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鸦没有那么野 上海容得下
说到上海的涂鸦,莫干山路M50创意园区附近那段长长的涂鸦墙从来都是绕不开的地方。这段天马行空的墙壁和各色涂鸦人相伴十多年,不仅是上海涂鸦的地标和大本营,也是上海市中心的网红打卡点。
要问这片墙壁的魅力如何?听说曾经有一位外国艺术家到上海只有一周时间,刚下飞机就直奔莫干山路艺术墙并进行喷绘,其“国际影响力”可见一斑。
如今,尽管涂鸦墙已不复往昔,但涂鸦却在上海有了别样的延续。作为曾一度不被公众认可街头艺术,涂鸦正逐步迈出向城市公共艺术转变的新步伐,成为城市更新中的新亮点。
在上海,涂鸦没有那么“野”,当你快要忘记它存在的时候,它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在街道拐角、商场楼宇、创意园区,或者干脆就在某片临时性的围栏上。
破败街区的“华丽转身”
位于光华路335号的越界·丝腾光华酷创意园区内,正门口的一幢三层高的办公楼格外引人注目。鲜花、昆虫、绿叶……一幅春意盎然的壁画被绘制在了整幢建筑的两面外墙上。
惊艳不止于此,出门左转,一幅幅用色大胆、充满奇思妙想的涂鸦作品接连映入眼帘,使得光华路两侧原本苍白的墙面瞬间变得生动、有趣起来。除了附近的居民,据说每逢节假日,还会有不少年轻人慕名而来,在涂鸦墙前拍照打卡。
熟悉闵行的人或许知道,光华路,最初由一条乡间小道发展起来。它东起闵行区沪闵路,西至松江区申港路,全长约6.9公里。其中,沪闵路至中春路段1.5公里的沿线两侧,是颛桥镇工业经济的发祥地。金贝牌拖鞋、三角牌吊扇、眼睛牌油漆等均在这里生产,销售全国,甚至走出国门。可以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光华路如它的名字一般散发着颛桥镇工业经济的光和热。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光华路昔日的光辉已逐渐黯淡,业态、安全、环境、市容等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
2016年,《闵行区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工作方案》的出台,为光华路的转型发展提供了一个宝贵契机。区域经济统筹是闵行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也是闵行补短板、破瓶颈和产城融合发展的需要。
也就是在这一年,上海光华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创立,主要承载的就是区域经济统筹,存量资产的开发改造,以及产城融合等功能。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区域内的传统业态转型升级为文化创意产业。”上海光华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光华街区工会联合会主席陈志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制定产业规划。
2017年,“光华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总体策划方案”出台,光华创意街区也被列入闵行区16个成片区域转型升级地块,通过旧厂房的规划改造、传统文化社区的经营、新型开发园区的建设等先一步实现了蜕变。
“除了光华路入口景观‘光华世界’的打造,我们还做了架空线入地,增设了沿街的花箱等硬环境的投入。”陈志云告诉《新民周刊》记者,环境变得整洁、漂亮后,亟需一个抓手来打造这条街区的影响力,打响光华的品牌。
2017年,首届“光华创意街区涂鸦节”应运而生。“涂鸦最直观的作用就是美化街区。”陈志云进一步说明,涂鸦节的开展也与光华路的定位十分切合,它正是用艺术的方式来重塑街区内旧厂房、旧仓库的外貌现状,改善街区文化氛围,使光华路成为上海别具海派特色的又一地标性“创意街区”,增添闵行地区新的文化元素,“从无到有一步一步来,我们希望的是光华涂鸦节的影响力,能先从上海,到全国,将来再到国际”。
