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辣”味江湖
自由搭配的食材、爽滑筋道的粉条、辣中带香的配料等等,成就了天水麻辣烫的扬名江湖。而作为舶来品的辣椒,早就在会吃的中国人手里玩出了各种勾动食欲的花样。
贵州起初“以辣代盐”,引领了西南地区的食辣风潮;清朝嘉庆年间,湖南吃辣即已“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江西的辣讲究原汁原味,连辣椒的籽都得留着;四川的辣是“联姻”的麻辣,是花椒和辣椒的有机结合……
无辣不欢,最江湖。
被辣椒改变的中国人
这些年来,如果有什么味道能够一统江湖,我愿把这份荣誉献给辣椒。总有人说本帮菜过甜、淮扬菜寡淡、粤菜全靠食材,而东北菜就是一锅乱炖……唯有那川菜、湘菜、江西菜、贵州菜,似乎永远那么门庭若市、一位难求,看来如今的人们,不论地域,都爱重口味。
辣椒,大概在500多年前从东南沿海传入我国,汤显祖的《牡丹亭》里曾经列举了38种花名,其中就有辣椒花,而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记载:“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
由于辣椒白花淡雅、果实彤红,甚是可观,所以相当一段时间里,辣椒被作为一种观赏性植物,养在园子里欣赏。后来,爱尝百草的中国人又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通过其辛辣发热的特点,可以治疗冻疮以及脚气。
中国人什么时候把它送上餐桌的呢?据《中国民俗趣谈》中的记载:起初先人是不知道吃辣椒的。有婆媳俩在一次熬猪食中夹有几颗辣椒,把猪食煮好后,满屋的辣味呛得婆婆不停地打喷嚏,过了几天,婆婆的感冒也好了。后来,婆婆的胃口不好,随之连饭也吃不下去了,媳妇一急便想起了那几颗小辣椒,又采些泡于水中,吃饭时给婆婆倒了少许汤,时间一长,婆婆顿顿离不开辣椒,饭量开始大增,人也显得年轻。就这事一传十、十传百,从此辣椒便成了人们饮食中的佳料。
这当然含有趣说的成分了,大家比较公认的说法,是贵州人第一个发现辣椒能吃。
1721年编成的一本地方志《思州府志》记载道:“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清朝的思州指的是今天的贵州东北部一带,这一段记载有两个信息,一是吃辣椒是为了用它来代替盐。二是吃辣椒是从土家族和苗族的民众中首先流行起来的。
因为当时盐井稀少以及政策严苛,贵州长期处于缺盐的状态,当地人只能找寻替代品。
贵州人曾“以碱代盐”,即尝试吃草木灰下饭。因为草木灰水解出的离子进入血液后,可以起到维持血液电离平衡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盐。
贵州人也曾“以酸代盐”,他们发现发酵的酸汤可以补充盐分,让人吃了以后有力气,就养成了吃酸的习惯,还有了“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窜窜”的说法。
当来自于海外的辣椒抵达贵州后,老百姓发现它不仅便于种植,而且产量很高,用它来代替盐的咸味,非常合适,甚至有贵州老百姓把辣椒当成水果吃,于是辣椒就这样普及开了。舶来的辣椒和贵州本土的酸汤一结合,又成就了中国菜的一种经典口味。
再然后,这种辛辣刺激的感觉逐渐传遍了全国,川渝湘赣纷纷加入,硬生生地将五味从“酸甜苦辛咸”改成了“酸甜苦辣咸”。
虽说是酸甜苦辣咸,但辣严格意义上不是味觉,而是一种刺激性的痛觉,这种痛觉会充斥着口腔和鼻腔。吃辣很爽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痛觉感受器被激活时还会刺激大脑主动释放内啡肽,内啡肽又可促进多巴胺分泌,并产生快感。
