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魔都到“设计之都”, “中国设计”时代要来了?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美轮美奂,赢得一片喝彩。开幕式上“冰雪五环”与“构建一朵大雪花”这两段重头戏的背后,有一支来自上海的动画视效团队——核子章鱼工作室。
北京冬奥会上的另一创新——用绒线编织的花束代替鲜花作为颁奖花束,这束荣耀之花采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绒线编结技艺”钩编而成,而负责花束设计和制作的也是“海派绒线编结技艺”传承单位、上海老字号恒源祥。
近期香港新冠疫情吃紧,2月15日,香港马鞍山体育馆内的“火眼实验室”再次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核酸检测量。2020年8月,“火眼实验室”在香港中山纪念公园体育馆首次使用。
气膜版“火眼实验室”由位于上海的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与华大基因、上海易托邦联合设计研发,这种转运方便、搭建迅速的生物实验室,不仅在中国各个城市里得到应用,还落地国外,帮助海外城市阻击疫情。
这些年,“上海设计”越来越多地亮相世界舞台,令人耳目一新。
上图:2022年2月15日,设于香港马鞍山体育馆的大规模核酸检测临时气膜实验室(又称“火眼实验室”)正式启用。
2021年,上海创意和设计产业总产出超过1.2万亿元,增速近20%,优秀设计企业、设计人才加速集聚,创新设计成果不断涌现,国际国内影响力日益增强。
2月17日,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推进大会召开,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按下启动按钮,标志着世界一流“设计之都”建设开启新篇章。未来,“设计之都”将成为上海这座魔都的新名片。
与世界上老牌的设计之都相比,上海有着自己的特色。中国在信息技术、互联网交互应用上走在世界的前沿,传统文化与新技术的结合,将孕育出超越传统的设计新思潮。
“中国设计时代”的来临近在眼前,凭借着设计人才齐聚、制造业发达、国际化程度高、文化多元等等优势,上海率先迈出了建设设计之都的脚步。
14年完成“设计自信”
奥运会的开闭幕式,从来就是一场比拼设计创意能力的舞台,每一个细节都代表承办城市和它所在国家设计创意的最高水准。因此,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成为大家观察中国设计创新水平进步的最好样本。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特聘教授王敏,是中国设计界公认的大师级人物。2008年,王敏教授作为设计总监统筹了北京夏季奥运会的整体设计工作。
这位有着丰富的海外学术经历、几十年投身于设计创新实践的专家如何评价中国设计跨越14年的变化?近日,《新民周刊》采访到身在海外的王敏教授。
上图: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敏,2008年北京奥组委形象与景观艺术总监。
王敏教授说,几年前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设计论坛上,他这样谈自己的体会:“从2001北京申奥到主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筹备2022年奥运会,在设计上我们经历了从向外吸纳奥运理念与奥运设计操作模式、认真取经,到开始审视自身、对传统文化基因重新认识的过程,中国设计精神的内核逐步确立,具有了文化的自觉与设计的自信。”
做2008北京奥运会的形象与景观设计时,王敏的理念是:2008北京奥运会形象与景观既要体现出奥运精神,又应该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载体。而如今的2022北京冬奥会,则要创造出风格独特、体系完整的新的视觉形象,让奥运精神与人类命运共鸣,让中国文化与奥运遗产共生,创造具有未来态势的色彩与形式,去引领新时代奥运视觉文化。
王敏认为,2022北京冬奥会的设计,已经做到了“面向未来”。“奥运设计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设计水平,如同运动员的表现代表了国家的水平。”跨越14年,今天的中国设计已经呈现出充分的自信和鲜明的特色。
正如王敏教授所经历的,“设计”是一个舶来品,中国的设计师曾以模仿和学习为主,遵循着西方设计的传统和理念。而现在,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中国设计”踩在社会进步的肩膀上不断成长。
同济大学副校长兼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教授,对“中国设计时代”到来充满期待也充满信心。
2019年,一条新闻在中国的设计学界引起轰动。QS全球教育集团发布了第九次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同济大学的艺术设计专业排名上升至全球第14名,亚洲第一,迄今蝉联第一。当时有人写文章说“八大美院坐不住了”。
因为这个“亚洲第一”的排名,娄永琪教授和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受到广泛关注,同时这个学院也成为上海设计之都建设的重要推动者。
娄永琪教授这样解读“中国设计时代”的含义。“中国设计时代的到来,不仅仅是说在中国大家普遍对设计开始有了认知,或说设计在中国变得重要了,更关键的是,对于设计这个学科和行业,中国要有自己的声音和独到的贡献,而且这个声音和贡献要产生全球影响!”
