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春山易上,隐居难寻

日期:2024-03-20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也许只需要三五天,山岭村寨的生活就能给“打工人”带来长久的心灵滋养。
记者|黄 祺


  隐居,自古中国文人圈子里一种永恒的时尚。无论是主动选择的陶渊明,还是被动归隐的苏轼,他们留下的诗词无不为同时代和现在的人们勾画了一幅幅美好的隐居生活画面。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归田园居》

  “江鸥渐驯集,蜑叟已还往。南池绿钱生,北岭紫笋长。”

  ——苏轼《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其二》

  古人的“种草”,今日仍旧有效。

  在经历了轰轰烈烈的著名景点打卡游热潮后,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寻找那些带着古朴风情、与城市生活形成强烈对比的幽静山乡去短暂隐居。

  也许只需要三五天,山岭村寨的生活就能给“打工人”带来长久的心灵滋养。近些年,贵州南部少数民族聚居山区里远离喧嚣的少数民族村寨,成为短暂隐居者最新一轮追寻的目的地。

上图:雷公山山脉中的乌东苗寨。


隐世与入世之间


  只需要亲自走一趟,你就能理解贵州南部少数民族村寨,为何至今仍保留着本真的风貌——很简单,因为路远。

  3月中旬,记者探访了一个名叫乌东村的苗寨。乌东苗寨是国家级的传统村落。乌东,在苗语语境里是“水中寨子”的意思。

  从外界进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乌东村的路径是这样的:如果以贵阳为起点,在高速公路上驾车2个半小时到达雷山县,下高速还有十多公里的盘山公路,才是乌东村。也就是说,如果你是生活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旅客,一早出发,马不停蹄赶路,到达村寨最快也要当天傍晚了。这与那种飞机、高铁直达的舒适游相比,的确是要辛苦一些。

  国内最早发展乡间隐居式体验旅游的区域,一个是云南,一个是浙江莫干山一带,此外还有厦门鼓浪屿、安徽黄山脚下的宏村等等。这些地方有一些共性,除了云南,莫干山、厦门、黄山等都紧邻人口稠密的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是休闲游主要的消费人群。而云南,因为苍山洱海周边容易形成民居的聚集,所以产业发展更加迅速。

  贵州的黔东南、黔西南、黔南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山高路险,远离发达的城市,过去由于交通条件差,村寨之间互相的通行也非常困难。这些客观的条件,让贵州南部村寨“遗落”于群山间,未被“开发”。

  如果时间倒退数年,在交通还完全依赖盘山公路的时代,乌东村这样的山寨更是被重重大山阻隔于喧闹的世界之外,但也正是因为过去长时间疏离于“世界”,让乌东苗寨至今还留存着宁静的气氛。

上图:乌东苗寨新建的茶室(左)和书店(右)。


  3月的乌东苗寨梨花初开,花脖鸭已经试过来自雷公山脉山泉的水温,忙着扑腾。由于紧贴雷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涵养的纯净水源汇成溪流进入乌东苗寨,使得村庄终年都有流水潺潺,这在容易缺水的卡斯特地貌地区,并不多见。

  乌东村一百多户人家,五百余人,主要是苗族。3月是旅游的淡季,也是农忙的时节,村子里只有三两游客,本村人几乎看不见。“都去山上种土豆了,村支书也上山去了。”民宿主人袁銮成了记者在乌东苗寨的向导。

  典型的苗寨,最擅长在几乎没有平地的山谷间借山势而建,民居错落在山腰上,而相对位置较低、较平的坝子,是全村的公共活动场所,秋收时晒谷,闲暇时歌舞。你可以想想,一个苗寨天然就像剧场,家家户户住在“看台”上,层层叠叠的民居将人情、血脉、生活聚拢、围绕在一起,在几百年的时间维度上演绎生生不息。

  旺季到来的时候,乌东苗寨每天要接待六七百人,待白天的热闹过去,居住在民宿的游客和村民们,又可以重归宁静。这种介于隐世与入世之间的生活,恐怕就是这一届游客最钟意的。


还是本地人的原乡


  如果将视野放大,乌东苗寨窝在苗岭山脉主峰雷公山山麓,海拔一千三百米。夏天,独特的小气候使得这里成为清凉世界。

  最初造访乌东苗寨的主要是距离不远、为避暑而来的游客,和大多数偏远村寨一样,乌东苗寨一开始不具备可供游客留宿的条件,也没有什么能让游客驻足很久的活动。直到七八年前,在全国各地的民宿热潮中,乌东苗寨开始有了自己的民宿。

  这里距离网红景区西江千户苗寨有半小时的车程,一些游客顺便来乌东,也有人专程到乌东,去找寻那种短暂隐居的感受。

  袁銮在贵州黔东南经营民宿已经十多年,是最早一批涉足少数民族村寨民宿营建和经营的人之一。他一开始在名声更加响亮的肇兴侗寨做民宿,几年前来到乌东苗寨。“这里更清净,更简单,更符合我对乡村生活的想象。”袁銮说。

  袁銮选择改造村子最深处、小溪上游一栋民宅,全木结构,没有使用新的木材,全部材料都来自民宅本身和其他老房子上的材料。客房只有两间,第三间是袁銮自己一家三口的住房。室内设施是现代的,但风格是古朴的,大扇的落地窗故意模糊室内和室外的界限。推开窗就能听见浪花、耕牛、鸭子、喜鹊的声音。