如今,涂鸦节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活动范围也从沪闵路向西延伸到了邱泾港路段。活动每年都会设置多个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的宣传推广吸引了广大涂鸦艺术爱好者踊跃参加、积极创作,每年都会收到近百幅投稿作品,并通过几轮投票和评审,最终会有四五十幅作品上墙。
“并不是人人都有能力自己上墙,因为作品中也有很多周边居民、学生的投稿,所以我们也会委托专业的美院学生代为上墙。当然,每年好的作品,我们都会保留在墙面上。”但陈志云也无奈地表示,“有时候,我们不得不面临墙面推倒改造的情况,不过所有涂鸦图样我们都是有保留的。”
陈志云坦言,以前的光华路可以用“破败”来形容,大家对这条路都是能绕则绕。“每年上海网球大师杯赛都在马桥举办,其实沿着光华路一直下去的路线是最为便利的,可因为老早光华路很破,组织方就明确要求不走光华路。”陈志云表示,“但以光华路现在的新颜,我希望有一天可以让大师杯的这些世界球员从这里走走看了。”
的确,当墙面变成画布,光华路就像被施过魔法。涂鸦节不仅给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也给光华创意街区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在实现华丽转身的同时,“光华品牌”的形象也变得更立体、更生动。
“今后假如沿街的墙面都满了以后,我们也不想重复地刷新,可以让涂鸦进入各个园区。” 陈志云认为,等到涂鸦节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光华创意街区在未来成为上海的一个涂鸦圣地,“到时候,我们也会考虑开放一片专门的区域,让涂鸦爱好者们自由创作”。
记者注意到,在光华路近一公里的涂鸦墙上,有一种图案多次出现——“蝴蝶”。 如今的光华路再次承载了颛桥镇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梦想。或许,蝴蝶正是寄托了人们对光华路能“破茧成蝶”的美好期待,也表达了“花香引蝶来”的寓意。不过,与30年前相比,这次可能需要依托创意的翅膀,来一次彻底的蜕变和升华。
不只“出彩”,还很“惠民”
长宁区娄山关路天山路交叉口的天山二村,地处虹桥商圈,属虹桥井字形核心区。但作为上海第一批工人新村,数十年的建造历史让小区房屋的墙面晦暗失色,路人匆匆走过,甚至不会多瞧一眼。
但今年初,面向街面的59号和60号居民楼外墙上,突然“长出”一面巨幅涂鸦。画面上,白鸽展翅高飞,留下这枝繁叶茂、美丽的花朵们......15种以上的色彩让它变得时髦且醒目。过路的人们忍不住掏出手机,记录下这幅露天“艺术品”,老旧小区因一幅墙绘变成新的都市景观。
而这副作品有个好听的名字:花语白鸽。据了解,设计师创作的初衷旨在向上海这座城市致敬,希望通过颜色来表达人与城、人与物之间的紧密联系,让忙碌的人群可以在城市中感受到一份温馨、美好和平静。
记者从长宁区虹桥办了解到,天山二村“彩绘墙”从最初制定、设计、评选方案,到2019年11月13日进入施工和现场创作,再到正式完成揭幕,共180余天。14名艺术画师、18名施工人员以及超过20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它是天山路一条街更新打造的重要节点,也是长宁区城市更新的重点片区。
作为长宁区首个顺利竣工的住宅山墙壁画项目,这面彩绘墙也是第一个企业自发的,通过居民自治的方式参与社区微更新的纯公益项目。项目得到了区重点企业PPG公司的公益赞助,包括墙面的翻新设计和绘画所用的涂料等。
不过,想要在街头完成这样大体量的艺术作品并非易事。改变房屋外观,要经过谁的同意?作业车开到居民区,可能引起占道,需要谁的许可?绘画者登高数十米,安全谁来负责?社区里一个微小改变的背后,其实是城市更新公众参与和社区治理共建共享。
天山二村居民区书记张恩杰告诉《新民周刊》,区虹桥办前期会同天山路街道,根据“天山路(遵义路—古北路)提升更新”规划和“天山路一条街更新”规划要求,从房屋确权、方案设计、项目公示、施工手续办理、安全生产到竣工仪式筹备,前后共召开5次协调会,并征询和采纳了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绿化市容局、建管委等相关专业部门的实施意见。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天山路街道天山二村党总支、居委会充分发挥自治职能,通过召开协调会、沟通会了解社区居民需求和意愿,调动社区居民“自下而上”的参与进来,从方案设计到材料选购,从防水修复到彩绘美化,都要听听居民群众的意见。
