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版导盲犬小Q,不只是一枚催泪弹
2004年,日本影片《导盲犬小Q》上映。这部改编自石黑谦吾的畅销书《再见了,可鲁》的影片,第一次将导盲犬的真实生活带到观众面前,忠实记录了一只导盲犬从出生、训练、服务到死亡的全过程,感人肺腑,一时引起轰动。
15年后,《小Q》成为今年暑期档的大热。虽然晚到,却依然及时——和日本上世纪50年代就有导盲犬服役不同的是,香港直到2012年才有导盲犬服务起步,时至今日不了解导盲犬工作的仍然大有人在。
和当年的《导盲犬小Q》一样,《小Q》也改编自《再见了,可鲁》。但不是翻拍,是买了版权,重新演绎“港版导盲犬小Q的一生”。
有狗行,无狗停
提起《小Q》的导演罗永昌,第一想到的,就是他和杜琪峰合作的20多年,为银河映像留下的一大堆作品——《枪火》《辣手回春》《机动部队》……再来就是2007年充满温情的《每当变幻时》——在我看来,这部要比《老港正传》更有香港情怀,也更反映沧桑变幻。还记得杨千嬅唱的同名主题曲:每当变幻时,便知时光去。
看罗永昌的照片你可能感觉脸熟,不意外,因为他还客串过很多港片——《真心英雄》《再见阿郎》《枪火》《百年好合》——不过不是因为有戏瘾,而是为了给剧组省钱。“以前到了现场才写剧本,看看没有合适的人,就自己上吧。预算不够多的时候,什么都要做。”
杜琪峰带出来的徒弟,风格也十足的银河映像——左手铁血,右手温情。跟杜琪峰一样,罗永昌其实也颇擅长拍摄浪漫温情喜剧。
选择拍《小Q》,是因为罗永昌发现,许多人对导盲犬依然不了解。他想告诉大家,导盲犬是如何服务视障人士。
当年《导盲犬小Q》中对于导盲犬的挑选就有过科普——东京的水户女士家里新诞了一窝拉布拉多,想挑选一只做导盲犬,一开始屡次被拒绝,因此导盲犬最看重的是——血统。严格一点的,祖上三代都是导盲犬才有资格入围,至少也得爹妈当过导盲犬才行。
最终导盲犬协会的人拗不过执着的水户女士,让她试着从五只幼崽里选一只。五只都很机灵,怎么选?“尝试着叫狗子们过来。”听到主人发令,三只狗子百米冲刺过去,第四只犹犹豫豫也跑了过去……只留下一只没啥反应的。你以为第一轮先淘汰了这一只?错啦,第一轮就淘汰了四只!因为评判标准是:不要选立即走过来的。也不要选太活跃的,太容易被声音影响的。“懂得用眼神向你发问的才可选。”
而《小Q》最让人感动的,还不是导盲犬忠心耿耿的服务故事,而是影片真的以狗为本位,真实记录了一只导盲犬的一生。要知道,拍摄狗狗的电影,要让观众落泪真是太容易了,曾经的《忠犬八公》《马利与我》《一条狗的使命》都可以证明。但如果只是志在煽情,未免显得低级。而《小Q》并没有假借狗的元素来包装一段人类世界的感情,而是和日本原作相似,从导盲犬本身出发,讲述它的一生,它和几任主人的羁绊。
喜欢《小Q》的海报——有狗行,无狗停。生活在许多方面对视障人士亮起红灯,但是在导盲犬的陪伴下,却有转绿的可能。
五个阶段,导盲犬的一生
第一个泪点,是任达华饰演的西点名师李宝庭,因为眼疾后天致盲。香港导盲犬协会(HKGDA)给他配了一条导盲犬小Q,但他十分抗拒,恨命运对自己不公,连带也讨厌小Q——“这就是我的后半生吗?铲屎铲尿!”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李宝庭恨恨地说。然而片刻过后,他弯腰解开小Q背上的导盲鞍,“我没得选,但是你可以选,你走吧!”