上图:同济大学副校长兼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教授。
“中国设计”从何处突围?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设计”是一个听起来很高级,但又不明其意的词语。
按照世界设计组织的最新定义,“设计”是一种战略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流程,目的是驱动创新、促进商业成功和创造更高质量的生活。
王敏教授说,生活中衣食住行,处处都是设计。“通俗地说,设计就是去让生活变得更好,更有品味,更方便,更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更有利于健康的环境,给人带来感观的享受,带来精神的愉悦。从国家与社会的层面,设计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产业升级的推动力,创新的驱动力。”
尽管大家对“设计”的概念并不是太熟悉,但网民们吐槽国内设计作品却是常有的现象。“最丑建筑”“最丑商标”“最丑吉祥物”……很长时间以来,大家对建筑界的安藤忠雄、服装界的三宅一生、苹果公司的设计灵魂乔纳森·伊夫、康士坦丁·葛切奇的奇怪椅子津津乐道,对国内设计作品却是吐槽再三。
中国设计真的很差吗?对于这个问题王敏教授认为,尽管我们经常吐槽随处可见的低俗设计,期待有更多好的设计作品问世,但不可否认的是,过去的20年,中国设计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网友吐槽是件好事,它督促设计师去做好的设计,也给决策者一些压力。当然网络上也有一些吐槽是对设计缺乏认知造成的,并非设计本身的问题。设计是整合方方面面因素所形成的,当我们看一件设计作品时,要去了解其背后的问题。”
“设计能力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比如著名的芬兰设计,就是随着上世纪50年代芬兰在二战后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产生全球影响力的。所以说,如果我们过去看到很多设计让我们不那么满意,也主要是社会发展阶段决定的。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中国设计的时代一定会到来。”娄永琪教授说。
中国的特色和优势已经开始显露。娄永琪教授认为,“中国设计”有三个重要的方向,一个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强调自己不一样的需求就会高涨,这时候自己文化的根就非常重要。用现代的眼光将传统文化融入中国设计发展,即是‘四个自信’的需要,也是一篇很大的文章。”
第二个是中国科技及未来产业的融合发展。中国是互联网大国、人工智能大国,具有世界最全的供应链。例如中国无人机在世界市场上占据绝对优势,很多国家根本就没有无人机产业。类似的中国的清洁能源汽车、互联网、人工智能产业迅猛发展,能够孕育出与传统市场完全不一样的产业生态、生活方式和商业逻辑。这些都给“中国设计”提供了巨大的应用空间。娄永琪认为,与未来科技和产业高度融合将是“中国设计”的一个新特征。
上图: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吴金城在2022年2月举行的“上海设计之都建设高峰论坛”上发言。
另一个引擎是中国需要通过设计来解决的战略问题,如“双碳”“教育创新”和“乡村振兴”等。乡村振兴是中国政府在脱贫攻坚后提出的新的发展战略,以现代化乡村为目标,创新设计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大。娄永琪教授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人应该有信心和使命设计和引领未来的生活方式的转型,支撑这种新的生活方式的,是新的价值、经济、科技的创新逻辑,我们可能走出一条和别人不一样的设计道路。”
王敏教授认同这样的看法。他表示,随着中国人工智能、金融技术、物联网、移动终端市场的领先发展,中国在交互设计、服务设计等领域一定会出现具有引领性的设计,微信、抖音已经显示了这样的趋势,类似这样的企业正在不遗余力地探索设计的新地界。
上海成为“设计之都”的条件
上海市中心一家商场内的小米专卖店,货架上陈列着一盒深灰色小工具套装,制作精良,售价99元。这是上海企业小猴科技的产品,名为“米家/wiha精修螺丝刀套装”。这么一套小工具,创造了一年爆卖100多万套的纪录,对生产同类产品的老牌企业德国博世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压力。
记者询问店员,看起来没啥用的小工具,真的卖得好吗?店员介绍,这套工具是店里长年畅销商品,购买的大多是年轻男性消费者。事实上,螺丝刀套装主要满足一些人的维修爱好和在家中DIY制作小物件的爱好。这些年,DIY成为中国城市里年轻人中间的时尚,这也催生了小工具的市场需求。
一套螺丝刀的走红是一个小小的标本,它至少能说明,中国消费者开始为设计买单,而中国的设计人也有能力为新的需求提供高性价比的设计产品。
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推进大会第二天,推进大会系列活动收官之作——“设计驱动产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举行,论坛围绕大邮轮、新数字、创品牌、精服务、靓时尚、强创新等关键词,从优秀设计企业真实案例和成功经验出发,设计产业的参与者共同探讨“设计赋能产业创新发展”方法路径。
圆桌对谈环节,小猴科技创始人刘力丹分享了她对中国设计产业的信心。
上图:老字号百雀羚的新包装收获不少年轻粉丝。
刘力丹曾留学德国,2005年回国进入同济大学任教至今,同时创立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室——意田设计(xlplusdesign)。2010年,德国设计公司designaffairs向刘力丹抛来橄榄枝,这家公司前身是西门子的设计中心。同年,意田设计(xlplusdesign)与这家世界知名的德国公司正式合并。2011年开始,中国移动互联网高速成长。2016年,刘力丹在上海创立了小猴科技,2017年正式加盟小米生态链,成为“米家”产品家族的一员。
她将注意力集中在手动工具上,她认为,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对自己动手拆装产品感兴趣,如果此时提前布局,就会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先者。后来的市场表现印证了刘力丹当时的判断。
