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犍陀罗展:理想国的香气
三年前,故宫博物院将每日预约观众人数从5000人上调为8000人。即使是这个数量,位于故宫文华殿的“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还是让观众体会到了什么是“好难约”的展。这一国内最大规模犍陀罗艺术展开幕后,网上现在提前一周都已经约满了,有网友评论犍陀罗艺术展是故宫让观众在春天与美有一个约会,看到那片山谷中800年的文明。
展品前,观众们驻足停留,仔细端详着,就像在问一个传奇,你们从哪里来?
在今天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河谷到印度河东岸以及阿富汗喀布尔河谷东部一带,分布着古代犍陀罗的主要考古遗址。五千年前,印度河流域文明处于全盛期,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出现了雅利安人文明,接着犍陀罗文明崛起,在其后迎来了佛教。伊斯兰教在这一地区的出现又为这片土地平添了另一个丰富的文明。根据史料记载,公元400年至630年间,中国古代求法高僧和巡礼者法显、宋云和惠生、玄奘等先后造访此地,留下了有关犍陀罗物质文化的记载,成为巴基斯坦早期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
中国与巴基斯坦均是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古国,两国文化艺术交流源远流长。2023年,中巴两国举办“中巴旅游交流年”,今年3月16日,“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正式对观众开放。一个多月以来,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故宫,领略犍陀罗艺术的魅力。为了让广大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此次大展,《新民周刊》专访了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长、“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策展人罗文华,听他讲述幕后的故事。
上图:佛立像近景。摄影/杜雨敖
了解“一带一路”国家
“譬若香山”出自《弥勒大成经》。这部经主要讲弥勒在未来世成佛,他成佛的地方非常优美,“譬若香山”,在这里“香山”是一个理想国的象征,传说中这个国家到处都弥漫着香味。在中国佛教史上,犍陀罗就是佛教世界的“理想国”。而犍陀罗梵文就是由“香”和“遍及”两个词组成的,有学者认为,佛经中所说香山就是指犍陀罗地区,故宫就借用了这个典故。
犍陀罗是古印度十六列国之一,位于今天的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河谷到印度河东岸以及阿富汗喀布尔河谷东部一带。那里有平整的土地、宜人的气候,再加上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佛教寺院的大量建立带动了佛教雕像的发展。犍陀罗佛像兼有印度和希腊风格,一般身穿希腊式披袍,人物身材高大,肌肉健硕。面部表情沉静肃穆,有明显的欧罗巴人特征,高鼻大眼、头发卷曲,通常有像流水一样的顶髻。犍陀罗也由此成为世界美术史上一种雕塑艺术风格的代名词。
罗文华告诉记者,展览最初的构想始于2019年,为庆祝中国和巴基斯坦建交七十周年作准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推迟,直到2022年具体的展览工作才正式启动。今年,恰好赶上了2023年“中巴旅游交流年”,这个展览终于实现。谈起巴基斯坦与故宫博物院的合作,罗文华说:“关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我们也一直在努力地去了解。故宫博物院这些年在‘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和地区,包括一直与我国文化往来活跃的地区分别做过一些相关的文物展。在这个文化传播过程中,有一个主题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那就是佛教文化与佛教艺术。这是文化交流的一个载体,也是一个动力。前几年,我们做过印度的展览,这次与巴基斯坦合作,未来希望还以佛教文化和佛教艺术为载体,逐步推进相关国家与故宫的合作。”
