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吹响集结号,好戏更连台

日期:2022-09-07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等了好久,我们终于在剧场相见了。但我相信,一切都不晚。”
记者|王悦阳


  两个月来,上海剧场重启之后,舞台艺术的“集结号”再次吹响,一批叫好又叫座的舞台艺术精品,涌现演出市场,尽管目前依旧只能上座50%,却呈现出方兴未艾、欣欣向荣的局面。不仅令从业者感到高兴,也让久违剧场与舞台的观众,得到了艺术的享受,大过戏瘾,大饱眼福。


驻场演出,方兴未艾


  剧场重启伊始,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旗下7家院团和9家剧场共同打造的 “共赴美好”复演季将正式启动,一批叫好又叫座的“上海原创”吹响集结号,陆续亮相,驻演剧目更是回归。

  “等了好久,我们终于在剧场相见了。但我相信,一切都不晚。”上海歌舞团首席舞者朱洁静说。作为标杆性“上海原创”,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自然打头阵。《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上海歌舞团以解放前夕英勇牺牲的我党情报人员李白等烈士们为原型进行创作的舞剧,以总编导韩真、周莉亚,作曲杨帆,服装设计阳东霖为代表的主创团队,加上由青年舞蹈家王佳俊、朱洁静、侯腾飞、王景领衔的上海歌舞团演职员队伍,将故事主人公的信仰和奉献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歌颂了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私。

  今年1月,《永不消逝的电波》首轮驻场演出在美琪大戏院圆满收官。在全国巡演400场依然经久不衰的“电波”,不仅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让各地观众看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红色基因和光荣革命传统,更是见证了所有演员的蜕变和成长,在一次次尝试突破极限的过程中创造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尽管此前该剧计划4月开启的驻演因为疫情原因不得已按下暂停键,但几个月来,红色“电波”依然热度不减,一段朱洁静和王佳俊的排练视频曝光,引来全网一片赞叹,“朱洁静的核心力量太牛了”的微博阅读量超过了8300万次,讨论量达到4.4万次。因此,剧场重启首日,打出最经典的“上海牌”助力市场复苏,《永不消逝的电波》当仁不让,随着第401场在上海文化广场上演,距离今年1月23日第400场演出已过去173天。踏上舞台的前一刻,扮演“兰芬”的朱洁静有一点紧张,又有一点兴奋,甚至有一点陌生。“这场不是比赛,不是汇报演出,也不是第300场或400场,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场演出,但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由于种种原因,“电波”的恢复上演一再推迟,等待的过程对朱洁静来说,也是不断积蓄力量的过程。“去年演了很多场,好像睁开眼睛就在演出。一转眼,上海经历了那么大的一次考验,如今现场演出需要克服重重困难,所以也变得更珍贵,更珍惜。”在文化广场开启新百场的序幕后,上海歌舞团将带着《永不消逝的电波》踏上巡演之路,与全国各地观众“初遇”或“重逢”。在上海,在严格的防疫措施下,“电波”的复演也为这座城市文化产业的逐步复苏注入信心,而即将专场美琪大戏院的演出,也将开启该剧2022年新一轮驻演。


上图: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另一部现象级原创精品——上海杂技团的杂技剧《战上海》也在第一时间恢复上演。《战上海》是上海市今年唯一一部推荐剧目参演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并评选重要奖项。6月至今,《战上海》全体主创和演职员第一时间投入到剧目线下复排中,目前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最终排演,力争以最优异的成绩冲刺“文华大奖”。其中“迎接黎明”这一幕,在电厂中敌我双方搏斗的场景中,融入了新创的杂技技巧、360度旋转的舞美道具以及全新制作的多媒体,带给观众全新的观演体验和视觉冲击。

  不光舞剧、杂技剧、音乐剧等,传统戏曲作为演出市场的另一主力军,同样在疫情稳定后、剧场重启时,开启了全新的驻场演出,赢得新老观众热烈追捧。特别是上海越剧院继去年驻场越剧《红楼梦》后,2022首轮越剧驻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10场演出,作为越剧经典驻演宛平剧院,更是获得不俗的票房与口碑。