从这个角度来看,“痛并快乐着”,并非妄语。
总之,辣椒一问世,很快就在锅碗灶台上所向披靡,迅速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自清朝嘉庆年间,江西、湖南、贵州、四川等种植大省就已经开始大面积种植辣椒了,不仅用作调料,还“种以为蔬”——辣椒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辣椒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B6、叶酸和钾等营养物质。维生素C是一种强效的抗氧化剂,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维生素A对视力和皮肤健康起着重要作用。维生素B6和叶酸对神经系统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如今,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大辣椒的生产国与消费国——其播种面积约占世界辣椒播种面积的40%。目前全国辣椒种植面积超过3000万亩,占蔬菜种植面积的12%以上,产量则超过4000万吨。
而从种植面积分布来看,全国有28个省份种植辣椒,形成了贵州、湖南、江西、四川、陕西、河北、河南、吉林等16个重点辣椒产区,就连最不喜欢吃辣椒的福建省栽培面积也近10万亩……一句话,辣椒这种舶来品,在中国得到了发扬光大。
兴于贵州,旺于巴蜀
其实,在辣椒风靡四方之前,中国人的味觉里也是有“辣”的。四川川菜自古就喜欢使用香辛料。东晋时期常璩所写的《华阳国志·蜀记》中就有“蜀人好香辛”的记载。葱、姜、蒜、花椒自古就是四川常用的重口味调料品。
古代的“好辛香”与清末以来的“好辛香”自然是不同的,蓝勇曾在《中国川菜史》一书中介绍说:“汉晋南北朝时期,巴蜀地区因好辛香喜欢用花椒、姜和蜜助味,形成了巴蜀特殊的‘甜麻姜香’的口味,唐宋时期这种风俗依然如故,依然食味清淡而普遍用糖助味。”
由于元末明初与明末清初两次战乱的影响,四川人口锐减,“三藩之乱”后的四川人口仅有60万,饮食文化也跟之前产生了断裂。后来,清朝通过多种政策优惠鼓励湖南、广东、广西、江西等地民众前往四川定居,“湖广填四川”带来的大规模外省移民也让川菜呈现出风格多元的形态。
上图:四川火锅。
四川闭塞的交通条件让移民们很难采买到原来惯用的食材与调料,而这些移民大多是贫苦农民出身,来到巴蜀地区就是为了吃饱饭,很快就接受了辣椒这种开胃刺激又丰产的蔬菜,甚至出现了“辣子是咱穷汉子的肉”的说法,辣椒也就自然而然随着这些移民传入四川地区。
花椒原来的“一哥”的位置虽然不保,但辣椒与花椒产生了精彩的碰撞,正好可以很好地中和腥臊的味道,由此诞生了麻辣烫、毛血旺、麻辣火锅等一系列菜式,江湖菜由此诞生。
清末年间,辣椒已经成了川人烹调时的主要佐料之一。据徐心余在《蜀游闻见录》中记载:“惟川人食椒,须择其极辣者,且每饭每菜,非辣不可。”四川人还将辣椒与胡豆一起制出了“川菜之魂”——豆瓣酱。
辣椒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打上了“穷人”的烙印。当时刊印的《成都通览》所载的1328种川菜里几乎没有辣味的踪迹。那些菜肴都属于官府菜,讲究清鲜醇浓、百菜百味——诸如开水白菜、清汤鱼翅、白油鸡片等等。
不过也有例外。
《清稗类钞·饮食类》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有一下级官僚贿赂为曾国藩做菜的厨师,打听上司在饮食上的喜好。这位厨师回答道:“该做啥就做啥,不用多想。每样菜由我过目就行了。”
