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百年: 永远青春,永远时尚
音乐剧是年轻的。加上雏形时期,它的历史也只有100多年;而话剧从古希腊时期算起已经延续2000多年,歌剧也有40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西方的剧种里,它确实是个“后来者”。
音乐剧又是充满青春活力的。它将戏剧、音乐与舞蹈融为一体,自一诞生就与市场和观众紧密相联,不断迭代更新,成为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舞台表演形式之一,让千百万人为之沉醉疯狂。
从诞生到“黄金时代”
音乐剧的渊源不少,其中人们公认比较重要的有小歌剧和综艺秀。从18世纪开始,小歌剧主要在欧洲发展,又被称为“轻歌剧”。顾名思义,它在保持了传统歌剧的音乐叙事之外,体量更轻,更适合大众欣赏;并且在内容上,更多呈现为一种“音乐喜剧”。在美国,19世纪的工业革命和移民浪潮使得人口激增、城市快速发展,社会中下层对娱乐节目的需求强烈,这催生了当地的舞台综艺秀、杂耍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百老汇,已经有了音乐剧的雏形。1907年,百老汇的著名制作人齐格菲尔德把综艺秀推向顶点,创造了他称之为“富丽秀”的表演形式。富丽秀的重点不在于讲故事,而在于声势浩大、奢华亮丽、让人眼花缭乱的歌舞表演。富丽秀席卷百老汇20余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为即将正式产生的音乐剧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齐格菲尔德并没有止步不前,1927年,他制作的《演艺船》创造了音乐剧历史上“开天辟地”的突破。它在歌舞的表现形式之外,首次把“讲故事”放到核心地位,讲述了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一条轮船上的歌舞团演员三代人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这部音乐剧不仅讲了故事,还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尤其是白人和黑人之间的种族矛盾,再也不是过去剧目里“不接地气”的题材。
剧目首演的当晚,台下的观众们惊呆了,他们开始明白:原来被叫作“Musical”的表演可以不只有歌舞喜剧的形式,还可以有完整的剧情故事,还可以如此“戏剧”!从《演艺船》开始,以剧情为基础的音乐剧开始成为这一剧种的核心形式,也因为它第一次遵守了完整的“戏剧”规范,人们公认它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剧”。
“音乐剧整个艺术领域和行业的发展历程,鲜明地体现在一部又一部经典的作品上。”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副教授、曾任戏曲音乐剧专业主任的杨佳向《新民周刊》记者表示。在1943年上演的讲述美国乡村故事的《俄克拉荷马》之前,百老汇音乐剧的舞蹈一直处于从属地位,主要是为了配合歌唱;但在这部剧里,大量精心编排设计的舞蹈与故事情节完美交融。《俄克拉荷马》被认为开启了百老汇音乐剧的“黄金时代”。
舞蹈在音乐剧中的地位在1957年上演的《西区故事》里被进一步提高。剧目的主线情节改编自《罗密欧与朱丽叶》,把故事发生的时空放到了当时的纽约曼哈顿西部的贫民区,莎翁原著里的两个家族变成了两个黑帮。
在这部音乐剧里,杰罗姆·罗宾斯集编剧、编舞和导演于一身,把庄严高贵的芭蕾舞、激情四射的黑人曼波舞和街头少年的踢踏舞等以“鸡尾酒”的方式展现出来,舞蹈开始会讲故事,以往的音乐剧从未达到如此完美的舞蹈表演意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罗宾斯在这部剧里没有选用明星演员,而是花了一年时间挑选新人并进行综合培训,为每个角色设计独特的造型。这样的投入和用心,也是剧目能成为传奇的重要原因。”杨佳说。
