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民族气派,中国故事

中国动画百年

日期:2022-10-19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整整一百年来,中国动画历经沧桑,风格多样,这既是时代的写照,更是民族精神与美学探索的不懈追求。
记者|王悦阳


  “给草木以心灵,给心灵以风骨,以晚风以朝露,亲吻梦中的净土……”周深悠扬的歌声伴随着无数人童年魂牵梦萦的画面,齐天大圣、葫芦娃、哪吒、蛋生、黑猫警长、沉香、阿凡提、三个和尚……中国动画史上一个个经典场景悉数登场。近日,一幅《妙笔生花》的海报和一首《美美》的歌曲一经发布,就引起了广泛关注,点击率居高不下。作为致敬中国动画诞生百年之作,传统中国风海报《妙笔生花》以一幅群像展现了中国“探民族风格百年路,共绘中国气派”的行业发展史。让人看罢禁不住激动不已,记忆深处的童年动画偶像们被一一唤醒,仿佛在共同诉说着中国动画走过的百年历程,而在主题歌《美美》中,歌手周深作为“中国动画百年致敬人”,将几代观众的心声汇聚成一首歌,唱出中国动画百年美美与共,奇趣非凡之景,展现出上美影几代艺术家的创作之志和艺术追求。

  整整一百年来,中国动画历经沧桑,风格多样,这既是时代的写照,更是民族精神与美学探索的不懈追求。回溯历史,自1922年万氏兄弟制作的第一部动画广告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在上海放映,正式拉开百年序幕;到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首任厂长特伟提出了“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一个世纪里,众多前辈艺术家秉承着这一创作理念,运用传统艺术元素,陆续创作出一系列独具中国艺术特色的动画作品。

上图:中国第一个动画《舒振东华文打字机》。


  众所周知,动画片是美术片的一种,美术片涵盖动画片、漫画片、木偶片、剪纸片、水墨动画片、水墨剪纸片、折纸片、皮影片……而这些片种多数为中国独有。在这百年发展历程中,中国动画电影人从探索尝试到融合发展,通过一代代艺术家的努力,终于走上了探民族风格之路。

  自1961年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问世起,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不断尝试融合运用了剪纸、皮影、国画、木偶、折纸等中国元素,让“美术片”成为中国电影独有的称谓。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更是将中国古代民间年画、庙宇建筑、佛像雕塑等传统文化艺术元素融为一体,成就了动画电影“中国学派”的巅峰之作。此后,在历代动画人的努力下,中国动画找准发展方向,涌现出更多佳作,如《三个和尚》《九色鹿》《三毛流浪记》《西岳奇童》《黑猫警长》《葫芦兄弟》《天书奇谭》等,皆成为一代代国人心中最暖心的童年回忆,也为无数后来者进行了中式审美启蒙。

  近年来,带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本土制作的动画电影每每上映都会成为社会热点。如2015年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6年的《大鱼海棠》,2019年的《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它们的出现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名词——“国漫崛起”。通过它们,观众仿佛看到了在历经20世纪五六十年代辉煌、改革开放洗礼,国外动画片冲击的艰难转型后中国动漫,在新时代的新希望……百年中国动画,从塑造典型形象到创造经典作品,生动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材自中国古典小说、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童话故事的经典原型,通过典型化的创作方法,生成既有鲜明个性又具普遍共性的艺术形象,对当下中国动画的创新发展具有启示意义——弘扬传统,守正创新,探索不止,未来可期。


起航

万氏兄弟的“拓荒”


  上海是中国动画的摇篮,国产动画的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在这里悄然展开。据考证,有“中国第一位动画专家”之称的杨左匋,在1923年创作了目前中国动画史上有据可考的首部动画短片《暂停》。隔年,杨左匋自费赴美留学,并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迪士尼公司的核心动画师之一,参与创作了《白雪公主》《幻想曲》《小鹿斑比》《小飞象》等早期动画,可谓世界级的动画大师。而真正推动中国早期动画电影创作发展的,则是有着“中国动画电影之父”之称的“万氏兄弟”成就的。

  如果能回到100年前,走进闸北路三丰里小弄堂中那个7平方米的亭子间,人们就会知道上世纪20年代,中国动画是如何在一片空白里起步的。租下小亭子间的是日后被称为中国动画创始人的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和万涤寰,几个人在这里通宵达旦地搞着实验——从小热爱绘画、皮影戏的兄弟几个,想试试怎么能像外国电影正片前的夹片那样,让画笔下的人物动起来。几乎所有与拍摄动画有关的设备、用品都是他们兄弟自己动手制作,只有一台卡通木壳摄影机是从旧货摊上的一个外国人手里淘来的。

