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革命者们化身厨师和裁缝……

《向延安》的宏大叙事与琐碎俗世

日期:2024-05-28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对《向延安》来讲,民族不屈的抵抗,正是入侵者带来的肃杀凛冬里,所有关于春天的讯息;同时,无数个历史上真正的“向金喜”们,证明了上海也可以是延安,这座城市是英雄的城市。
记者|孔冰欣


  血与火的年代。

  他从一个厨子,变成了一个革命者;他们从一群有志之士,走向了信仰的永恒之路。

  上海解放75周年之际,话剧《向延安》的上海站首轮演出于5月27日至31日在东方艺术中心歌剧厅连演6场。7月,献演国家大剧院。该作改编自金牌谍战编剧海飞的同名长篇小说,由获得过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导演奖”、全国戏剧文化奖“金狮导演奖”的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导演李伯男执导,演员阵容方面亦星光熠熠:刘智扬、李施嬅、梁田、李传缨……

  1937年,淞沪会战打响。向金喜一心奔赴延安,却在险象环生的上海亲历了另一段隐秘而伟大的,属于普通人的革命史诗。众生沉浮,光明不灭,战争的硝烟里,市井最鲜活、人性最崇高的一面始终未被摧折。蓦然回首,无愧于心,那是一腔赤诚,那是永远值得怀念的青春的梦。

  柏桦在诗里写:而冬天也可能正是春天 / 而鲁迅也可能正是林语堂。对《向延安》来讲,民族不屈的抵抗,正是入侵者带来的肃杀凛冬里,所有关于春天的讯息;同时,无数个历史上真正的“向金喜”们,证明了上海也可以是延安,这座城市是英雄的城市。

上图:那年的华光无线电学校,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源于一场爱情


  浓眉大眼,笑起来阳光灿烂的男主角刘智扬在排练的间隙接受了《新民周刊》记者的采访。“起先,向金喜只是一个向往延安、追求进步的青葱学生。但他的进步,主动性相对又没那么强,因为他也是受到了喜欢的女孩子的影响。延安象征着光荣、理想、自由,但心向往之的金喜其实没去成。不过,经历了身边同志们的牺牲,经历了时代的洗礼,金喜‘悟’到了。他想为自己愿意保护的人们做些事情,他想为这个国家做些事情,于是,他悄然达到了‘离延安更近’的境界。一个平凡的青年的成长,可能让观众觉得更亲切、更贴近、更有说服力。”

  参加革命,或许源于一场爱情;到了最后,革命成了他的爱情。刘智扬如是理解向金喜这个角色,而谈到隐蔽战线上的斗争,他表示,所谓潜伏,代表了隐忍与奉献。可能两三年的时间里一个任务都没接到,但这绝不意味着你可以就此放松警惕。你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暴露,必须在一种高压的氛围里保持冷静与克制。你还要做出很多无奈的选择:舍弃朋友,舍弃亲人,舍弃爱情,舍弃家庭……“你要学会演到自己都相信了,可对于向金喜这么一个此前没有受过多少专业训练的懵懂素人来讲,一切实在太艰难,也太残忍了。”

  在电视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中,刘智扬饰演年轻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电影《古田军号》中,他饰演的是年轻时随和又不失果敢的陈毅元帅。事实上,此回的向金喜,也不知是刘智扬第几次挑起“红色形象”的大梁了,但他用心研读剧本,每一次,都根据角色的不同特性,演出了令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向金喜和李富春、陈毅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人物不一样,他做了一些革命工作,但看着同学、朋友、爱人相继逝世,最后就剩自己一个人……知音远去,亦无人为你曾经的付出作证,他心里那种孤独感是难以诉说的。他是万千革命工作者里的一粒尘埃,最终隐于茫茫人海。但尘埃与尘埃汇集到一起,铸就了一座丰碑,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前进。”

  刘智扬感慨,整个剧组都很拼,导演带着他们调整剧本、解读角色、统一风格,务求在体裁转化的过程里尽量保留原著的精髓,同时有取有舍,注意话剧这种表演形式需要的张力与逻辑。“坦白讲,《向延安》毕竟是部新剧,很多地方我们得从零开始,加上排练时间又非常紧张,所以我有点儿‘战战兢兢’。但是,和向金喜一样,我不会退缩,我要尽力把这个角色演好。”