是啊,在一般人看来,导盲犬的一生也是悲苦的一生,别的狗子吃喝玩闹,他们却要一直安静地守在主人身边,无时无刻不在工作,比996还惨。
但真正的导盲犬的一生是怎样的呢?看了电影才知道,原来至少要经过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原生家庭。小Q出生的家庭,这就是它的原生家庭。海报上那只系着红丝带的狗子,就是主人公小Q——影片上映时,这只拉布拉多已经10个月大了,并且已经被罗永昌认养——当时他为了戏中出镜的初生小狗,去等这一窝诞生,对自己说:不管男女,第一条就是小Q了!结果第一条生出来是“女”的,所以影片就顺理成章成了“大女主”戏。
第二阶段:寄养家庭。如果是带有导盲犬血统的小狗,就完全没有攻击性,这样的小狗在出生两个月左右会被转到“寄养家庭”。为什么要先到寄养家庭而不是直接送去训练?“主要是因为,香港地少人多,导盲犬协会的空间也非常有限,容纳不了那么多训练的小狗。所以小狗一般会先放在寄养家庭,一边熟悉居住环境和人类生活,一边由寄养家庭的主人送去培训学校,早出晚归学技能。”罗永昌写剧本之前做了许多资料收集工作,“欧美很多地方未必有寄养家庭,但是后来发现寄养家庭对导盲犬的训练非常有好处,他们可以由主人带着去餐厅、坐公交、适应自动扶梯……能够尽快融入生活环境。这段时间里面协会每周都会去看狗,因为万一寄养家庭不合适,教坏一只就浪费一只”。
第三阶段:正式训练。在寄养家庭长到一岁多的时候,狗子就要开始正式训练。内容包括训练安静、训练不乱吃别人给的东西、训练带着视障人士行走、听从指令、绕过障碍物、提醒危险情况等等。大约经过半年时间的训练后,合格的导盲犬就会开始被分配给视障人士。这分配也很有讲究,要根据视障人士的身体特征来搭档——比如有的人比较高,步子大,步速快,就要相应寻找步调一致的导盲犬。搭配成功之后,导盲犬和主人还要在一起共同训练一个月,彼此适应。完成这一步之后,导盲犬才能在之后的十数年里陪伴、服务主人。
一只导盲犬,起码需要花费20万港币才能养成。而它在主人处服务十多年期间的吃穿用度,也都会由协会和社会善心人士来资助,视障人士不需额外的花费。
第四阶段:漫长的服务期。一般导盲犬可以从2岁左右服务到十多岁。但也有例外——有的导盲犬会在七八岁时经历一段“提前退休的渴望”,忽然变得不愿意“上鞍”。这个时候,就不能勉强导盲犬再服务啦,最好的做法就是让它自然退休,不然勉强工作的话,主人也会有危险。
不过,导盲犬漫长的工作生涯倒不是一般人想象的996——在不上鞍的时候,他们也可以自由玩耍;只是一旦上鞍,就进入工作状态。
第五阶段:光荣退休。退休以后的导盲犬有几种养老选择:第一种是仍然生活在视障主人家,前提是主人有能力为他养老;如果不行的话,第二种选择是回到当初的寄养家庭——《小Q》和当年的《导盲犬小Q》都是这样的归宿,也是现实生活中可鲁的归宿。如果这两种都不行,那就会公开向社会招募收养人士。
在电影《小Q》中,这五个阶段都得到了再现——小Q出生在林文龙袁姗姗饰演的夫妇家,寄养在郭晋安杨采妮饰演的夫妇家,训练后又被分配给任达华饰演的李宝庭,后来李宝庭去国外做手术,年迈的小Q就回到了杨采妮家。比日本版温情一些的是——剧情没有让李宝庭早逝,他做完心脏手术回港后,见到了病重的小Q的最后一面,小Q在服务家庭和寄养家庭满满的双份爱意中走完了一生。
没有动物因此片影响职业生涯
但也不是所有的视障人士都可以申请到导盲犬。除了僧多粥少的原因——以香港为例,服务中的导盲犬大概只有40只,加上训练中的也最多数百只,比起视障人士的数目实在杯水车薪;而全国范围里服务中的导盲犬也不过只有数百只,对比一下视障人士的数字,就知道是个巨大的缺口——导盲犬对主人也有要求。罗永昌说,只有那些带着盲杖可以出行的人,才能申请导盲犬,因为万一路上狗狗出了什么问题,如果是毫无行动能力的盲人,就会陷入危险。
你或许会问,如果盲人可以借助盲杖自由走动,为什么还需要导盲犬?