  万氏四兄弟是江苏南京人,自幼爱好绘画、剪纸等艺术,其中万籁鸣和万古蟾是双胞胎兄弟,出生于1900年,万古蟾仅比万籁鸣晚半个小时出生,万超尘出生于1906年,万涤寰出生于1907年。四兄弟中,最小的万涤寰参与了早期动画片制作,但20世纪30年代后便专营照相馆,因此后来的中国动画史上,万氏三兄弟更为出名。

  在上海,万氏兄弟接触了许多摩登的西洋玩意儿,特别对“舶来品”动画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由于欧美技术封锁,当时获取知识的渠道有限,万氏兄弟只得白手起家开荒拓土,开始对国产动画片的尝试。凭借满腔热情,他们从中国的走马灯、皮影戏和国外动画片中得到启发,进行了系列试验探索。巧的是,他们兄弟又先后进入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同在一个单位工作。商务印书馆是近现代文化史上不可磨灭的历史坐标,特别是在中国电影史上,商务印书馆的活动影戏部还是中国最早的电影制片机构之一。因此,万氏兄弟的第一部动画作品,就是商务印书馆布置的一项任务。

  20世纪20年代,商务印书馆工程师舒振东研发出了中文打字机,商务印书馆为了推销打字机,让身为印书馆美工人员的万籁鸣为其制作能活动播放的广告片。于是,万籁鸣和他的3个兄弟经反复摸索,制作出了时长仅一分钟的广告动画短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尽管拍这部短片时,他们的技法还很原始,拍出来的人物总是抖动,背景也显示不出来,但这个短片成为中国动画的雏形和先声,中国动画也就自1922年宣告诞生,绵延至今整整百年,同时,这部在技术上显得稚嫩的作品,也为万氏兄弟以后拍摄动画片积累了第一手的经验。

上图:中国动画史上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


  在商业上的初步成功,给了万氏兄弟继续创作的信心,之后加入长城画片。在此之后,万氏兄弟又创造出多个中国动画史上的第一。1926年,他们与梅雪俦等人合作完成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动画片《大闹画室》,在中国动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部动画片时长十分钟,情节简单,讲述了画家与纸片人追逐打闹的故事,它标志着中国动画电影实质阶段的完成。据说《大闹画室》灵感源自美国动画《猫的闹剧》,也是第一次使用真人与动画合成技术,却比美国还要早十来年。此后,万事兄弟一鼓作气陆续创作《一封书信寄回来》《纸人捣乱记》继续着欢乐的故事,也被评为“中国最早的动画连续剧”。

  1932年1月28日,日本军队突然向上海发起攻击,轰炸、大火让十几年来万氏兄弟辛苦积攒的机器设备、画稿胶片,损失殆尽。即使这样的环境万氏兄弟还是连续拍摄了《同胞速醒》《精忠报国》《民族痛史》《龟兔竞走》《航空救国》等十几部动画片,以及由张石川小女儿张敏玉演出的真人合成动画片《狗侦探》。

  万氏兄弟曾回忆,在当时,设计制作动画很需要钱,他们最早是在缺乏资料、设备、资金的艰苦条件下进行动画创作的。兄弟四人节衣缩食,把生活费压到最低,力争“把省下的每一块银元都花在动画片试验上”。为节省开支,他们从旧货市场和他人手中购得二手摄影机,改造成能拍摄动画的摄影机。尽管这样,还是经常“钱囊一空”,不得不典当好一点的衣服,换点急用钱。为冲洗胶片,夏天他们密闭着门窗,忍受着蚊虫叮咬。为了进度,他们经常放弃晚上和周末的闲暇时光。很多年后,万古蟾戏称:“人们把我们万氏兄弟誉为动画领域的‘拓荒者’,其实,想当年,我们更像一个‘拾荒者’。”功夫不负苦心人,1935年,万氏兄弟又完成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从此,中国动画片进入了有声时代。不仅如此,这部作品还完全解决了动画片的光、画、声的合成问题,中国动画电影开始进入成熟阶段,从内容到形式向民族化前进了一大步。据《中国电影史》评价,这段时间中国美术电影经历了从短片到长片,从无声片到有声片的发展过程,并且类型不断丰富,技术不断提高。所创造的影片为唤起中国人民抗日,起到了积极鼓动作用;同时,也表明中国早期动画片从一开始就不仅是供人玩赏和娱乐的消遣品,而和当时的现实斗争紧密配合,走着与欧美动画电影不同的道路。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那个生存都成问题的年代,各行各业陷入空前的低谷,动画行业也不例外。1937年8月14日,上海漫画家在“中华全国漫画作家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漫画界救亡协会”,万氏兄弟成为协会骨干成员,动画、漫画成为抗日宣传的武器。从上海到南京到武汉到重庆,辗转数千里,万氏三兄弟一路随军拍摄抗日题材的动画片多达11部,其中大受欢迎的有《抗战标语卡通》《抗战歌辑》《上前线》《军民合作》等,沿途放映,鼓舞士气。但由于当时国民党当局推行消极抗战政策,万氏兄弟不得已停止抗战动画的创作,从抗日前线,回到上海“孤岛”,潜心创作《铁扇公主》。

