放过的悲哀。去倾听、感受他们每一个人的悲欢离合:慈祥的五奶奶一提起他的孙子就掉泪,十年前,她的孙子宝儿下河洗澡被挖沙形成的大漩涡给激死了,儿子儿媳出去打工,她在家带着孙子生活,结果却把孙子给弄丢了;一个五岁的孩子对他的奶奶说,“奶,你别再说了,再说我就跳坑(坑,北方的村中池塘)”,他想念远在新疆打工的父亲;春梅因为想念长年在外打工的丈夫而得了花痴最终自杀;昆生把自己的家安在了墓地里;得了精神狂躁症的清立总是刀不离身;二伯父即使火化也要让人把骨灰在棺材里撒成人形……这是真实而又残酷的当代乡土中国生活史和生命史,在光鲜、亮丽、炫目的现代化发展背后,这样的“真实”和“残酷”被深深遗忘和抛弃。

  梁庄的故事并不独特。在中国的当代乡村,有无数个梁庄和梁庄的故事,有无数条被污染的大江大河,有无数被关闭的“梁庄小学”。亲情越来越淡漠,曾经凝聚过一个村庄的礼俗、道德也都逐渐失去,大家互不相干,只为自己而活。古老的中国文明,它的道德结构、情感方式和文化礼俗正从根本上断裂,因为村庄是中国文化形态的最基本单位,它的丧失,意味着最彻底的失去。

  《中国在梁庄》是一部比《活着》真实的非虚构文本,一部唤醒中国人集体乡愁记忆的读本,一部获得十几项文学大奖的书,一部引发300多家国内外媒体争先报道的书。著名作家阎连科评价说:“在优美的散文抒写中读到了令人惊诧、震惊的中国现实;在残酷、崩裂的乡村中感受来自都市和欲望的社会挤压。这是一部具有别样之美的田野调查,又是一部与众不同的纪实文本,更是一扇认识当下中国独具慧眼锐思的理论之窗。从这里,正可以触摸今日中国与文学的心。”

  梁庄的乡愁,进入了公众的视野;而近年来,从顶层设计到田间地头,“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天下之本在家”的理念,愈发引起国人的精神共鸣。一个全新的、续接了传统文脉与淳朴民风、寄托了振兴家园朴素愿景的蓝图,实际已然徐徐展开。未来,也许当代作家再入梁庄,将目睹“看得见风景”的原乡,被春风吹散了曾经皱起的眉头。


袁凌的九十九次死亡



  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首次引进出版由美国自由作家雪莉·艾力斯编著、著名翻译家刁克利译校的《开始写吧!非虚构文学创作》一书,被视为非虚构文学写作领域第一本系统的教材式书籍。与此同时,中国一批学界人士也开始着手创建非虚构文学写作(创作)体系在中国的落地。

  2010年,经过《人民文学》的提倡,国内一些文学刊物遥相呼应,相继跟进。《中国作家》推出“非虚构论坛”栏目、《钟山》推出“非虚构文本”栏目、《智族GQ》发起“非虚构写作”基金支持计划等,同时一些学术刊物与媒体也开辟了相关文艺评论专栏,至此,非虚构写作逐渐迎来爆发期。

  《既贱且辱此一生》(韩石山)、《女工记》(郑晓琼)、《瞻对:两百年康巴传奇》(阿来)、《我的九十九次死亡》(袁凌)等代表性非虚构优秀作品面世,标志着非虚构写作俨然已成为新世纪当代文坛一股重要的文学潮流。

  其中,袁凌是近期备受关注的非虚构作家。1973年生于陕西的袁凌曾长期在《财经》《凤凰周刊》《新京报》《瞭望东方周刊》《博客天下》等媒体任职。曾发表《北京SARS后患者骨坏死调查》《血煤上的青苔》《守夜人高华》等有影响的调查和特稿报道,曾获得腾讯网2012年和2013年度特稿奖励暨南方传媒研究年度致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的《我的九十九次死亡》以记录死亡为主题,作者袁凌从对生命关注出发,忠实平等地纪念了人生中亲历的九十九次死亡,为人、动物或植物留下遗言。

  从他幼年记忆中第一次开石板受伤的“红死”,到饥荒中饿死的年轻人;从遇难的矿工到反革命案件中枪毙的犯人;从生命最后时刻的作家路遥,到重庆红卫兵墓;从狂犬病被打死的狗到面临灭绝的熊……全书以简洁忠实的语言,尽量真切地传达面对死亡的直接体验,努力使这一陌生的经验能够容纳和安放人性,体现在世的艰辛与慰籍。《我的九十九次死亡》,不止是九十九位逝者的死亡记录,还是还原了他们的生活场景和生存状态的一部当代中国社会史。

