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一次挑战太空实拍电影
一位俄罗斯国宝级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时不慎受伤,如得不到及时手术救治很可能会丧命,冒险返回地球也非常危险,而空间站医疗资源有限,队友无法为他实施手术——千钧一发之际,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当机立断,决定将一位富有经验的心胸外科女医生发射上国际空间站,为宇航员实施一场“太空手术”。
3月15日在中国公映的俄罗斯电影《挑战》,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也没有运用许多特效来营造视觉奇观——但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奇观——因为发生在国际空间站内的剧情,全部在国际空间站中实拍。狭小的空间站、浩瀚的宇宙、巨大的蓝色星球……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部在太空实拍的剧情电影,它创造了历史。
上图:虽然我们以往已经在各种科幻片中看到过空间站和浩瀚宇宙的CG画面,但当实景出现在大银幕时,还是有电脑技术无法模拟的真实与震撼。
三千素人中选出的尤利娅
就像电影里说干就干把女医生发射到外太空一样,这部电影也是“敢想敢做”。北京时间2021年10月5日,俄罗斯“联盟-2.1a”运载火箭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将“联盟MS-19”飞船送往它的目的地:国际空间站。坐在飞船里的人有三个:一个是俄罗斯职业宇航员安东·什卡普列罗夫,另外两位则完全是业余人士——电影《挑战》的导演克里姆·斯彭科,还有时年37岁的女主角尤利娅·别列希尔德。三人经过3个多小时的飞行,与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段的“黎明号”小型试验舱对接,在那里逗留了12天来拍摄电影。
此举不能说不冒险。就在对接时,自动对接系统发生故障,幸好宇航员安东经验丰富——他曾是俄空军上校,此前执行过联盟TMA-11、联盟TMA-15M、联盟MS-07共三次国际空间站长期驻留任务,且三次任务均担任指令长,累计执飞长达533天——危急关头他手动对接成功。
而另一种冒险还在于,电影导演和女演员完全是航天“素人”。导演克里姆此前和太空最大的联系就是他曾经执导过电影《太空救援》。而女主角尤利娅的有利条件也只有她强健的体魄——她曾主演过战争动作电影《女狙击手》,还曾凭此片获得过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就像电影前半段所展现的一样,素人上太空之前,必须要经过培训——电影里是短短几天,而实际上他们两人的培训长达四个半月。原本报名参加女主角选拔的演员有3000余个,经过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体能等方面的层层筛选之后,只有三名女演员进入到培训环节,经历了失重环境、离心机等多种艰苦的训练,最终尤利娅·别列希尔德脱颖而出。
《挑战》全片164分钟(中国上映时精简到120分钟),大约有一小时完全是在国际空间站的实拍镜头。虽然我们以往已经在各种科幻片中看到过空间站和浩瀚宇宙的CG画面,但当实景出现在大银幕时,还是有电脑技术无法模拟的真实与震撼。
电影里的实拍场景,大都是尤利娅饰演的心胸外科专家在国际空间站内为宇航员(安东饰演安东本人)实施手术的镜头——她需要为他做一个肺脏去蒂手术(当然手术是假的),以便使他能够恢复正常的呼吸,从而安全回到地面。这个手术本身的难度不大,但是在失重的环境下实施,就有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最基础的困难是,如何把医生和病人分别固定住,不让他们在手术中发生漂移。
而电影之外,最大的难度在于,拍摄这部电影能够用到的人力和设备太有限了——在电影里我们能够看到,除了安东和女主角,还有两名宇航员作为手术的助手,而这两人原本就是身在空间站的真实宇航员,可谓“就地取材”。为了省人力,女主角本人也同时兼任了服装师和化妆师,而导演本人则全程担任摄影师掌镜——这部电影太空部分的专业摄制组,迷你到只有两个人。这两个人不仅要拍摄空间站内场景,更厉害的是,女主角还有在舱外“太空漫步”的镜头——第一次上太空就出舱行走,不啻又一项巨大的冒险。