右图:中国也是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


  为何会想到拍摄《铁扇公主》,原因有两点,首先是当时美国迪士尼出品的长篇动画《白雪公主》在上海放映,万氏兄弟受到启发,决定根据《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情节,创作《铁扇公主》。“既然美国人可以搞表现他们西方民族特色的《白雪公主》,我们当然也可以搞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铁扇公主》。”万籁鸣当时忽发奇想,“如果《铁扇公主》能够制作成功,就可以有机会让全国人民和广大海外侨胞,以及外国人一睹两位公主的芳颜,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作一个全面的比较。”第二层原因,正是他们希望用牛魔王隐喻日本侵略者,鼓舞民众士气。为拍摄这部影片,万氏兄弟先后组织了100多人参加绘制,画出了近2万张画稿,拍出近两万尺(约合6666米)毛片,历时1年多,终于制作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长片。

  1941年,万氏兄弟和中国联合影业公司一同打造推出中国也是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值得一提的是,面临家国危亡,民族自尊心油然而生的万氏兄弟开始有意识地摆脱西方审美的影响,片中的武打动作以京剧和杂技技巧为基础,动作设计相当精彩,与当时欧美的动画作品形成了鲜明对比。除此之外,影片里,中国山水画第一次被搬上银幕,人物造型中,尽管孙悟空还有迪士尼动画片角色米老鼠的影子,但其他人物明显吸收了中国戏曲脸谱的造型、动作特点,使之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世界电影史上,它是紧步美国的《白雪公主》《小人国》和《木偶奇遇记》之后的第四部大型动画片,凭借这部作品让当时中国的动画艺术无限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据记载,该片当时在上海几大影院同时放映,盛况空前。随后还发行到东南亚和日本,受到热烈欢迎。按当时技术,电影工作者只能拍摄黑白片,但万氏兄弟认为彩色会更好,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电影放映时,由放映人员手持红色玻璃挡住镜头,屏幕上就出现了通红的火海。

  在那个抗战最艰苦的年代,迷茫、恐惧占据了大多数人的心理,万籁鸣用唐僧师徒三人联合起来对抗牛魔王和铁扇公主的故事,暗喻中华民族的同胞团结一心共同抗战。直到日本的评论家发现了其中的奥秘,《铁扇公主》在日本被禁止上映,但《铁扇公主》所带来的影响,已像星星之火,在中华乃至世界的大地上燎原——当年在日本,一个少年因为这部影片,迷上了动画艺术,他叫手冢治虫。多年后,他以《铁臂阿童木》《森林大帝》等动画片成为“日本动漫之父”。在几十年后的1981年,他来到上海,终于见到了万籁鸣,手冢治虫握着自己偶像的手说:“我是看了你的片子以后才搞动画的。”由此也可看出,中国动画的起步之早和水平之高在当时的亚洲地区占据着当之无愧的领衔地位,是仅次于欧美动画的一大派系。


绽放

永恒经典的《大闹天宫》


  中国动画片真正的成熟与绽放,走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无疑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周恩来总理邀请漫画家特伟和靳夕到长春电影制片厂组建了一个20人的动画小组,培养出了中国动画的第一批人才。1950年3月,根据文化部“鉴于美术片的发展前景,在上海办厂较为合适”的决定,东北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迁来上海,成为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以后逐步扩大。1953年,中国第一部木偶片《小小英雄》诞生,随后《谢谢小花猫》《神笔马良》《乌鸦为什么是黑的》等动画上映。1956年,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威尼斯国际动画节获得大奖,但无人认出是中国动画,这时中国动画人才意识到,亦步亦趋地模仿,终归不是中国动画的发展方向。