  而中信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青苔不会消失》精选了袁凌十多年来记者生涯中最为杰出的非虚构作品,叙述了十二个惊心动魄的灵魂故事,写出了一百位中国社会底层的人物故事。分为“卑微者”、“出生地”、“生死课”三个部分。其中,侧重于写底层人物对磨难与困境的挣扎,还有新旧一代关于故土的矛盾与争夺。更从无数个跌宕起伏的命运 回声中,为我们呈现了一片震撼的精神与生存景观。


国外的非虚构:这个世界的见证人


  在中国,非虚构受到关注,还是近几年的事,而在国外,非虚构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文学类别。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来自白俄罗斯的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就是一位非虚构作家。她的本职工作是名记者,这让她可以成为这个世界的见证人。

  阿列克谢耶维奇并非按照正式的历史文献来描述历史,而是从个人经历、机密档案以及从被忘却、被否定的资料中挖掘。这样的创作意义更加深远,远远超出技术性文献的意义。她关注的焦点永远是人,探索人的心灵是她与其他作家的区别之一。她成功地表现了一代人的茫然和恐慌,作品触动人的内心深处。《锌皮娃娃兵》译者、著名翻译家高莽评价说:“她自己没经历过战争,通过采访真实还原战争中的小细节,写出了最真实的战争。”

  她的《切尔诺贝利的祭祷》由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拼写出一个时代的声音和一幅幅不同的人性画像。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这是人类史上最惨烈的技术悲剧之一。上万平民因放射性物质长期受到感染或致命;数万亩土地被污染,切尔诺贝利一夜之间化为废城。

  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事故发生现场,历时数年,访问了超过500位灾难受害者。作者将这些访谈以口述的方式书写,每一页呈现的都是残酷、荒诞的故事。从口述者的独白中透露出,这场灾难造成的痛苦始终如核辐射般残存在幸存者的体内。她拼写出了一个时代的声音和一幅幅不同的人性图像,揭开切尔诺贝利灾难的“内幕和真相”,文学史上最震撼人心的非虚构写作。

  两度普利策奖得主约比·瓦里克的《黑旗:ISIS的崛起》一书深入描述了ISIS奠基者扎卡维如何将一个从约旦黑狱中走出的组织,发展为足以操控全球60亿人心理恐慌的中东幽灵,同时首度揭露了小布什、奥巴马的接连军事误判,如何帮助恐怖组织ISIS一步步发展壮大。

  当1999年约旦政府特赦一批政治犯时,没人意识其中那个名叫阿布·穆萨卜·扎卡维的男人,后来会成为世界最著名的恐怖组织的幕后策划者。

  扎卡维开始并不引人注目,他的恐怖基地位于伊拉克北部。2003年美军的入侵,让他摇身一变成了暴乱领袖。美方官员一直误认为此人乃是本·拉登和萨达姆的中间人。扎卡维残忍暴虐,利用割头暴行和自杀式炸弹扰乱中东局势。最终,在约旦与美国情报部门的联手合作之下,扎卡维终于在2006年的抓捕行动中被击毙。

  一开始,扎卡维团伙的名字是“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后来改为“伊拉克伊斯兰国”(ISIS)。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这一次,奥巴马治下的美国政府选择作壁上观,拒不出兵。ISIS利用国际形势,以及当地无政府、无管治的状态,再次让恐怖主义落地开花。关于战争的悲剧,《黑旗:ISIS的崛起》的总结是令人信服的、权威的。

  约比·瓦里克多年游走在外交人士与国家元首之间,获取了大量第一手材料。《黑旗:ISIS的崛起》书中情节不少来自中情局秘密档案与约旦情报局的安全信息,首次公布披露内幕。

  《黑旗:ISIS的崛起》全面真实还原了在美国政府主导下ISIS崛起的全过程,成为比“基地”组织更为邪恶、残暴和影响更大的世界头号宗教极端恐怖组织。并详尽分析了伊拉克、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对“伊斯兰国”的对策、措施及成效,指出布什与奥巴马两任总统在中东问题上的种种错误之举。最重要的是,本书指出了我们的希望所在——“伊斯兰国”正在播下自我毁灭的种子。这是一部了解当世最恐怖、最邪恶的宗教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IS)”的最佳读本。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