罗文华的本科毕业于北大考古系,他所在的故宫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长期以来一直关注于青藏高原藏传佛教文物的研究。近年来,罗文华越来越意识到我国青藏高原与周边国家和地区文化的密切关系,故宫博物院致力于通过展览的方式,向中国观众展示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物与文化,以及文明之间文化艺术的交流与互动。所以,此次展览也可以说是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研究方向的一个延伸。
政府推动 故宫落实
当记者问到办展遇到的困难是什么?罗文华笑了,他说:“第一个困难就是因为疫情,无法到现场去甄选确认文物。在那之前,我们尽可能购买到世界各国有关犍陀罗展览的文物图录和研究文献,在全球的图书与文献网站上一个个找,从巴基斯坦对外展览、国际上对犍陀罗的考古研究和研究报告入手,团队花费了大量精力,自己编纂了一套所需文物借展的目录。”
当罗文华信心满满地将这套目录提交给巴基斯坦有关部门时,他没有想到,第二个困难就在前方等着他,而这一等就是一年多。
由于两国的管理体制不同,巴基斯坦的博物馆有很大的自由度。当故宫将展品目录发过去时,大多数博物馆都有顾虑,尤其是提出想借一级品展览时,巴方的博物馆出于珍贵程度,最大的担心莫过于文物的“伤况”问题。
“伤况”顾名思义,就是文物受损的程度。经过多次协商沟通,文物目录里的展品不断地剔除或者增加,在两国政府不断地推动下,只要围绕主题,巴基斯坦的多家博物馆与故宫一起商定了文物种类与数量。
确定好数目,接下来就是运输。讲到这,罗文华又笑了,就像唐僧取经遭遇九九八十一难一样,运输的困难也让他碰到了。
2022年9月13日晚,巴基斯坦开普省斯瓦特卡巴尔地区发生爆炸,警方已经封锁了该地区。就在爆炸发生前的一个小时,当地政府才签了协议允许文物运出。罗文华当时看到新闻,赶紧与我驻巴基斯坦使馆联系,他担心文物的安全,更担心由于突发状况文物运不出来。好在那批文物有惊无险,已经在爆炸前安全启运,如果晚一两个小时,很有可能这批文物再也无法运出。事后罗文华用“惊心动魄”来形容这个过程。
设计独特 注释详细
上图:故宫犍陀罗展现场观众拍摄酒神金碗。摄影/杜雨敖
今年2月,当最后一批文物抵达故宫时,距离展览开幕还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所有的工作人员全部上阵,清点、量尺寸、对表、描述伤况、拍照、上传数据、提用数据、设计、宣传、出版……罗文华连晚上睡觉都梦到展览。
由于时间紧迫,罗文华和设计师一起开箱,每件文物罗文华负责清点设计师负责当场拿出设计思路。展览选取了来自巴基斯坦和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共203件(套)。其中巴方文物173件,分别来自巴基斯坦国家博物馆、塔克西拉博物馆、白沙瓦博物馆、伊斯兰堡博物馆、迪尔博物馆、斯瓦特博物馆和洪德博物馆共七家博物馆。这些文物多为考古发掘出土,时代自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0世纪。展览展品以早期佛菩萨造像、佛塔建筑构件等犍陀罗石雕品为主,也有部分金银器物和首饰,充分展示了犍陀罗艺术的风格多样性。故宫博物院文物30件(套),大多从古代犍陀罗地区通过高原丝绸之路上斯瓦特、吉尔吉特和喀什米尔等艺术中心进入中国西藏西部。
展览分为“芳香国:多元文化下犍陀罗文明的诞生”“犍陀罗艺术的辉煌”“犍陀罗艺术的余辉”三个单元。从古代犍陀罗文明发展的角度,为观众展示犍陀罗文化的艺术魅力及其影响。
在展览第一单元,“芳香国:多元文化下犍陀罗文明的诞生”主题单元里,一件华丽的酒神金碗在入口处格外引人注目。金碗浮雕有四头翼狮与四蕨类叶片,中央头像呈希腊贵族面相,眉骨隆起,双眼圆睁,络腮胡浓密,长发垂肩。依据发上所饰葡萄叶,专家判断其为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他是宙斯之子,护佑着希腊的农业与戏剧文化。
这件文物可以说是罗文华此次展览里最让他心花怒放的。想想这件纯金的黄金碗盛满美酒,几百年前使用它的人们,高唱着佛陀乔达摩悉达多的慈悲。千百年来,这些故事一直被所有语言书写与讲述,从希腊语到粟特语,从回鹘语到中国话,它们被镌刻在石碑上,写在丝绸上和羊皮纸上,产生了那么多的传说和美妙的故事,还有冒险家的指南手册,还有那些人间的奇书。