  剧中,向金喜是个厨子;剧外,刘智扬觉得自个的厨艺也还算O.K.。“为了这个角色,我特意去了解了茨菇炖肉、八宝酱丁、清蒸鲥鱼、素蟹粉等江南菜的做法。说到江南菜、上海菜,精致是很精致,但我作为一个北方人,你让我天天吃,我可能无福消受,会觉得太甜了,快齁住了……”“记得我太太还是我女朋友的时候,我为她做了自己厨师生涯里第一道比较满意的菜品——‘绿野仙踪’。哈哈哈,其实就是苦瓜炒鸡丁啦。但味道真的不错哟,可见我的确有点厨师天赋呢。”

上图:向金喜做出很多无奈的选择:舍弃朋友,舍弃亲人,舍弃爱情,舍弃家庭……


  聊着聊着,刘智扬明媚浪漫且不羁的性格一览无遗,也难怪冯远征老师选他演了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李白。而谈及北京人艺那些老一辈的艺术大师们,刘智扬充满由衷的敬佩。“老艺术家们实诚了一辈子,所有精力都花在了话剧舞台上,也不在乎赚得少。他们中的很多人从不摆架子,排练时就带个茶杯,没有助理,没有前呼后拥。这些老师除了是戏剧表演艺术家,也是教育家,很会教学生。他们看孩子的人品、态度和潜质。米卢说:态度决定一切。我是进了人艺,但同事们都很优秀,所以我更应该努力,绝对不能混日子。”

  在老一辈艺术大师们身上,刘智扬感受到一份“死也想死在舞台上”的赤子之心。诚然,你把工作当养家糊口的差事,还是当奉行一生的信仰,或导向截然不同的结果。相信最可贵的东西,无非一个“真”字——从这点看,刘智扬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非常喜欢自己饰演的《最美的青春》里的冯程,一位扎根塞罕坝、数十年如一日挥汗植树的造林人;而这一次《向延安》里的向金喜,同样因执着、热爱而守住了初心。“所以这部剧咱们是在一层一层地抠细节,要让昔年革命者的solo,与当下的观众形成共振。咱们动真格的,放弃技巧,一点一点帮助主人公立住人设。惟有自己先相信、先感动了,观众才有与你一同共鸣的可能。最后,随着剧情的推动、人物血肉丰满的成长,你应该不是在‘演’了,你应该认为自己已经‘是’了,一切自然而然地发生。”


绝望化为希望



上图:袁春梅的心是柔软的,可她的意志是坚定的。


  女主角这边,李施嬅饰演的袁春梅,承担着向金喜“导师”的作用。在那群青年纠缠不清的情感谱系里,春梅不是金喜的初恋,两人的夫妻关系也是同志身份的掩护,但他的心里,实际上朦朦胧胧是有她的。

  成长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商科高才生,面容秀丽,当选港姐,进入演艺圈。这些年来,李施嬅有起有落,但一直不曾放弃表演。《宫心计》《金宵大厦》《新闻女王》等“出圈”剧集让她在内地也收获了诸多粉丝,可来内地出演一部红色题材话剧,于她而言也是一种全新、大胆的挑战。

  “出演话剧和我之前出演影视剧不一样。舞台需要‘放大’的效果,你的表情、你的肢体动作、你的声音,都需要放大。而且,影视剧的拍摄,你可以NG,话剧舞台是没办法NG的。此外,我拍过讲广东话、讲英文的戏,这次的《向延安》还是第一次全程都要讲普通话,非常考验我的语言能力……但我考虑了一段时间,还是想演。我要把握机会,跳出舒适圈,慢慢适应和调整,让自己在高难度的话剧舞台上绽放光彩。”李施嬅对《新民周刊》记者表示。

  她其实是一个很容易共情的人。一口气看完剧本,被情节打动,哭了。排练时也哭,因为入戏太深。“我的泪水估计能装好几碗,眼睛都肿了。袁春梅是一个革命者,进入秋田公司当卧底,事实上,她的处境是很危险、很煎熬的,每一天都不知道明天能不能活下去,这个角色令我心疼。”

  李施嬅要弄明白,为了信仰,人们何以在所不惜?“怕死是人的本能,但对一个地下党员来说,强烈的信仰,让她把任务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袁春梅受过高等教育,很有文化,当眼见日军的暴行残害了她的家庭、她的亲人,就被推向了绝望的境地。从人性的角度思考,春梅的痛是切肤之痛,所以她不愿见到悲剧一再重演。她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要拼上自己的命,帮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找到一束光。她的心是柔软的,见不得残酷的现实;可她的意志也是坚定的,痛苦与悲伤成了她的动力,她的个体绝望转化为拯救他人的希望。”