  这栋高端民宿打破了本村人对民宿的想象边界,他们开始向往将村庄的文旅价值再提升一个档次。

  乌东村驻村第一书记杨胜国告诉记者,民宿经营的成功,让乌东村民有了很强的意愿将文旅产业做得更好。山水是资源,但要留住游客还需要改善环境和增加人文活动。杨胜国说,村集体团结了像袁銮这样善于经营的人才,借助集体经济来提升乌东苗寨的文旅品质。

  袁銮现在是乌东村名誉村长,他主要的职责是帮助村里经营、管理好属于集体经济部分的文旅资源。去年,乌东村建起了自己的酒坊,一举获得了很高的收益,这让村民们对今年的旺季充满了期待。

  记者到访时,苗族奶奶文鸟杀正在烤酒,所谓烤酒,就是用发酵的米饭蒸馏出琼浆的过程。苗族人家家都酿米酒,度数不高,风味独特,招待亲友的时候一定会拿出来。因为水稻和水质的原因,乌东村的米酒远近闻名。

  乌东苗寨如今把苗家米酒的酿造过程还原到游客的面前,从碾米的水车碾坊,到储存稻米的谷仓,到烤酒的作坊,再到储存米酒的酒窖,最后是可以坐下来喝一杯的酒馆……游客不仅可以见识和参与苗家米酒的制作过程,还可以喝一杯或者买一瓶回家。

  整个做酒的过程不是单纯为了“演”给游客看,而是真实的生产过程,这也让小苗寨的文旅有了更加结合生产的一面。这样的做法,是对早期一些古镇迁走原住民、完全商业化的修正,也给本地人保留了原乡。


“重建”山乡人文



上图:乌东苗寨的民族节日。


  今年,乌东苗寨的茶室和书店也要开张了。

  袁銮介绍,乌东村民拥有数百亩茶园,传统上主要制作成绿茶。这里海拔1300米,产茶时间要比低海拔地区晚,采茶制作成产品时已经过了清明节。而中国人习惯于看重“明前茶”,因此乌东村过去卖茶卖不出好价格。新建的茶室,是给游客体验乌东高山茶的空间,借由茶室,制作工艺和包装都更加讲究的茶叶不再“贱卖”,最终提高村民的收入。

  茶室建造在接近乌东村村口的一处山顶公路旁,规模不小,全木结构,本身就是一道风景。游客置身其间往窗外眺望,层层叠叠山峦近在眼前,这样的环境中喝茶,可能滋味会完全不同。茶室既是驿站、体验馆,也是销售窗口,让游客还未入村就留下了味觉和视觉的印象。

  如果说酒坊、茶室是靠山吃山、因地制宜的产品,那么书店可能就带着更多文艺的气质。

  几百人的小村,原本是不可能有书店的,但袁銮认为既然要留客住下,那么就应该让游客有机会更多地了解当地文化、少数民族人文历史以及整个贵州的独特之处。因此书店的书全部是关于贵州的,无论游客本来是做什么工作的,在这里都可以短暂地成为一名研究贵州的“学者”,从书本上带走更多的“伴手礼”。

  乌东村去年的文旅收入创造了历史新高,村民们商议后决定,这些集体收益接下来用于修好进村的一条路,给苗寨未来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乌东村和中国很多乡村一样呈现出空心化,青壮年离家打工,留老人、妇女和孩子在村里。发展文旅,更大的作用是让日渐落寞的乡村重新生发出活力。袁銮介绍,无论民宿还是酒坊、茶室、书店,就业岗位都首先满足本村村民,相信变得美好的乡村,将会吸引更多年轻人留下来。记者|黄祺


链接:适合短暂归隐的少数民族村寨


  大利侗寨、宰荡侗寨

  大利侗寨和宰荡侗寨都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境内,距县城都是20多公里。

  大利侗寨里有保存完好的乾隆时期建造的四合院落和独特的晾禾谷仓。五座风雨桥贯穿村落。村寨中央有标志性的鼓楼,村民们逢年过节都会在这里唱侗族大歌。

  宰荡侗寨的拦门酒,设在竹枝搭建的寨门下,桌面摆着白片猪肉、香喷喷的糯米饭、醇香的米酒,身着侗族盛装的女子,簇拥站着,唱拦路歌,这是侗家人迎接宾客的隆重礼仪。


  板万村

  黔西南州册亨县丫他镇板万村,立寨于清末年间,是一个保存完好的纯布依族村寨,被称为“最后的布依家园”。板万村既有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也有布依戏、布依八音坐唱、哑面戏、布依摩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有集艺术观赏、文化传承、布依文化、农耕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美酒洞、锦绣坊、美食坊、古法榨糖坊、蓝染坊、木工坊、土陶人家、网红秋千坊等。

  布依八音坐唱、唢呐、哑面戏和布依吊脚楼等是板万村独有的布依民族文化资源,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红阳苗寨

  红阳苗寨位于黔东南台江县东南部,地处雷公山缓冲地带、台江国家森林公园内,平均海拔达到1100米,最高处达1700多米。

  寨内民族风俗保存完整,有十三年一次的祭祖节、二月二祭桥节、吃新节、苗年节等传统节日丰富多彩。

  苗寨山顶的万亩草场,地处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之巅,延绵起伏,气势磅礴。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