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中国革命的灯塔
历史的紧要处,常常就在关键的一步或两步。对于中国革命和中国现代历史,黔北的遵义,就是最紧要的那个地方。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在于有了遵义会议。
成立于1921年7月的中国共产党,在很长的一个历史阶段里,一直处于奋斗、抗争、寻找前路的探索之中。相当长时期内,党是不成熟的,这一点从党的领导人的不成熟可以看出。陈独秀,无疑是“五四”与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为在中国播撒共产主义的种子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作为一位中共最高领导人,意志不够坚定,实践经验不足,与工农群众联系不够。陈独秀之后的多任领导人,也常常出现因为党不够成熟因而在选人用人上出现的不成熟情况。比如为了执行共产国际的指示,只因为符合工人出身的条件,就匆匆挑选了向忠发担任党的总书记,这既不符合中国实际,更不符合恶劣斗争环境对最高领导人素质的要求。其结果,给党的事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再后来,把党和红军的实际领导权交给毫无武装斗争经验的博古,以及毫无中国革命经验的李德,更是草率和不负责任的行为。这一系列黑暗中缺少方向的摸索,使得中国革命和工农红军历经磨难,滑到了悬崖的边缘。
转折和希望,出现在遵义。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就像是一座引路的灯塔,在黑暗的浓重夜色里,照亮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的未来。遵义,也因此永载史册。
我第一次走进遵义会议会场的时候,是从贵阳坐了一上午的火车来的。会场在二楼,简朴而略显局促,在1935年,这或许是遵义城里能找到的最适合开会的地方了。因为对于这座黔北小城来说,它一点也未曾料到,会在这里,开始中国现代历史紧要关头的一次转折。
实在是不能不进行抉择了。红军从中央苏区出发进行长征,一路屡战屡败,10万大军折了七成。而在之前1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也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教训与经验,不能不就此真正开始思考:走什么样的路,有什么样的领导人。
在会场里,迎着窗户透进来的几束阳光,我细细抚摸着每一张充满沧桑的椅子,在尽力想象那几个改变中国命运的白天与夜晚,想象是在经过了怎样艰难的争论之后,最终拨正了革命航船的方向。那几个夜晚,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无论用什么样的褒语来表达,都难以全部阐述出最深刻的意义。
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选择了毛泽东。革命航船在遵义,转向了正确的方向。《苦难辉煌》在写到遵义会议时,是这样说的:“中国共产党经过14年艰苦努力、曲折斗争,付出了无数鲜血与生命的代价,终于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路线,自己安排自己的领导人。”“选择毛泽东作为领袖,本身不是同样在印证中国共产党已日益成熟了吗?”
八十多年过去了,从遵义开始的光芒,始终照耀着革命的前路。遵义会议指引的航向,使得中国革命自此走在正确的航道上,虽然还有难以计数的困难,虽然还有难以言尽的曲折,但是此后的每一步,都是在为新中国添砖加瓦。而新中国带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论是在国内建设还是国际地位,都是一个前无古人的时代。
这个新时代,在遵义城本身,也体现得十分突出。近些年,遵义无论是生产生活水平还是城市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每一次来遵义,你都能见到日新月异的变化。
特别是,上海与遵义还有着一份特殊的情谊。自2013年2月中央明确上海市对口帮扶贵州省遵义市以来,上海共实施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和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对口帮扶项目122个,累计资金19232万元,使遵义6万多户、16万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得益于上海帮扶,遵义经济实力和发展能力显著增强。2015年经济总量在西部30个非省会同类城市中跻身第6位,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86.5%。
上海与遵义在更加紧密的交流与合作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上海这座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城市,与遵义这座中国革命的转折之城,携手前行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上。(朱国顺)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