  1957年4月正式建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正式提出“美术片”的概念,特伟担任首任厂长。上任伊始,特伟就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探民族风格之路”。这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它代表着中国动画正式走上“中国学派”的构建之路,一方面奠定了动画行业的内核,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动画行业的多样化发展。在产业进入稳定的发展期之后,我国动画通过融入中国传统工艺手法,开创了许多中国独有的动画风格。

  在那时,万氏三兄弟中的万超尘最早参加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的工作,万籁鸣和万古蟾则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先后从香港回到上海进厂工作。这时党中央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科学文化事业发展方针,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动画工作者。自此,新中国的动画片创作以上海为中心逐渐开展起来,中国动画片也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内容上,丰富的古典小说、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童话故事就是动画行业的源头活水。在创作技法上更是不断创新,把握住中国传统美学中“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原则,在山川、石头、草木、建筑等的造型设计上,将民族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动画片题材选择上更广阔,出现多部内容深刻、讽刺尖锐、针砭时弊的艺术动画,对扩大动画片的受众群体,具有重要意义。而其中,最具典型代表与里程碑意义的,无过《大闹天宫》,堪称 “中国学派”的巅峰之作。

  《西游记》一直是万籁鸣最喜爱的作品,虽早已拍摄了《铁扇公主》,但他并不满足,早在40年代,他就想把《大闹天宫》拍成动画片。他曾说,“如果有人愿投资拍摄,我可以不要报酬”。可以想见,当万籁鸣得知上美影即将投拍《大闹天宫》时,一辈子与“齐天大圣”结缘的他该有多么欢欣鼓舞与激动。尽管那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创作过程可谓异常艰辛,投入也是巨大的,但美影厂上下齐心,排除万难,最终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大闹天宫》也成为中国动画片历史上无可置疑的传世之作,历久弥新,经典永恒。

上图:《大闹天宫》堪称 “中国学派”的巅峰之作。


  1959年,《大闹天宫》终于建组筹备。那时的主创奔赴各地古迹景点采风考察,看京剧,到动物园观察动物,甚至为了画好仙女的动作去学习舞蹈。他们从大量民族艺术中汲取养分又琢磨着怎样创新。《大闹天宫》背景设计风格的“青山绿水”以西藏绘画浓烈的画风为主,又参考了墨西哥壁画的风格。人物的动作设计中,有京剧的一招一式,又经过了动画设计师们的美术再创造。

  该片除总导演万籁鸣外,上美影还调集张光宇、唐澄、严定宪等一批才俊负责美术造型以及协助导演。特别是著名画家张光宇设计的人物造型,堪称其晚年最杰出的艺术佳作,也为他一生的绘画事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可以说,《大闹天宫》给了张光宇一个抵达又一座艺术高峰的机会。在《大闹天宫》的人物设计中,张光宇先生把多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修养、艺术创作带入了角色造型设计之中,不仅采用了传统艺术样式,同时还借鉴了古今中外艺术大师的技巧与风格,充分展现了中国动画的美学意蕴与鲜明特色。对此,鲁少飞先生评价张光宇是“集大成而革新”。特别是取材于民间年画的玉皇大帝、土地爷,取材于京剧舞台的巨灵神、二郎神等艺术形象的塑造,其背后有中国传统美术体系作为支撑。

  而其中最精彩的当属孙悟空的形象,这一猴子的造型赢得了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声誉,也使得孙悟空成为与米老鼠、白雪公主一样,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卡通人物。从一开始的设计稿可以看出,张光宇主要的借鉴对象是京剧舞台上的美猴王脸谱与造型,同时在猴的塑造上,偏向猿猴的造型,在之后的设计中,则逐渐弱化了京剧概念,而变得更为可爱、调皮与活泼,能够获得动画片观众的喜爱。