业内人士公认《西区故事》达成了戏剧、音乐和舞蹈这三重元素的完美大融合,是音乐剧走向成熟的标志,为之后的剧目树立了标杆。
伦敦西区的逆袭
“黄金时代”之后,百老汇音乐剧从60年代中期开始走向低谷。曾经与流行音乐密不可分的百老汇开始与当时年轻人喜欢的摇滚音乐渐行渐远,老一辈音乐剧人不是引退就是墨守成规,而新的人才很多流向了吸金能力更强的流行乐坛、电影和电视。
此消彼长。美国音乐剧自《演艺船》开启新时代之后,英国音乐剧依然保持着小歌剧的形式,很难与百老汇的作品抗衡。但在百老汇音乐剧衰落的70年代,局面开始扭转。英国的安德鲁·韦伯创作的“史诗音乐剧”“巨型音乐剧”横空出世,让伦敦西区成为世界音乐剧的另一个中心。
韦伯出生于伦敦的一个音乐之家,从小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从古典音乐到现代音乐、从圣歌到民谣都广泛涉猎。韦伯21岁时就作曲创作了唱片《耶稣基督巨星》,反响极好;唱片后来被改编为音乐剧,于1971年10月上演,也大获成功。
《耶稣基督巨星》对于韦伯的作品而言,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一条关键的营销经验:先把音乐剧中主打的金曲发唱片,再制作剧目。他创作的《艾薇塔》依然如此。当剧中充满感染力的《阿根廷,别为我哭泣》的歌声已经飘扬在大街小巷时,随后的音乐剧的叫好又叫座就是水到渠成了。1979年,《艾薇塔》从伦敦西区转演于百老汇之后,同样大获成功,高投入、大制作、注重商业宣传以及走国际化路线的英国音乐剧时代,就此开启。
紧接着问世的就是“世界四大音乐剧”之一的《猫》。《猫》中的金曲《Memory》成为至今流传最广的音乐剧歌曲之一。和韦伯之前的创作不同,这首歌曲并未在音乐剧上演之前就完成。据说,直到离首演很接近的时候,导演拿恩仍对剧里的歌不满意。韦伯起先并不愿意,但还是回家重新开始编曲。他花了整整一个晚上写出了一首新曲。第二天早上,韦伯在排练室的钢琴上弹奏了这首曲子。拿恩听完后,对旁边的人说:“我请你们记住现在的时刻。因为你们听到的,就是下一个能称为传奇的乐曲。”
1981年5月,韦伯作曲的这部音乐剧在伦敦西区上演,不仅是单曲,而是整个剧目都开始创造一系列传奇。《猫》拿下了“舞台剧界的奥斯卡”托尼奖的七项大奖。它在伦敦西区连演21年,演出超过8900场;在百老汇也演出了7400多场;在世界各国巡演的场次不计其数。
其实,《猫》改编自英国文学家T·S·艾略特的儿童诗集《老负鼠讲讲世上的猫》,并没有什么复杂的剧情,然而正是它像马戏团表演一样让人眼花缭乱的、很适合儿童观看的特点,击中了全世界观众的心。
《猫》创下的一系列纪录被韦伯自己的《歌剧魅影》打破。1988年上演于百老汇的这部悬念音乐剧给了韦伯展示古典音乐功底的机会,歌剧风格被他完美融入了表演。高技术和高投入也必不可少,舞台奇观在剧中随处可见:突然从空中砸下来的巨大吊灯、魅影藏身之处的地下湖等,都让人叹为观止。难怪有人说:“当观众能在舞台上看到钱的时候,也就不会吝惜自己的腰包。”
在《猫》与《歌剧魅影》之外,“四大音乐剧”的另外两部《悲惨世界》和《西贡小姐》都是法国作曲家勋伯格和鲍伯利的作品。《悲惨世界》的导演正是执导《猫》的拿恩,他意识到音乐剧具有的内在潜力:将严肃题材、经典文学作品与之结合,也完全可以打动人心。
除了导演,《悲惨世界》的制作人卡麦隆·麦金托什也来自英国,当年正是麦金托什的资助和拿恩的导演才使韦伯的作品脱颖而出。1985年在伦敦西区演出后,《悲惨世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首次合作大获成功之后,勋伯格和鲍伯利又给麦金托什带来了反思越战题材的作品《西贡小姐》。显然,与《猫》和《歌剧魅影》相比,该剧的剧情更为深入复杂,更加引人思索。剧目于1989年在伦敦公演,随后获得了全球声誉。
来自伦敦西区的力作目不暇接,百老汇一度几乎成了只能翻演前者的地方。70年代,比较成功的百老汇音乐剧《芝加哥》也直到1997年复排时才得到托尼奖的肯定。为了应对,百老汇一方面大量翻演自己的老剧,另一方面也学习英国搞大制作,后者以迪士尼从自家电影改编的音乐剧为代表,例如1994年的《美女与野兽》、1997年的《狮子王》。