设计人才的成熟和集聚,是“设计之都”的基础,而上海已经储备了一批像刘力丹这样的设计人才,也已经拥有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设计企业。
最近,上汽集团、联影医疗、微创医疗、奔腾电工、特赞信息等5家企业获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单位。
2月18日的“设计驱动产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新一批45家上海市级设计创新中心、35家设计引领示范企业获得授牌。其中有威马汽车、良信电器、艾为电子、翱捷科技、百雀羚、水星家纺、中船九院、风语筑等细分行业领军企业;有岸峰设计、正泰智能等优秀独立设计企业;有纯米科技、一条网络、小佩网络、米哈游等新模式、新业态企业;以及深兰科技、傅利叶智能、非夕机器人等设计+硬核科技企业。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阮力在高峰论坛上表示,要坚定对标国际国内领军企业,发挥上海产业门类齐全、产业要素集聚、应用场景开放、国际合作广泛等优势,善用数字赋能、深度挖掘需求、分析未来趋势、激发创造活力,设计新产品、提供新服务、打造新模式、塑造新品牌。
为了推进设计之都的建设,上海布局推动五大新城围绕产业布局,集聚配套设计力量;持续提升环同济、环东华、环交大、环华理等集聚区产业能级;进一步在文创园区中集聚创意和设计企业,形成江南智造、昌平路集聚带等集群品牌。
上海市杨浦区副区长施方介绍,杨浦将现代创意产业作为该区特色,凭借设计产业的集聚和深厚的高校资源,在上海“设计之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杨浦区将大力推进现代设计产业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教育与知识产权保护,为设计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所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非常高,设计人才既需要接受严格的专业训练,又要能脑洞大开,具有创新精神和旺盛的创新能力。过去很长的时间,中国的设计教育滞后于设计实践,设计人才比较匮乏。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是全世界最早将“创新”Innovation二字用于学院名称的设计学院之一,从成立开始就坚持着“设计驱动创新”的学科特色和国际化、开放型的特色。娄永琪教授认为,学院近年来在国际学术界受到的高度认可,正是源于全新的办学理念。
他介绍,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的设计教育长期以来以工艺美术设计为主流,而同济大学的设计教育深受德国“包豪斯”学派的影响,具有“大设计”的现代设计理念。2009年5月,在同济大学艺术设计系的基础上,成立全新的“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学院成立后就一直在追求“设计推动创新”。“可能很多人觉得创意和创新是差不多的意思,但我们认为,一个创意只有形成规模化影响力才是创新。”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学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学院里的教师40%不是学设计的,一半的研究生本科不是学习设计专业。“学数学的可以考我们研究生,学计算机的可以考,学管理的也可以考。当我们要解决问题的时候,因为创新需要科技、市场、创意三驾马车来拉动。”学院毕业生中已经有不少在一流高校推动设计学科发展,或创业成立了知名的设计公司,也有一些毕业生进入创新企业。
高度的国际化也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一个鲜明的特色。2010年,同济大学和芬兰阿尔托大学合作成立“同济-阿尔托设计工厂”和“同济大学中芬中心”,通过“设计思维”整合设计创意、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学科,成为全球知名的国际化、跨学科、开放创新平台。学院34%的教师是外籍教师,其中不少是享誉世界的设计大师,30%的研究生是外国留学生。
身为教育工作者,娄永琪也深知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需要进一步改革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2016年,一个大胆的创新诞生:上海市黄浦区与同济大学共同创办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将目前放在大学的设计创意培养向初中、高中延伸。娄永琪教授介绍,这个中学的课程除了普通高中课程外,增加了设计创意方面的课程。“我们希望设计创意思维能够出现在各行各业的人才中。做有设计思维的创新公司创始人、科学家、工程师、医生、律师,有设计思维的大学、中学、小学老师,有设计思维的政府工作人员,让各行各业都产生新的富有创造力的变化。”
设计教育正在发生改变,促进设计产业发展的另一个引擎——知识产权保护,在中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济大学与世界知识产权局成立了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并与设计创意学院通过教师双聘、学生联培培养设计知识产权跨界创新人才。
王敏教授虽然身在海外,也感受到了北京冬奥会冰墩墩有多火。他认为,此次冰墩墩的走红背后是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巨大进步。“如果不是奥组委严格的保护措施,这么难买到的冰墩墩,肯定会有大批假冒产品。设计专业水准的提高与知识产权保护有关,过去都知道,但常常并没有将知识产权保护体现在行动上,没有去尊重设计师的付出。”
21世纪第三个十年,产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在巨大的浪潮中,“中国设计”迎来绝佳的发展时机,“中国设计”也将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地走上世界舞台。(记者 黄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