上图:《大闹天宫》孙悟空人物设定图。


  张光宇广纳博取,从中国的京剧戏服脸谱、民间剪纸、版画、年画,到西方的毕加索、马蒂斯等人的艺术形式,都给予他灵感与启迪。可以说,孙悟空这一形象的问世不仅成为中国动画最为家喻户晓的角色,更在世界动画人物形象中拥有了高关注度,甚至成为手冢治虫设计“阿童木”的范本。那醒目的鹅黄上衣与大红裤子,虎皮短裙与及踝黑色短靴,混搭且和谐,领上一抹蓝绿色脖巾耀眼而更显独特,处处显现出中华审美、民族精神与中国派头。张光宇先生用自己毕生的聪明才智,启迪后人,中国动画的发展必经“守正创新,传承发展”之路,将传统精神与时代的内涵融合交汇,才能开创中国本土新的动画语言,赢得国际地位与民族荣誉。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上集于1961年摄制完成,下集于1964年摄制完成。整个电影15.4万多张画稿全部由上美影下属的原动画室的职工一笔笔画出来。仅孙悟空拔下3根毫毛、连真身一起、4个孙悟空激战哪吒的5秒镜头,就用了100多张连续动作的画稿。如何在动画片这种源自西方的艺术样式中突显民族特色,一直是万籁鸣首要考虑的问题,在他的回忆录《我与孙悟空》中,万籁鸣有着许多体会。尽管如此,却也并不表示他是个保守的创作者,恰恰相反,正如观众在《大闹天宫》中所看到的,万籁鸣使出浑身解数,将一部动画片拍得绚烂无比,这一切靠的,是导演的巧思,以及依托民族文化经典,讲好中国故事的创作信念。孙悟空出场亮相那段戏,锣鼓声中,小猴们用刀枪划开水帘洞的瀑布,瀑布像舞台上的幕布一般向两边启开,孙悟空一个筋斗从里面翻出来,将中国戏曲中的元素自然完美地融入到动画片之中。据说,当年万籁鸣听着铿锵的锣鼓点与京剧曲牌,看着终于腾云驾雾的孙大圣,已经64岁的他激动得哭了。这部动画长片成功地为孙悟空这一《西游记》角色塑造出了世人熟悉的经典形象,奠定了美猴王独有的反抗精神与追求自由的性格,影响了后世许多孙悟空题材的作品,其中就包括1986年的《西游记》连续剧。孙悟空脸似蟠桃,鹅黄上衣,翠绿围巾,豹皮短裙,红裤黑靴的形象,至今被人们熟记,这似乎成为了他本来就该有的样子。

上图:《大闹天宫》拍得绚烂无比,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由于历史原因,直到1978年,全本的《大闹天宫》才终于得以公映。据不完全统计,这部影片除了在国内多次放映外,还曾向44个国家和地区输出、发行和放映,并获得多项国际大奖,成为中国动画片的代表之作。1978年,这部影片远赴英国参加伦敦国际电影节,震惊了国际动画界,获得最佳影片奖,后在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世界报》曾评论说:“《大闹天宫》不但有一般美国迪士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士尼式艺术所做不到的,它完美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此时,中国动画独有的民族语言已经基本形成。


盛开

一个“中国学派”的成就


  学术界对于中国动画“中国学派”的定义,认为“中国学派”即中国动画学派,指“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成熟于60年代,收获于七八十年代的一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动画作品”。这一词汇并非国人自己命名,而是国外同行对当时中国先进的动画水平给予的高度评价和定义,也是对特伟先生“探民族风格之路”主张最大的肯定。

  1955年靳夕导演的木偶片《神笔》和1956年特伟导演的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可谓中国动画民族化探索的先驱作品。《神笔》根据民间故事“神笔马良”改编而成,讲述了喜欢画画的放牛娃马良偶然得到一支神笔后,帮助乡亲们获得幸福生活的故事。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属神笔画出的东西幻化成真的那些神奇瞬间,让木偶片实现“脱墙而出”的视觉效果实属难得。