  李施嬅的外婆是上海人,1937年,她目睹了那场战争。“外婆当时就在上海,我妈妈也在上海出生。我上小学的时候,外婆去世了。那我就会想,透过剧本,透过排练、演出的过程,无形中拉近了我和外婆的距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当年的上海、当年的外婆。”关于日军侵华的历史,李施嬅亦绝非一无所知。“我很早就看过揭露日军731部队罪行的纪录片,也看过电影《金陵十三钗》。那时候的动荡不安,愈发衬托出现在和平的可贵、生活的幸福。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学习历史、理解历史,知道我们的国家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上海,《向延安》整个故事的背景,李施嬅外婆和母亲出生的地方,曾经沧海,不减风华。迷上了蝴蝶酥的李施嬅说,“上海是美食之都”,她还笑道:“我妈妈也忘不了上海,她跟我打趣,说没准哪天重回上海生活了。我发现,上海和香港是相近的,都是中西文化的交汇之地。我喜欢上海的美食、上海古典风味的老建筑……除了香港,你让我选择一个常住城市的话,我的回答是上海。”

  基于对话剧《向延安》的重视,来上海前几个月,李施嬅已经开始苦练普通话。后来,她还请了好几个老师训练发声方式,为剧本台词把关。“台词的声调、语气的轻重、节奏的缓急,每一项都需要掌握到位。如果练100次不行,就练1000次;练1000次不行,就练10000次。我的目标是最后要让大家听不出我有什么口音,我也很感谢导演和其他演员一直在帮我练。”

左图:作家、编剧海飞。右图:《向延安》原著小说。


  如果放低要求的话,完全可以把角色设置为来自广东或来自香港,但李施嬅“不服输”。“一直不说普通话,就永远不会有进步,永远不会说。我必须不断地迎接挑战、自我锻炼。将来,只要内地的观众欢迎我,我十分愿意参与内地的项目,出演更多优秀的作品,继续说好普通话。我也挺想继续出演战争年代的人物的,因为战争年代有太多感人的故事了。”

  通过表演,李施嬅接触到形形色色的角色,以及形形色色的合作伙伴和团队,人生的宽度被拉长了,她觉得很奇妙、很享受。而她面对学习、面对工作的坚持和勇敢,更是对粉丝的积极鼓励。“比如他们知道我是多伦多大学毕业的,就埋头苦读,想要和我做校友。能带动粉丝,被他们当作榜样,我觉得很开心。”


青春火,一缕光


  “栀子花、白兰花的叫卖声混杂着外滩的钟声、百乐门的舞曲声。一个家庭里,不同人生选择、不同信仰的人们撞击、对峙、交锋……他们的故事既有人生的意味,也有时代的意味。”

  导演李伯男指出,上海不仅是十里洋场的上海,更是红色文化的上海。“《向延安》不是单一的谍战题材,它用小人物,用人间的烟火气,拼出那些不为人知、隐姓埋名的英雄。可以说举重若轻、声东击西、羚羊挂角、草蛇灰线,用文学的、艺术的方式表现了一个强悍的主题,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上海和那个时代的人的理解。”他亦表示:“我非常喜欢上海,喜欢上海的文化质感,上海的味道、腔调和上海人的精神特质。”“我和上海走得很近,也更愿意从精神上解读属于上海这座城市深处的隐秘角落,通过生命个体中最为曲折幽微的因素,构建起戏剧的河流。”

上图:导演李伯男在《向延安》发布会。


  读了原著后,李伯男意识到这是一部另类的红色小说,也是非常好的创作材料,但如何将其变成舞台剧,充满未知的考验,也是艰苦中求索意义的不懈追求。“文学和戏剧的表现方式不一样,文学作品的特色、优点有时甚至可能成为舞台剧的掣肘。如何创造性地转化,是对我们这次创作的最大挑战。”

  《向延安》剧组既有来自北京人艺、国家话剧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舞台科班、资深戏骨,也有过去少有话剧表演经验的影视剧演员和跨界明星。在前期花费大量时间的剧本围读会上,李伯男总是鼓励每一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排练场上,没有明星与龙套之分,只有为角色奔赴的纯粹投入。“我们以‘向延安’的精神创作《向延安》,逐渐凝聚起一支有共同目标的队伍。”