“项目刚开始的时候,有居民不理解,担心施工影响居民休息、带来安全隐患、涂料有味道。我们便邀请居民代表、物业、施工方以及项目现场负责人等一同开沟通会,由现场项目负责人针对居民的疑惑进行解疑答惑,打消了居民的顾虑,并调整了施工时段,将施工区域与生活区隔开,最终取得了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张恩杰表示。
事实上,彩绘不仅装点了小区外墙,还为居民一并解决了墙体渗水等烦恼。原来由于两栋房子皆是建成于上个世纪的老旧房屋,历经几十年的风雨,墙面出现了裂纹、褪色、漏水等问题。本次彩绘墙项目在第一阶段就对两面山墙做了基础修缮及防水作业。
“这幅壁画作品与周边居住空间、商业建筑和公共交通完美融合,给公众带来了快乐,这是我们的精神财富。”在项目的竣工仪式上,时任长宁区副区长徐静表示,“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凝聚上海市民,这是我们职责的一部分,同时也希望影响到全社会,给我们这个时代增添更多的色彩和美好。未来也希望能看到更多这样的作品,也想通过这一个点来看长宁、通过长宁看上海、通过上海看中国、再通过中国看世界。”
不仅仅需要美术馆
从质疑到接受再到欣赏乃至组织和倡导,这些年在上海,从政府部门到普通市民,对城市涂鸦抱以越来越宽容的态度。
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会长赵抗卫告诉《新民周刊》记者,目前在上海存在的“涂鸦”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作为市容设计、城市更新的一部分,起到一种美化环境的作用;第二,是在一些创业园区或商业主体内部,增加文化氛围或起到宣传作用等;第三,就是在郊区,创作上相对比较自由。
在赵抗卫的记忆中,他本人也曾在20年前参与过街边“涂鸦”的创作。2000年,浦东世纪大道刚刚贯通。当时除了对道路两旁的老公房加装了彩色屋顶外,也对其墙面进行粉刷,每户人家窗台上都装上了花架子。但马路上大片的空白砖墙墙面如何进行美化?赵抗卫受职能部门委托,组织了上海大学美术设计系的学生,以人们对新世纪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为主题,进行了一场“涂鸦”创作比赛。
也就是在差不多的时间段,一些早期的创意园区开始在上海产生,它们大多由原先的厂房改建而成。比如,人们熟知的普陀区M50,莫干山路的涂鸦墙差不多就是从2005年逐渐成气候,一步步成为上海街头文化的地标。
此后,涂鸦创作渐渐以公开、透明的方式出现于城市公共空间,充满个性,又温和客观,一如成熟的上海人,其展现出的艺术之美正越来越得到大众的认可。
但赵抗卫也直言,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上海的涂鸦还都属于公益性的美化,和真正意义上的涂鸦艺术存在一定的区别,“国外的涂鸦都是爱好者们为了显示自己的对当代艺术的追求,显示出个人的设计创意,用涂料在墙面进行创作,所以它是一种较为自由的个人行为。城市的某个区域可能就会成为他们的天地,并无意中还可能变成一个知名的旅游景点。但在国内,一些涂鸦爱好者有时则不得不以与监管部门‘躲猫猫’的方式进行创作表达”。
在赵抗卫看来,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城市管理者可以专门辟一块空间让涂鸦尽情地发挥创意,“其实上海很早就被联合国批准成为设计之都。涂鸦恰恰是我们体现设计之都的一个渠道或一种方法,去发挥城市的创造设计”。
涂鸦从来不是被“圈养”起来的艺术。它的珍贵在于它位于野生的环境中自由呼吸,它属于街头,属于无拘无束的创造。海纳百川的城市,既有高雅的专业美术馆,更容得下遵守规则、精彩多样、生命力旺盛的街头涂鸦。
“城市是大家的,应该容许涂鸦作为一种群众艺术有一席之地,让年轻的涂鸦爱好者们用这样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于美和城市的理解。”赵抗卫建议,在城市管理和规划中,对涂鸦要有一定的宽容态度,在临时围墙、文化集聚区域,可以有序开放,在特色马路两侧的景观设计中,也可以包容涂鸦式的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