上图:《骄傲的将军》敲喜剧风格之门。


  而《骄傲的将军》更是精彩,为了“探民族形式之路,敲喜剧风格之门”,该片借鉴京剧脸谱艺术,讲述了一位得胜归来的将军骄傲自满,荒废武艺兵法,最后被敌人活捉的故事,既生动有趣,又发人警醒。有意思的是,该剧的编剧竟然是著名漫画家、当时中国美协的主要负责人之一的华君武先生。1955年春成立该片摄制组后,主创团队远赴北京、山东、河北等地搜集大量古代绘画,雕塑、建筑等资料,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辛勤工作,到1956年才完成这部20多分钟的动画片。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骄傲的将军》在场景安排上强调舞台感和空间感,颇有特色。将军府的亭台楼榭,百官祝寿、美女献舞的厅堂富丽堂皇、色彩浓重,宛然戏剧大幕乍启。而村野小童玩耍的茅草屋,将军与平民比试箭法的水面则清新自然,恰似微风拂面,芦絮片片、稻香阵阵。同时,它又一次运用京剧锣鼓、念白,结合传统“门神”造型的人物设计,脸谱化的形象,相得益彰地完美结合,既夸张又有趣,开创了中国“民族风格”动画片的先河,在中国动画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1979年,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问世,同《大闹天宫》一样,《哪咤闹海》同样取材于古典文学作品;与《大闹天宫》不一样的是,《哪咤闹海》从主题和立意上基本摆脱了原著,当年的动画人的才智因而得到极大的发挥空间。多少年后,哪咤长袖飘飘、白衣若雪,在暗如黑夜的暴风雨中横剑自刎的一幕仍历历在目,留下永恒的经典形象。伸张正义的少年英雄小哪吒,以深入人心的形象范式,开启了取材传统神话、阐扬时代精神的动画创作之路。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的献礼影片,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动画电影的高峰之一(另一座高峰是《大闹天宫》),这部作品象征着当时动画电影界的最高水准,在几位导演的合力掌控之下,《哪吒闹海》成功地摆脱了原著《封神榜》的黑暗色彩,塑造了一个如梦似幻的美丽童话世界,电影中的色彩运用堪称出神入化,人物塑造也是极富神采,这是一个充满童真和童趣的电影。

  该片由王树忱、严定宪、徐景达三名导演联合执导、42名工作人员、3名摄影师和众多技术人员、辅助人员共同完成制作,其中不少都是当时拍《大闹天宫》时的骨干。耗时15个月,完成5万多张画稿,拍摄胶片长达5700英尺,工程量巨大。《哪吒闹海》继承了动画电影“中国学派”所固有的民族化风格和艺术创作传统,人物设计是著名画家、国徽的设计者之一——张仃先生,他大量参考了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以及民间门神画等中国传统艺术杰作,在人物塑造上与时代相契合进行大胆创新,以更加符合当时观众欣赏口味的改编,成就了中国动画影史上哪吒这一经典人物形象设计的哪吒造型,既具有“神”的超凡脱俗气质,又有了“人”的生活气息。纵观中国动画史上的这些经典形象,无不是把握住了中国传统美学中“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原则。

  华美的视觉造型和活泼的内在情绪融为一体,个性鲜明的人物性格与华丽鲜艳的神奇景色相得益彰,传统绘画的形式美感和装饰美学意味有机融合,呈现出一个灿烂丰富的意象世界,于情景交融中揭示作品的内在意蕴,是《哪吒闹海》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获得国内观众认可的同时,该片也赢得不小的国际声誉,1980年,《哪吒闹海》成为第一部在戛纳参展的华语动画电影,还先后荣获第33届戛纳电影节最佳放映奖等3项国际大奖。

上图:《哪吒闹海》成功地摆脱了原著《封神榜》的黑暗色彩,塑造了一个如梦似幻的美丽童话世界。


  “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 的民间谚语从古到今,几乎人人都知道,在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做不成常常是“ 三个和尚” 心不齐在作怪。这三句话很简单, 但有很深的哲理。因此, 徐景达先生决定以此为题材拍摄一部动画影片,他特请著名儿童文学家包蕾同志用这三句话编写一个剧本,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领导看过剧本后同意了这个建议,在征得编剧的同意之后, 对剧本作了删减,加工。最后还邀请到了著名画家韩羽做人物造型与美术设计,最终成就了这部民族风格浓郁,充满哲理与趣味的艺术佳作。