  将这支从五湖四海汇聚到上海的队伍带起来,是一次独特的创作体验。“累,但美好。”李伯男形容,团队如履薄冰,用排练厅里的每一分钟、一点一滴的劳作,努力抵达这个目标——燃起一把照见心灵、激荡观众情感、灵魂一齐呐喊的火。他希望观众看完全剧,对《向延安》精神指向的理解能更宽泛,尤其是年轻观众,能在看戏时慢慢聚焦、接近“信仰是什么”,从那个时代的青年身上得到启发。“这部剧是表现伟大、描写崇高的。在不同的情境之下,能支撑人的精神的东西就是信仰。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精神的纯度、精神的硬度、精神的内涵,关系到每个观众、每个看戏的人。”

  李伯男表示,最终的答案依附在剧中一个个小人物的心灵成长史上,依附在上海滩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中。“作为谍战题材的作品,我们追求的不是给予观众外部的情节刺激与视听体验;我们希望这部戏在谍战类型的基础上,更加具备一种人学的价值和诗性的品格。”“我们不拘泥于仅仅还原历史,还要在历史中看人,看人心,看人情,看人性。”

  有谍战,但不是只有谍战。和导演李伯男一样,原著作者、亲自操刀改编话剧剧本的海飞正视了一个最困难的问题:从小说到话剧,怎么改才最妥当?

上图: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谍战不是闯关游戏,因为有牺牲,所以有领悟。


  比如,没有了影视剧中惯用的特写,细节该如何呈现?在特工的世界,衣角或是领口无意中露出的一枚针,都能引发一连串的联想,但这样的表达显然不适合舞台——任何细微的物件、动作或表情,观众可能根本看不见。

  几番推敲后,海飞决定保留原著的精华部分,一些“太过复杂的、绕来绕去的谍战”被舍弃,但不妨碍整个故事依然跌宕起伏、出人意料。“这次改编话剧,其实就是给我上了一课。谍战只是《向延安》的外壳,它的主要落脚点应该是人生。”“《向延安》是一种肝肠寸断,是一种悲秋苦冬,更重要的,它还是一缕光。微凉的光,温暖的光,照耀全身。”

  《麻雀》《惊蛰》等作品先后被影视化,海飞“红色叙事下人性叙事”的特点为人称道。《麻雀》的主角陈深不过是个理发师,《向延安》的主角向金喜不过是个厨子。这位家境富裕的小少爷原本只对做菜感兴趣,谁能料到,后来他能潜入了日本特务机关的食堂执行秘密任务呢?“我觉得这种特别民间的、贴近日常生活的人物设定非常有意思,你会相信那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

  宏大的历史叙事,由琐碎的世俗细节构建而成。革命者们化身厨师和裁缝,穿梭在街头巷尾。长筒望远镜、《良友》杂志、莱卡照相机;苏州河、福开森路、新新百货、旗袍行、本草堂大药房……母亲是上海人、童年寒暑假在外公外婆位于杨浦区龙江路的家中度过的海飞,还将自己对“文学故乡”的感情贯穿在全剧的始末。他喜欢上海“里弄的生活”,以前的《新民晚报》和舅舅的藏书,让他的阅读“从上海开始”。

  在最张扬的青春岁月,走上了一条最需要隐忍的道路,背负骂名却不能解释,错过爱情却只有放手,人世间的所有斑斓一一擦肩而过,而向金喜始终向往着延安。话剧版将着力点放在信仰的诞生之路上,男主角看见哀号求生的难民、被炮火所伤等待死亡的人群、八百壮士保卫上海的壮烈情景、同学们的奋起抗争,其内心对公平正义与美好未来的渴望,终于全面觉醒。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谍战不是闯关游戏,因为有牺牲,所以有领悟。国家危难,匹夫有责,寻找光明,迫在眉睫。信仰并不是无根之木,不是一种“出厂设置”,它是刻骨铭心的经历换来的浴血重生,是至暗时刻温暖四周、激励前行的光亮。

  暗潮虽汹涌,星火已燎原。海飞表示,话剧《向延安》就是一首青春之歌,希冀在充满感染力与创造力的舞台上,传递“你已无数次抵达延安了”的震撼。“(金喜)像一粒尘埃,但是在阳光照耀之下,会庄严地闪烁一下。”“当胜利来临,作为伙夫的他,在一家工厂的食堂伙房里蹲着身子吃东西的时候,不经意抬头,他朝我笑了一下。这样的时候,我的眼泪都能掉下来。”