某日,他做了个燕窝料理,让厨师过目,厨师拿出个竹筒,胡乱撒上些调味料。问其中缘由,厨师透露了这样的秘密:“辣椒粉,曾国藩最喜欢的东西。每样菜只要撒上这,肯定会被褒奖。”之后那下级官僚依样行事,果然如厨师所言。
可见虽然吃辣椒不算体面,但它在那时,已经有了打破传统饮食文化体系的潜力。
辣椒的新时代
前文说到,辣椒是从东南沿海进入我国,所以刚传入中国的辣椒品种,类似杭椒,需要温暖的气候才能种植。这也是为什么辣椒虽然早已风靡云贵川一带,却始终很难向北突破秦岭传到北方地区的原因。
直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四川培育出了更加耐寒的品种“线椒”,辣椒才得以突破秦岭进入了陕西关中地区,又向西传播到了甘肃、青海等西北地区,向东进入中原,逐渐成为了北方人饮食的一部分,也成就了2024年的一碗“天水麻辣烫”。
辣椒传到北方后,中国人吃辣椒的方式开始有了“南酱北粉”的差别,通俗地说,就是南方人爱吃辣椒酱,北方人则喜欢辣椒粉。
这当然跟气候不无关系。北方干燥,辣椒做成粉更易保存,制作也很简单。而在南方,将生辣椒再制成辣椒酱的过程中会添加其他物质,并加以腌渍,属于一种发酵物。
这里就不得不提吃辣大省湖南的辣椒酱了,辣椒酱分为油制和水制两种。油制辣酱是用芝麻油和辣椒制成,颜色鲜红,上面浮着一层芝麻油,容易保存;水制是用水和辣椒制成,颜色鲜红,加入蒜、姜、糖、盐,可以长期保存。而且,各种各样的辣椒酱还可以与菜品有机搭配,形成特色,比如剁椒鱼头。
而当说到中国哪个省份最能吃辣,江西省是一个不能漏掉的地方。江西菜不像四川配点花椒,不像贵州融合酸汤,也不像湖南讲究香辣,江西的辣,是纯粹的辣,是直击脑门的辣,是让人涕泪横流的辣。以江西最能吃辣的萍乡举例,当地最有名的一道菜叫茶油莲花血鸭,鸭肉完全浸泡在辣椒与辣汤中,几乎是一半辣椒一半鸭肉,等闲食之,小心辣到胃痛。而这样的菜肴,如今在上海竟然也开出了专店,可见辣椒席卷全国之势。
上图:在江西,拌粉也要用辣椒拌。
中国人也不是仅仅以追求吃辣见长的。事实上,就吃辣能力而言,中国人在世界范围内并不特别厉害。根据农业部统计,中国辣椒的产量是世界第一,但是其中90%都是一点辣味都没有的菜椒。此外,中国最常吃的调味辣椒品种是杭椒和线椒,在国际上都不算辣。
但在做菜方面,辣椒确是中国餐饮的一大名片。
辣椒真正普及到全国,离不开改革开放之后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几个吃辣大省的麻婆豆腐、辣椒小炒肉、酸汤鱼、重庆火锅等名菜向各地辐射。相关研究也证明,城市的辣味餐馆比例随着移民比例的提高而不断上升。
这不仅仅是因为移民而带来的口味变化,也和现代饮食工业有着密切关系。辣味有强烈的辨识度,又能掩盖现代物流带来的冰冻食物的不良味道与口感,还能够起到开胃的作用,这促使辣味成为餐馆的首选。而辣味餐馆因相对价格低廉,自然也会让更多没有吃辣习惯的人尝试。
辣椒甚至还诞生了一门“辣椒经济学”:辣椒供应量增加,意味着经济繁荣;辣椒供应量减少,预示经济下行。辣椒成了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谁又能不被辣椒的生命力所感染呢?记者|周洁
链接:中国辣椒榜单
贵州朝天椒:个头小但肉厚,外观透光油亮,口感温醇,同时辣味和香气都非常突出。
重庆石柱辣椒:以其鲜艳的色泽和透亮的光泽而著名。石柱辣椒的辣味较重,香味醇厚,辣椒皮薄而肉厚,籽的数量相对较少,且具有较高的含油量。
山东武城辣椒:皮薄、肉厚、色艳、味醇,辣度适中,适合炒菜或者生吃。
湖南三樟黄贡椒:颜色鲜亮,皮薄肉厚并兼具辣、甜、脆的特点。
新疆博湖辣椒:皮薄肉厚、辣中带甜、口感微辣,体型较长,外观呈深红色,十分吸引人。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