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人在世界
春江水暖鸭先知。当中国人走出国门看世界的脚步越来越匆匆,最先感受到这样变化的,是中国的航空公司。
最新统计表明,近3年里,中国民航全部客运量中,国际客运所占的份额,从8%上升 到了10.9%,几乎每年上升一个百分点;近5年里,中国出发的远程洲际航线上,中国民航的份额增加了12%,历史性地第一次超过了50%,国内三大航的洲际航线实现了整体盈利。与此同时,三大航国际客运每客千米收入水平,2014年是0.42元、2015年是0.389元、2016年是0.368元,而稍早前的2012年,这个数字还是0.45元。
这些数字表明,中国人走出国门的速度增长很快,因为初次出国的国民通常会选择本国航空公司;同时,出国客流又以旅游为主,因为团队游客的机票价格是相对最低的,导致三大航每客千米收入水平连年下降。
“他乡遇故 知”,在今天世界的每一个地方,中国人都会有这样的喜遇。无论是在巴黎的老佛爷店,还是在伦敦的白金汉宫,无论是在琉森湖畔,还是在落基山下,你都可以听到亲切的乡音,并且这样的声音几乎是一部中国各地方言大全,有吴侬软语,有川湘辣味,还有齐鲁葱香。
就像大多数外国人不解中国凤爪和豆腐乳真味一样,许多中国人同样不喜欢有着浓烈异味的奶酪和榴莲,特别是那些奶酪还带着很像点点霉斑的时候。而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对于初次出国的人来说,不习惯、不理解以至于某些无所适从,也是题中应有之遇。
很多人初去欧美,十分不习惯没有开水喝。对于龙头里直接放出来的自来水,总是有着不少狐疑。只是随着中国人出境旅游的越来越多,一些饭店专门配上了电热水壶,才有了一个泡茶喝的可能。还有清早听上去很美的欧陆式早餐,很多人第一印象是淡淡的失望,不过就是几个不同样式的面包而已,甚至还是冷冰冰的,远不如自家的早餐热乎亲切。
更多的差异还是在文化习惯上。在世界许多地方,表达“非常好”“非常喜欢”“非常漂亮”,实际感受的很可能和表达出来的,有着一段不小距离。这好比浦西到浦东那样,看看很近,其实要隔着一条黄浦江还要穿隧道或者过大桥。特别是一些国人习惯了炕上盘腿大碗喝酒的豪爽,去到一个处处不卑不亢的国度,不习惯也是常情。
更何况上千万出境人流,难免有一些不够文明行为,特别是境外一些国家,同样有着不够文明行为和不上台面的做法,由此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会产生文化差异带来的误会和误解。极端的不仅仅是语言和认知上的问题,还会出现法律与肢体的冲突。
想起了格什温大师的名作《一个美国人在巴黎》。这是一部充满了浓厚法美情怀的管弦乐交响诗,后拍成同名电影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流传。
格什温初识巴黎之际,对法国首都兴奋不已,要将他的新鲜感受化成音乐来表达。乐曲以弦乐和双簧管奏出主题,带出一片朝气蓬勃的景象,仿佛一个美国人以轻快的步履穿梭巴黎的大街小巷。曲中有出租车的响声,首演时更用上了4个巴黎出租车响声作陪衬。然后单簧管以走路的步伐吹起第二个主题,独奏小提琴绘影绘声,描绘出一位年轻巴黎女士。可是美国人却抵不住一丝乡愁,由弱音小号奏出了蓝调主题,成为曲中最耳熟能详的旋律。乐曲结尾令人精神一振,带出的感觉正好表现出缅怀巴黎之情怀。格什温在巴黎谱写乐曲,在前往维也纳行程的途中进行配器工作,首演于1928年12月31日的纽约。
如同格什温大师一样,任何人到了一个新地方,总会有新鲜感,会感到文化的差异。最好的做法就是去感受、去接受这不一样的差异,把异乡他国的“新鲜”,化作生命中缤纷的养料。生命的意义在于历练人间的美好,异乡的“新鲜”,正是这种美好最好的养分。
当越来越多中国人开始周游世界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在看世界中,丰富人生,感受精彩。像格什温感受“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一样,学会感受“一个中国人在世界”的境界。
如果未来有一天,有哪位中国艺术家,写出一部类似格什温的《一个中国人在世界》作品,那一定也是极好的。(朱国顺)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