东艺坚持原创


  从跨越半个世纪的上海往事《金家花园》,到历史洪流下的家国史诗《人间正道是沧桑》,再到海派谍战主题的青春颂歌《向延安》,作为出品方,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用一部又一部优秀的舞台剧,逐渐闯出了一条原创制作的荣誉之路。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总经理雷雯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是人民之城、英雄之城,话剧《向延安》作为一部礼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及上海解放75周年的舞台新作,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厚植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书写一段可歌可泣的平民史诗。这也是东艺作为一家上海的剧院,对故乡的再次致敬。同时,《向延安》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相信其它城市的观众,能在这部话剧里感受到一种‘共性’,从而动容。”

上图:向往延安,向往光明。


  这次为何选择了海飞的《向延安》?对此,雷雯解答,此前的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从匹配性上讲,堪称东艺的镇殿之作。但《人间正道是沧桑》以老戏骨为主,而《向延安》找来的几乎都是年轻人,二者间形成了鲜明、有趣的对照。“《向延安》主要讲了年轻人的故事,那么肯定是找有实力、有态度的年轻人来演的。这部话剧的压抑、悲壮里,也见蓬勃的朝气。”

  “原著越看到后面越觉得好,反正我看完是掉眼泪的。谍战剧不乏悬疑、紧张的情节,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古来有之;可谍战核心的东西,讲的还是人的信仰,它具备思想性。当代人的物质水平相比过去是丰裕的,我们希望的是通过这部作品跟年轻观众对话,让他们在精神层面了解,当年的青春、永恒的信仰。每个人都有信仰的自由,我们不想在舞台上强迫提供标准答案,但希望引发大家的探讨。《向延安》的男主角以菜鸟的样子出场,不是‘高大全’的人物。他话少、沉闷,看上去并没有多么意气风发;但恰恰如此一个平时‘不响’的青年,在取舍、牺牲、守护的革命生涯里,完成任务、挣扎生存、逐渐成长。玫瑰色的梦想转化为坚定的信仰,上海的弄堂里、石库门里藏着中国人的血性……我们想善意地启发现在的年轻人:曾经,先辈们走过这样的道路。”

  “第二,和《人间正道是沧桑》一样,《向延安》也是时间跨度长、内容精彩的群像戏。但《人间正道是沧桑》有电视剧做铺垫,大IP积累了海量粉丝,且我们为话剧版请来不少原班人马,观众遂愈发有代入感。《向延安》则没有所谓的‘原班人马’一说,这次的话剧完全是从头做起的。而排演的过程中,我需要感谢导演李伯男。他也像厨师一样,用固有的‘食材’烹制出‘李氏特色’‘李氏表达’的风味。我也需要感谢众多年轻艺术家、明星、演员的加盟,大家秉持着敬业之心,只为联袂献出好的作品。今后,东艺愿意搭建更多的合作平台,为剧场注入新鲜血液,实现彼此尊重、跨界融合的双向奔赴。”

  值得一提的是,东艺的原创制作,坚守“又红又火”的价值理念:红,指的是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正能量的、传递真善美的东西。火,代表作品质量在商业上也经得起检验。雷雯笑道:“其实,今年称得上我们的创作大年。”

上图:《向延安》海报。


  原来,除了话剧《向延安》,东艺今年另有一部致敬大师、将于7月25日在申城首演的舞剧《雷雨》。“赵小刚担任总编导,关鹏担纲作曲、刘海永担任舞美设计、阳东霖担任服装设计、邢辛担任灯光设计。我们还打破了舞剧聚焦大男主大女主的常规设置,从人性层面塑造多个角色,深化群像戏的演绎,一共有八位主演,阵容豪华、梦幻团队!总体上,舞剧《雷雨》的编舞、服化道等等都非常华丽、时尚、大胆,在致敬经典的前提下,又有大规模的创新,跳出了原有的框架。我期待,这部作品有机会走向海外。”

  记者认同雷总的一个观点:好歌百听不厌,好的舞台剧百看不倦,值得一刷再刷。观众越是熟悉一部作品,越是能挖掘、解读更深层次、更多角度的东西。于是,在一次次相约剧场的过程中,在一次次细微却妙不可言的变动里,台上的灵魂与台下的灵魂一次次碰撞、共鸣,观众与作品建立起牢不可破的亲密关系。“这种约会很有意思,这正是舞台艺术的魅力。东艺欢迎观众一直来现场观看我们的原创制作、我们的演出剧目。您褒扬也好,批评也罢,只要您买了票,来到了现场,我们就真诚地希望,您能感受到我们的作品希望传递的文化内涵、精神内涵。”

  细细思量,东艺原创制作的“又红又火”,东艺人的不忘初心、锐意进取,何尝不是在书写一部文化企业的《向延安》呢。记者|孔冰欣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