可能是为了缓解紧张情绪,电影里还幽了一默:“你们怎么敢把女性外科医生派到没有引力的地方做手术?”“有俄罗斯女人的地方,就有引力。”
充分体现人类矛盾心态
上图:“联盟MS-19”飞船的“乘客”:(从上到下)俄罗斯职业宇航员安东·什卡普列罗夫,女主角尤利娅·别列希尔德、《挑战》的导演克里姆·斯彭科。
虽然《挑战》的真实画面很震撼,但并没有什么意料之外的奇观——这可能是因为,虽然《挑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在太空实拍的剧情电影,但是这些年来我们在纪录片中也见到过不少由探测器和太空望远镜捕获的真实太空影像,更不用说基于这些真实影像所作的CG特效科幻片——这一切都使得真实的太空影像离我们并不那么远——我们早已被各种太空奇观震撼过双眼。
比如3D电影的开创者《阿凡达》里蓝色皮肤的潘多拉星球,画面如梦如幻。比如经典的《星球大战》系列中展现的各种奇异星球,庞大而闪耀的星系不断变换旋转。比如《2001太空漫游》中对各种天文奇观的想象。比如纪录片《地平线系列:被黑洞吞噬》中吞噬一切的黑洞。比如《木星揭秘》里由朱诺号木星探测器为我们揭开的木星奇观:它像一个层次分明的甜点一样,由岩石、金属、氢气,一层层包裹起来。又比如《BBC地平线:宇宙火山》中壮观的太阳系火山……浩瀚无垠的太空,神秘未知的宇宙,难以想象的奇观——真没有比太空题材更适合大银幕的了。
而太空之美,不只美在奇观。科教片中真实的太空影像,常常也启发了科幻片的创意,从而打开了科幻片的格局,引发出人类对于太空无穷的思考。
比如早期宇航员们在月球上生活和行走的影像,“阿波罗号”登月的全过程,月球车在月球表面巡视探测的画面,都启发了后世大量关于月球的电影,从科幻片《月球》到科幻喜剧《独行月球》不一而足——而他们的共同点是,渲染了宇航员独自一人远离整个地球的孤独感。在电影《太空旅客》里,5000个人一起在国际飞船“阿瓦隆号”的休眠舱里飞往外太空寻找新家园,一个提前醒来的旅客明知唤醒其他人等于杀人,还是选择为自己找一名同伴,因为一个人清醒旅行90年,实在是生命中不可承受的孤独。
比如科幻电影《暗物质》中涉及的“暗物质”概念,如果我们看过《了解宇宙是如何运行的》系列,就能发现,纪录片中银河系“中心隆起呈圆盘状,有两条曲臂成抛物线状”的“造型”,早就出现在无数科幻电影中。而片中所展现的“恒星是由宇宙尘埃、气体、星云,还有暗物质和暗能量组成”,也成为《暗物质》的创意来源之一。银河系有 2000 亿个恒星,太阳只是银河系亿万恒星中的一个。即便巨大如恒星,也有自己生死存亡的规律——对于地球上的人类,又怎会不成为一种启示。
又比如纪录片《旅行到宇宙边缘》中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遥远星系,以及一路穿越星系、直到宇宙黑洞的想象,对后来诺兰拍摄科幻片《星际穿越》也有非凡的启发。科幻电影里所描述的黑洞、虫洞、时间膨胀、时空穿越等情节,实际上也都有真实科学发现作为理论支撑。
而国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中的“引力弹弓”“洛希极限”等设定,背后同样也都有科学作为理论支撑。电影里,人类面对太阳即将毁灭的危机,决定将整个地球推离太阳系,前往新星系寻找生存的希望。这一设定本身也涉及了天文学中的恒星演化、行星运动以及星系间旅行等科学概念。
反过来说,虽然人类尚未涉足火星,但是由火星探测器所拍摄到的火星表面照片上,那些巨大的火山、红色沙漠,都让人对它寄予了很大的发现新生命的希望。受此启发,科幻片《火星救援》中,马特·达蒙就被“发射”上了火星,还在火星上自食其力种起了土豆——这里的灵感可能也是来自于宇航员会在空间站里种西红柿。而在另外一部科幻电影《异星觉醒》中,宇航员们真的在火星发现了新的生命——一种浑身都是大脑、浑身都是肌肉的触手系生物——但它的恐怖力量却最终将宇航员们集体“团灭”,连空间站都被这个一开始只有米粒大小的生物给摧毁。这些立意截然相反的科幻片充分体现出地球人对于外星生物的矛盾心态:既想它存在,又怕它的存在会威胁到人类生存。
上图:“有俄罗斯女人的地方,就有引力。”
将小耳环留在太空