  本轮驻演分为袁范版、范傅版两个流派版本,上海越剧院专门为此打造了强大演出阵容,章瑞虹、方亚芬、陈颖等名家献演外,众多新晋中、新生代越剧演员联袂出演,聚力献好戏,经典再演绎。不同艺术流派、形式的《梁祝》珠玉在前,此次驻场版有什么新的亮点?上海越剧院院长梁弘钧回答,驻场演出不仅为演员的代际传承提供更好平台,也为观众在短时间内全面了解越剧提供了可能。不同流派唱腔风格的差异化,可以在同一部作品里展现出来。“从驻演的角度出发,作为江南文化典型代表的越剧,在传承经典的同时,也要做好观众的代际传承和市场开拓,立足上海、影响长三角、辐射全国乃至广阔的市场。今年11月、12月我们的越剧《红楼梦》还会返场驻演,明年我们将主打流派特色,将流派的代表作集中带给观众。”梁弘钧说道。


上图: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越剧人受梁祝故事的影响,走上了越剧之路。越剧《梁祝》也在代代越剧演员的传承下,孕育并积淀独特的艺术价值。1945年,袁雪芬与范瑞娟合作,演出了经初步整理的《新梁祝哀史》。1955年上海越剧院排演该剧时,剧本由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进等执笔,黄沙导演,范瑞娟饰梁山伯、傅全香饰祝英台、张桂凤饰祝公远、吕瑞英饰银心,大获成功。

  与越剧电影《红楼梦》一样,当年“梁祝”电影也可谓是票房顶流。1953年,“梁祝”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成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艺术片。上海于1954年8月25日起,在大光明、大上海等22家电影院首轮公映1000余场,观众近155万人次。该片还发行到加拿大、中国香港等14个国家和地区,仅在中国香港一地便放映187天,观众达65万人次以上,打破当地影片放映的最高纪录。

  “化为彩蝶双双飞,千古绝唱传人间”,每一位入场观众都好似可以穿越时空,共同感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古典爱情。上越此番再度为驻场演出加入新剧目,在提升宛平剧院戏曲驻场品牌影响力的同时,也以传统之美激发“演艺大世界”更多活力。


方言话剧,全新演绎


  王汝刚、关栋天和孙徐春是上海家喻户晓的三位戏剧领域名人,三人生活中也是交情深厚达40多年的“梨园三兄弟”。时隔多年,三兄弟再次聚集在一个剧组,合力推出一部方言话剧《51号兵站》。在这部剧中,孙徐春、王汝刚不仅将共同担纲出品人,王汝刚和关栋天还将登台,在剧中演出两个角色。据介绍,这部方言话剧也是以上海人民滑稽剧团(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为演员班底,尝试话剧和滑稽戏的合作。全剧采用了话剧融合海派艺术的呈现方式,加入了20%的方言特色,其中包括了上海话、宁波话、四川话等不同语言特色的呈现与碰撞。


上图:方言话剧《51号兵站》。


  《51号兵站》是一代电影观众的记忆,这部1961年首映的电影,以40年代发生在上海的真实事件为原型,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上海滩,各方势力盘踞,地下党为支援苏中根据地运输军需物资,与敌军展开斗智斗勇的故事。影片悬念丛生、情节曲折、扣人心弦。

  “《51号兵站》从登上银幕开始,它的故事就一直伴随每一代人的成长。一个甲子之后,这部戏还能够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再次呈现,也说明了它的艺术生命力。我们刚刚看到了这一版的‘小老大’非常鲜活,生龙活虎,风华正茂,而原来这个‘小老大’已然是白发苍苍。”作为电影主角“小老大”的扮演者,此次担任该剧艺术顾问的耄耋之年的表演艺术家梁波罗感慨万千。60年前,22岁的他在银幕上塑造了一个游走在各方势力间的地下党人“小老大”,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这也成为他的成名作。而梁波罗回忆说,这个角色这么深入人心,正是因为它的故事根植于现实生活。当时在隐蔽战线,在第二战场,确实有很多的人,他们做着跟“小老大”一样的或者类似的工作,所以“小老大”无形当中就变成了一个地下工作者的统称。梁波罗说:“过去一段时间,一些红色电影像《永不消逝的电波》《战上海》,在上海都以各种不同的艺术样式搬上舞台,现在是《51号兵站》,我希望演出能够大放异彩,能够使得青年人更多地了解我们过去的抗日战争的艰苦卓越,希望这个戏能够在舞台上重焕光彩,让剧中人的信仰之光照耀我们继续不断前行的道路。”