  与张光宇、华君武、张仃等前辈一样,《三个和尚》的成功首先在韩羽的人物设计造型,幽默夸张,个性鲜明且别具一格,只寥寥几笔就完全表现出了三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既具有幽默感,又给人以朴拙、善良的美感。于乡土民间气息中,见人物性格特征,且红黄蓝三色分明,借鉴了民间美术的色彩元素,构思大胆,对比强烈,令人拍案叫绝。而在场景造型上,则参考了一些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采用平面构图,又以中国画特有的“散点透视”为依据,别出心裁,如绘有山、水、庙的大全景具有水墨山水画的味道,又像民间美术中的灶头壁画与剪纸,散发着浓烈的民族特色。除此之外,影片还把西方动画片的现代漫画表现手法,巧妙地结合并融化在民族风格之中,使生动活泼的画面形象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三个和尚》用民族风格的动画形式来讽刺现实的社会问题,这在此前的动画作品中是看不到的。影片的美术设计趋向于讽刺漫画,但同时又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庙堂文化元素。这样兼具情节深度和艺术水准的动画作品实属难得。该片的导演阿达曾经说道:“影片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有别于任何一部影片,它确实是‘中国的’,但也具有国际性。”而手冢治虫在看过该片后也评价:“《三个和尚》是民族化的题材,国际化的表现手法,不用翻译人人都能看懂,国际通行。”这一观点也得到了连环画大家贺友直先生的强烈认可与赞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总结起来六个字——好看,高级,功夫!”

《三个和尚》国际通行。


辉煌

“水墨动画”赢得世界赞誉


  塑造典型形象是文艺创作的中心问题。形象立则作品立,一部艺术作品缺少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很难称之为成功,更不可能传世。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动画就深受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追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成功塑造了诸多影响至今的典型形象。作为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上映于1961年的《小蝌蚪找妈妈》真正做到让齐白石的“画”动了起来。该片借鉴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创造出一群栩栩如生的小蝌蚪形象,让茅盾发出“名画真能动,潜翔栩如生”的感叹,在中国动画史上,为南齐画家谢赫所言的“气韵生动”留下最初的注脚。

  所谓水墨动画,是以中国传统水墨技法作为造型手段, 运用动画拍摄的特殊处理技术把水墨形象逐一拍摄下来, 通过连续放映, 形成的虚实浓淡效果的水墨画影像。水墨动画是中国传统水墨画与现代动画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是中国动画史上的一大创举, 它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引人到现代动画制作中, 并且将意境完美地展现了出来,以提升动画片的艺术格调。

  水墨动画片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那种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的突破。与一般的动画片不同,水墨动画没有轮廓线,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渲染,浑然天成,一个个场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画。角色的动作和表情优美灵动,泼墨山水的背景豪放壮丽,柔和的笔调充满诗意。它体现了中国画“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意境深远。

  由于要分层渲染着色,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一部短片所耗费时间和人力是惊人的。美影厂对水墨片投入巨大,制作班底也是异常雄厚,除了特伟、钱家骏这样的老一辈动画大师,就连国画名家李可染、程十发也曾参与艺术指导。正是因为这样不惜工本的艺术追求,中国水墨动画在国际上博得了交口称赞,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于同中国人的耐心竞争,日本动画界甚至称之为“奇迹”。

  说起水墨动画的源起,与陈毅元帅密不可分。1960年,上海美影厂的领导在中国美术电影展览会上,热心地向前来参观的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介绍他们创作的动画作品。当时,陈毅兴奋地说:“你们要是能把齐白石的画动起来,就更好了。”由此,水墨动画这一中国最经典、最唯美、最诗意的动画形式得以问世并惊艳了整个世界。上海美影厂的青年创作人徐景达、段孝萱、唐澄等人在前辈艺术家特伟、钱家骏的带领下,前后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终于让齐白石先生的杰作在银幕上“活”了起来。

上图:《小蝌蚪找妈妈》里的蝌蚪、青蛙既不失齐白石先生的笔墨技巧,又给人以活泼、生动、真实的美感。


  1961年,以齐白石老先生的经典绘画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为蓝本,结合白石老人笔下为观者所喜闻乐见的花卉、草虫艺术形象,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终于与观众见面。影片鲜明的中国风格立即征服了国际动画界,银幕上再现的蝌蚪、青蛙既不失齐白石先生的笔墨技巧,又给人以活泼、生动、真实的美感。该片曾获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以及瑞士第14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法国第1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等多个国际奖项。法国《世界报》评论这部影片时写道:“中国水墨动画柔和的景色,细致的笔调,以及表示忧虑、犹豫和快乐的动作,使这部影片产生了美丽和诗意。”