对广袤宇宙和地外生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然是重要原因——但并不是全部。很多时候,我们热衷于展示对外太空的想象,其实是对自己所居住的地球村、对自身作更加深入的思考。
浩瀚的宇宙中,数以亿万计的星球中,人类显得如此渺小,仿如一粒微尘。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自身的存在价值、生命意义以及人类文明的未来。
而当我们生存的地球面临危机,人类应该怎样应对,不同的思路里又蕴含了不同的文化——欧美大片里常常是“飞船派”占主流,让宇航员带着人类的DNA库飞往外太空寻找新的家园。而《流浪地球》出于中国人对土地的牵挂,却是眼见地球就快毁灭了也要“带球跑”。
《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曾说:“年轻导演会关注科技属性中的高概念,他们嗨的是技术。但我们不要忘掉科幻电影的本质是电影,而电影的核心是情感——如果我们的高概念、高技术和情感没有关系的话,它就变成了科普。”
从这个角度来说,俄罗斯创造新历史的这部太空实拍电影《挑战》,确实没有玩任何高概念,反而情感牌实实在在打了不少——女主角生活在地球上时,一边忙着每天做几台手术,一边还要应对青春期打架的女儿、患有心脏病的老母、阴晴不定的情人以及当年丈夫车祸死亡留下的心结……对每天活得焦头烂额的她来说,突然被发射到太空,竟显得像是一种救赎了。到了国际空间站之后,在手术过程中,她的“队友”对她进行了无私的守望相助,这密闭空间里的一场医疗,不仅是对宇航员开刀,其实也像是给女主角的心理疏导。到最后手术成功,她独坐在角落里流下眼泪,那个象征心结的小小耳环,终于可以轻轻放下了——她拜托宇航员在下次出舱行走时,帮忙把它留在外太空。
电影的最后,女主角顺利回归地球村,在医院的电梯里与她的男友重逢。男友问她:“太空怎么样?”她回答:“我爱你。”记者|阙政
链接:那些包含太空实拍镜头的纪录片
《国际空间站》(2002)
通过宇航员的第一视角,带领观众走进国际空间站的内部,堪称一部太空版的生活纪录片——宇航员们如何在狭小的空间里生活,怎样在失重的环境下饮食、睡眠、清洁、锻炼,如何面对长期在太空生活所产生的孤独感……不仅如此,他们还要在空间站内进行各种科学实验,对太空展开探索……
《旅行到宇宙边缘》(2008)
从离地球最近的月球开始,一路探索太阳系、银河系,直到人类目前所认知的宇宙的边缘。一路上,我们能看到明亮的金星、有着龙卷风的火星、有红色风暴的木星,直至银河系与黑洞。片中出现了不少由哈勃望远镜捕捉到的遥远星系和星云,还借助计算机生成的影像再现一些目前仍然难以观测的天文现象,画面非常震撼。
《太阳系的奇迹》(2010)
太阳,这个我们每天都能看到的能量之源,隐藏着许多秘密。作为一部深入剖析太阳系自然奇观与奥秘的纪录片,本片从太阳系的诞生开始讲起,逐步展现了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各类天体的形成与演化。片中有不少视觉盛宴,比如日全食、由太阳风与地球互动所产生的北极极光,还有火星上的红色沙漠、木星的巨大红斑、土星的光环……不少实拍画面来自于1977年就发射的旅行者号探测器。
《寻找外星生命》(2011)
外星存在生命吗?本片通过光谱分析、无线电信号监听等技术,再加上对各大行星的大小、轨道、温度和大气成分等进行分析,探讨了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外星生命体的存在。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家始终在用探测器、望远镜等设备寻找外星生命的可能性。液态水、适宜的气候、稳定的能源和适合的行星轨道,被认为是外星生命存在的基石。
《恒星七纪》(2012)
以恒星的生命历程为主线,展示了恒星如何从尘埃和气体云中孕育,经过壮观的核聚变反应,度过辉煌灿烂的一生,最终步入红巨星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恒星可能悄然消失,变成白矮星,或者成为超新星,上演宇宙中最壮观的烟火秀,留下中子星,甚至是谜一般的黑洞。可以说,恒星生命的每一阶段都充满了宇宙的神秘感。片中同样有不少由太空望远镜捕捉到的真实画面。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