  在这部方言话剧中,话剧演员将和滑稽戏演员同台合作,除了剧中男主角由青年话剧演员陈雨成扮演,大部分角色都由滑稽戏演员出演。其中,王汝刚将扮演金老太爷,关栋天将扮演龟田,而观众熟悉的滑稽演员潘前卫、陈靓等都将在剧中扮演重要角色。对此,王汝刚介绍,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曾经有一个方言话剧团,这其实是上海舞台剧的一个传统。而《51号兵站》的故事恰好发生在上海、无锡、南京、长江流域一带,这部剧将有各地方言加入,其实也是当下长三角一体化的一种文化体现。而对于滑稽戏如何和话剧表演融合,王汝刚说,我们这次和演员都说了,我们演的是方言话剧,不是滑稽戏,所以塑造人物绝不会有无聊的噱头,也绝不会有无聊的桥段。对此,出品人孙徐春则表示:“虽说这不是首次尝试,但这样的结合与这部作品适配度极高。这部作品作为红色经典,但是要以海派风格呈现,所以滑稽戏演绎的方式就恰如其分地把喜剧元素点亮了。而话剧的表演方式把戏剧的张力完美呈现。两种演绎方式在这部作品的融合,可以说是做了非常大的加法。”


上图:方言话剧《51号兵站》。


  无独有偶,在方言话剧《51号兵站》即将与观众见面之际,另一部取材于上海当代都市里弄生活的都市喜剧《宝兴里》,也在如火如荼地排演之中。历经30年,上海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房屋改造终于在今年盛夏时节收官。而9月,这部讲述上海旧改搬迁、弄堂百姓生活的原创舞台剧作品也将登上兰心大戏院的舞台。该剧由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与上海滑稽剧团联合打造,特邀演员王汝刚、余娅加盟,主演钱程、小翁双杰,还有脱口秀演员豆豆等,新老艺术家群体组成上海观众熟悉的演员阵容。

  《宝兴里》的创作根植于真实生活。故事原型、黄浦区外滩街道的“宝兴里”距外滩一步之遥,是绝对的市中心黄金地块,但蜗居其中的居民却过着“72家房客”的日子:生活空间逼仄,有的还在使用手拎马桶,居民们迫切希望尽快改变这样的生活。2019年下半年,宝兴里启动旧改。在“申城第一居委”的努力下,宝兴里创造了上海市大体量旧改当年启动、当年收尾、当年交地的新纪录,实现百分百自主签约,自主搬离旧街区。该剧就以上海宝兴里旧改搬迁故事为原点进行创作,刻画了弄堂居民们经历“盼旧改”“怕旧改”,最终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克服种种困难、放下对繁华闹市的难离之情,实现百分百自主签约,自主搬离旧街区的心路历程。

  《宝兴里》也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滑稽作品,而是一部希望打破观众圈层的“都市喜剧”作品。对此,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马晨骋表示:“《宝兴里》将上海滑稽界老、中、青三代齐聚一堂,同时邀请到年轻人喜爱的‘新锐脱口秀演员’,以及影视剧演员的加盟,是融合多种喜剧形态的舞台剧新生态样本,希望让大家看到一台耳目一新的喜剧。”正如特邀主演王汝刚所说的那样:“滑稽戏是传承沪语、上海文化的剧种,《宝兴里》是反映上海生活的故事,这就是我想演这部戏的主要原因,也希望通过与年轻一代喜剧人的交流,让新青年们理解、接受,最终爱上滑稽戏本身。”而该剧导演李伯男也表示:“在《宝兴里》中,不光是上海传统的滑稽戏,我们还融入了话剧、脱口秀等多种喜剧形式,剧中人物有上海人、浙江人、外国人等形形色色的人,综合了南腔北调,上海本身就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喜剧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

  李伯男说,《宝兴里》是一部特别接地气的作品,我们会用“以小见大”的创作方式,通过旧改工作展示一座城市的发展变迁,去聚焦繁华都市中每一个具象的家庭,将城市文脉中最富有生命情感的画卷展开:“《宝兴里》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追忆过去,而是用‘现在进行时’深度聚焦上海的‘昨天’、书写上海的‘今天’、展望上海的‘明天’,进而让观众对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充满砥砺前行的勇气和动力!在上海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主创团队及所有演员也从未停下步伐,积极进行线上创排,这是我们共同等待已久的排练,更是我们期待已久的演出。”(记者 王悦阳)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