时间进入21世纪,音乐剧愈发多元化,各种新的元素层出不穷。2015年,《汉密尔顿》的横空出世,似乎让百老汇又夺回了世界音乐剧声誉的第一把交椅。这部美国版的“建国大业”即使卖到平均每张800美元的天价也还是一票难求。
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称此剧是“她此生见过的最杰出的艺术作品”。该剧在艺术和商业上都成为了现象级作品。
走入东方世界
虽然中心在欧美,但音乐剧在亚洲尤其是在中日韩三国的发展,同样值得重视。
正如纽约百老汇之于美国、伦敦西区之于英国一样,四季剧团基本成为日本音乐剧发展的代名词。四季剧团1953年成立于东京,最初演出话剧;从60年代末开始逐渐将重心转移到音乐剧的演出。四季剧团不断搬演在欧美已经获得巨大的成功的剧目,采用自己的演员,将它们翻译成日语版演出,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适于亚洲人演唱表演的体系。
经过长期努力,四季剧团不仅培养了一批音乐剧迷,使音乐剧逐渐被日本主流社会接受;同时还创作了一批原创音乐剧,为世界音乐剧事业作出了贡献,其中著名的有三部曲《李香兰》《梦中醒来的梦》《勇太和他的伙伴们》。如今,四季剧团每天有8到10个剧组在日本各地进行公演,每年有大约300万观众观看剧团年均超过3000场的演出。四季剧团以自身的高品质追求,创造了与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同样具有国际水平的亚洲音乐剧表演中心。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四季剧团的创始人浅利庆太心系音乐剧在亚洲的发展,为其他各国的音乐剧人才培养提供援助。1995年,中央戏剧学院第一届、也是中国第一届音乐剧班开设,这届学生的学习、实习、毕业演出、工作等过程,都有四季剧团的大力支持。杨佳正是当年首届音乐剧班的一员,她告诉《新民周刊》记者:她在毕业后被浅利庆太选中,和其他几位同学一起来到日本四季剧团成为音乐剧演员,在几年时间里,经历了上千场演出的实践,“真正明白了音乐剧是怎么回事”。后来,杨佳回到中央戏剧学院攻读音乐剧专业的硕士,之后一直在国内从事音乐剧的实践与教育工作。四季剧团与中国音乐剧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持续至今。
杨佳和她的同学们去四季剧团时,韩国也有一些年轻人来到那里开始学习,后者回国后,同样成为该国音乐剧发展的生力军。2000年之后,韩国的音乐剧产业开始加速发展。韩国先进的娱乐产业大力助推了音乐剧的兴盛,尤其是一众流行歌舞明星转向音乐剧,在2010年前后给这个产业带来了爆发。除了翻演欧美经典剧目,韩国本土原创的音乐剧势头同样迅猛,在基本满足韩国国内的娱乐市场需求之后,开始向周边国家输出,中国无疑是他们非常看中的市场。目前,中国的音乐剧领域中就有不少来自韩国的作品。
中国音乐剧的起步时间同样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经过20余年的积累,近年来在以上海为代表的大城市迎来了高速发展。中国的音乐剧一方面需要更为专业的创作人才,另一方面需要有原创的“爆款”剧目。
在杨佳看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音乐剧领域尤其重要,并且已经再三得到验证。例如,大量运用发源于美国的Rap唱法是《汉密尔顿》爆红的秘诀。那么,对于中国而言,将传统戏曲、民间小调、少数民族音乐与音乐剧巧妙融合,很可能是创造能够风靡世界的中国音乐剧的正确路径。2009年,上海戏剧学院已经率先在国内开设了中国传统戏曲与音乐剧融合的“戏曲音乐剧”专业,后来又开设了音乐剧专业。目前,国内很多院校都已开设音乐剧专业,培养了许多人才。中国的音乐剧人,正在努力创造更好的未来。(记者 王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