当年《导盲犬小Q》给出了答案一:带着导盲犬会比左右敲击盲杖更快地行走,步速可与普通人无异。
而《小Q》给出了答案二:在高科技,比如电子地图的帮助下,盲人不仅可以走在自己常规的路线上,去陌生的地方甚至国外也行,地图加上导盲犬,就是一个可靠的导航系统。因为导盲犬每到一个转角或者路口就会停下,等待主人下一步指令,再作出相应的带路。
戏里感动,戏外,了解到一些拍摄故事,同样感动。
首先是片尾字幕中的“没有动物因此片受到伤害”——你可能看不出来,《小Q》中还使用了特效。“我们的特效不是做了3D狗。”罗永昌说。其实影片是在拍摄垂垂暮年的老Q的时候,用特效做了一条假的萎缩的后腿,以及用特效让狗狗的眼睛慢慢闭起,走完一生。“我们不会给狗狗打针来促成这些效果,所以说是没有动物受到伤害。”
不过,比起这个基本原则,更让人感动的是,影片的拍摄也没有影响导盲犬的职业生涯。
你可能没发现,《小Q》中一共出现了大概十只小Q,除了童年、老年的小Q由不同的狗狗来饰演,成年的服务小Q也有七八只之多。
为什么要找那么多狗狗做替身呢?因为最大的女主角是一只名叫“布丁”的拉布拉多,正处于训练期的导盲犬。导演把重头戏文戏都交给了她,却在武戏,也就是大段的奔跑戏中用了替身,理由是,“不能误导导盲犬”。“假如让训练中的导盲犬去做激烈运动,她可能以后就做不了导盲犬了。”
所以,不但是没有动物受到伤害,也没有动物因本片断送职业生涯哦。影片上映时,布丁已经配给视障人士开始了她漫长的服务期。
让观众泪奔的那场追车戏,其实就用到了五六个替身。因为拍了一遍又一遍,狗狗也跑不动啦。拍文戏的布丁也挺辛苦的,因为她受的训练,是当遇到阶梯的时候要停下,但电影里导演的要求却可能是:走到第三个台阶的时候停下。布丁可能也觉得疑惑:我做得好好的,为什么要NG重来?
NG的不只有狗狗,最多的一场戏,任达华NG了47次。在戏里,他佩戴了隐形眼镜之后其实基本上也看不清东西,所以这不仅是高难度的狗狗戏,还是更高难度的狗狗+盲人戏。
“要感谢爱狗的演员们,他们付出的时间是平常拍戏的几倍多,采妮天天都在安抚狗狗:你乖啊,我们多拍一点。拍狗狗手术的戏,她还没进手术室已经哭起来,我说你等一下啊,还没开拍啊……”罗永昌说,“如果要跳过那些难拍的狗狗戏,少拍一点狗,多拍一点人,当然是可以,但那样就不是狗的电影,而是人的电影了,两者是非常不同。”
加大难度也要拍,自然是希望能够借本片让世人更加了解导盲犬。所以,假如你在路上遇到上了鞍(也就表示是正在工作)的导盲犬,就不要随意去摸他们逗他们啦,喂食更是不允许的,人家可是很认真地在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