  在随后的1964年,美影厂又以著名画家李可染的水墨画《牧笛》为蓝本创作出了同名动画经典。影片以著名国画家李可染的《牧牛图》为蓝本创作,背景则由“长安画派”画家方济众绘制,二者的画作在动画影像中可谓水乳交融,诗情画意更甚于《小蝌蚪找妈妈》。该片在1978年获得了丹麦第三届欧登塞国际儿童和青年电影节金质奖。更难得的是,《牧笛》甚至都没有太多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对白,只是通过描绘牧童“失牛、找牛、得牛”的过程,表达了“艺术之美高于自然之美”的主题:水牛虽然被飞瀑吸引走了,但牧童动人的笛声还是将它引了回来。

上图:《牧笛》等经典作品以丰富的审美意象,体现中国传统美学“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原则。


  或许是水墨画的气质与美学风格更适合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这之后,水墨动画《鹿铃》同样表达了人与大自然中动物建立深厚情感的故事。该片是根据“白鹿洞书院”流传的美丽传说改编,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82年出品;唐澄、邬强担任导演,桑弧担任编剧,人物造型设计是国画大家程十发先生。通过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画卷,希望表达出人与大自然之间亲密、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抒发人与大自然动物间深厚的真挚情感。

  1988年,上海美影厂推出了20分钟的动画短片《山水情》,该片是导演特伟的“封箱”之作,同时也被视作水墨动画化时代的精品,荣获加拿大第14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奖等多个国际奖项。影片讲述了一位老琴师与渔家少年之间的一段佳话,传递出尊师重道的中国传统美德。该片相比之前的水墨动画已经更为高远,哲理也更为深刻。该片人物造型设计为浙江著名画家吴山明先生,山水背景则由山水画名家卓鹤君绘制,全片音乐由龚一先生弹奏的古琴贯穿始终,可谓格调高雅,立意深远。在《山水情》中,一琴一水,一树一石,无不充满着象征意味,导演想要让片子里每一样东西都有一个具体的中国式的比喻、指代,而他也做到了,并且这些指代都一点也不生硬,非常自然,只要是中国人,都熟悉这些指代对象所表达的意思,这正是片子高明的地方。

  可以说,以《小蝌蚪找妈妈》《牧笛》《鹿铃》《山水情》为代表的水墨动画,中国动画真正找到了自己的现代意义上稳定的民族风格,并实现了自身民族风格的多种类型化,以完成我们中国式的艺术表达,将传统中国的视觉图像和美术世界搬到银幕上的工作,也是中国动画民族风格最终形成的标志,最为成功地奠定了“中国学派”的国际地位。水墨动画充分契合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审美观念,最终塑造出自身的美学风格,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移情入化。这些经典作品以丰富的审美意象,体现中国传统美学“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原则。以历史反观当下,走向更高层次的审美意象,以崇高和优美涵养时代、涵养人,仍是中国动画高质量发展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

  那是一个动画大师们充溢幻想气质的年代,他们在拍摄方法上极尽巧妙之能事,草木竹石皆可动画,优秀作品一个接一个。那时的中国动画,无论长短,只要亮相国际,几乎必然斩获大奖,国际动画界把这些饱含浓郁中国美学气息的动画称为“中国学派”。甚至是蜚声国际的动画大师宫崎骏,也深受“中国学派”影响,1984年,他带着朝圣之心到上美影交流学习,其中最让他叹为观止的要属《小蝌蚪找妈妈》等水墨动画,对他日后的创作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宫崎骏后来回忆,他那些留白较多的作品就是在看了《小蝌蚪找妈妈》后得到的启发。

  《九色鹿》《三毛流浪记》《西岳奇童》《黑猫警长》《葫芦兄弟》《天书奇谭》《邋遢大王奇遇记》《宝莲灯》……一众脍炙人口的佳作,逐渐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创意源头,以中国元素为表达形式,以中国风骨为精神内涵的民族风格,使“中国学派”成为享誉国际的动画流派。

  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需要今天的从业者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学,尤其是造型艺术的丰厚传统,注重从古典小说、民间文学中萃取题材。历史经验是当下中国动画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宝贵遗产。回首百年,过往美术片的成就皆由前辈艺术家缔造;展望未来,“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大旗已交至后辈手中。先行者们创造了“奇、趣、美”的中国美术片,也将开放创新的思维和不懈探索的精神传递给后来者。

  今天,在中国动画百年的时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提出了“有根、有美、有为、有魂”的创作理念。在欢庆中国动画百年之际,更应珍惜黄金时代,传承前辈艺术家博采众长的气度,不懈奋斗,以民族气派,讲中国故事,共绘中国动画下一个百年的新传奇。(记者 王悦阳)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