罗文华介绍,第一单元我们想展示犍陀罗艺术出现、成熟之前,究竟有哪些文化对犍陀罗艺术产生了影响。正是由于多元文化在此地的融合,为未来的犍陀罗艺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第二单元以大量考古出土的犍陀罗遗址石刻浮雕,展示犍陀罗艺术极为辉煌、文化极为丰富的一面。观众可以看到,在大乘佛教影响下,首次发明了佛陀与菩萨形象,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不同时段的佛陀形象;第三单元是本次展览非常重要的创新。犍陀罗艺术消亡之后,在印度河上游三地(斯瓦特、克什米尔和吉尔吉特)两个艺术中心仍保留了其艺术影响,我们从故宫博物院藏品中选出30件出自三地的代表性的金铜造像,重点展示它们继承犍陀罗艺术的风气并把它延续下来,通过印度河上游的高原丝绸之路,传入西藏西部,给中国藏传佛教艺术的发展输送营养的历史轨迹。
采访最后,罗文华对所有来看展的观众表示感谢。他觉得每天有那么多观众买票进入故宫来看展览,他很感动。他想把更多文物更多知识呈现给观众。有一天展览时,罗文华在展厅给观众讲解:“犍陀罗艺术通过丝绸之路东传,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是从西域经新疆、河西走廊传入中国腹地,二是通过斯瓦特、克什米尔、拉达克进入中国西藏阿里地区。第二条路线较少有人关注,此次展览的创新点即在于此,说明故宫在青藏高原藏传佛教的研究方面在不断拓展新的领域,促进藏传佛教艺术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让更多人了解高原丝绸之路与犍陀罗艺术的渊源。”在场的观众不知道,讲解人就是这场展览的策展人。
为了让观众有更好体验,罗文华为此次展览做了一个细致的安排,那就是所有展品的说明卡片上都有一个二维码,观众只要扫二维码,就可以在手机上看到该展品的高清图和数百字的文字说明。小小的展板放下百字左右的中英文说明都很困难,目前只有通过二维码才是解决这个困境的不二法门。一枚二维码,浓缩了展品几百年的历史。
上图:对展览现场呈现的时间轴很有兴趣的现场观众。
观者的声音
观众余女士是民营企业副总,看展前,她提前学习了以下课程——视频类的:《从犍陀罗到巴米扬——沿着玄奘的道路》,主讲人邵学成;《犍陀罗文化因素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主讲人李静杰;《从印度河到狮泉河——跨过喜马拉雅的犍陀罗艺术》,主讲人罗文华;《犍陀罗与大乘佛教的兴起》,主讲人孙英刚;央视纪录片《永远的犍陀罗》;清华大学巴基斯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犍陀罗项目课题组特聘研究员何平主持拍摄的《寻访犍陀罗》。
音频则有姜松的《漫游全球博物馆番外:解读“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还有一种书:孙英刚、何平联合出的书《犍陀罗文明史》。
余女士说,这是如今网上大家都在分享的知识点,等到真正进入到展厅,那只能用屏住呼吸来形容了,言语无法形容。
观众姚先生是等了三周预约了三次才买到票,他本人是建筑专业,所以对雕刻格外感兴趣。看了犍陀罗艺术,更加对石灰、石料、板岩、木材等等这些材料钟爱无比。
观众王女士是退休干部。她说只要是国家级的展览在故宫的她都来看,因为有故宫年票所以犍陀罗艺术展买票还算顺利,提前一周约就买到了。因为犍陀罗艺术跟佛教相关,王女士觉得那些复杂、神秘更容易唤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观众岳先生是一位网络文博主播。他已经是第三次来看展了,每次来都上线直播,都会提前预告自己又来故宫犍陀罗艺术展,最多的时候,岳先生的直播间有1700多名网友和他一起云游故宫。他说这个展给他压力,因为要做好多功课,怕懂行的网友挑刺,更怕面对千年前的文物,一不留神讲错了知识打脸。
观众小肖是一位大二的在校生,她并不知道犍陀罗是什么,但她却给出了现场一个最可爱的回答。小肖告诉记者:“我来看展,是因为博物馆里菩萨看上去比庙里的菩萨安静,也没那么忙,我想跟菩萨许个愿,保佑我今年脱单,博物馆里这么安静,菩萨一定能听得见。”特约记者 杜雨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