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电影的模样
6月15日晚,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红毯之上,星光熠熠。
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成为上海的一张文化名片,今年电影节收到来自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的报名影片3964部,有500多部影片将在上海的47家影院展映,电影节成了上海的一件文化盛事。
电影节的主体是好电影。那么,好电影是什么模样的?
好电影的评价标准,虽不无见仁见智之处,但积极向上、揭示人性、启迪感悟,总是应有之义。那些好电影,就是这样深深地镌刻在历史中、深深地镌刻在观众心中。
好电影之一,是《莫斯科保卫战》。这是苏联时代临近尾声的作品,也可以说是苏联电影的巅峰之作,影片全景式记述了二战最重要的那一段战事。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举国抗击侵略,且战且退,屡败屡战,直至莫斯科城下终于寻获战机,一举折戟法西斯兵锋,也由此奠定了二战大局。影片气势恢宏、细节真实、形象生动、史实清晰,长达五个多小时的大开大合布局,令人回味无穷,是电影史上难得的史诗巨片。相比于若干年后某些谐剧式的正剧电影,靠着一堆面熟陌生明星撑起台面,真是云泥之别。
这部电影刚在中国放映时,大概出于两国关系现状的考虑,并没有做什么宣传,但是“酒香不怕巷子深”,观众依然纷至沓来,交口称赞。那年我刚进新民晚报不久,某日看到报纸中缝广告,和平电影院下午一点钟有这场电影,第一次翘班去看了这部电影。时值初冬,散场时已是华灯初上,走在马路上,依然为苏联人民的不屈精神而感动。斯大林、朱可夫、列宁格勒、莫斯科,那是历史长河中永远闪亮的名字。
另一部记忆深刻的电影,是《黑暗中的舞者》,我至今认为,这是刻画人性最好的作品之一。
故事情节不复杂,讲的是底层人物的凄惨生活以及揭示的人性。捷克难民莎玛与独子基恩移民来到美国,住在小镇警察比尔租来的车库里。莎玛患有家族遗传疾病,视力在日渐减退,她抓紧时间在繁重的工作中一点一滴积累起微薄薪水,为的是给同样遗传的儿子将来诊治眼病。唯有的幸福时刻,是热爱音乐的她,闭上眼睛想象能摆脱视力障碍,在幻境中尽情舞蹈的那一刻。同样生活窘困的比尔得知莎玛有积蓄,利用莎玛视力模糊窃走了她的积蓄,争执中莎玛失手枪杀了比尔。最直击人心的是,在面临死刑判决时,莎玛有机会请律师翻案,但这需要花去留给儿子治病的积蓄。最后,这位母亲为了留钱给儿子治病,选择自己不再花钱求生,在黑暗的幻境中想象尽情舞蹈之际,生命戛然而止。
这是一部没有什么布景、没有什么音视效果的小制作片子,没有任何哗众取宠的地方,却以最朴素简洁的叙述,以最深切的人心剖析,留给人们久久的思索。
也许电影就应该是这样的,但是这样的电影,其实已经很难看到了。生活中的很多电影,大部分的看家本领,只是在于烟火与音响生成的“震撼”,靠的只是“精心制作”。但是在那些喧嚣之外,似乎没有任何值得留下的东西。
这也许是一个反证,最好地说明了,为什么那些经典“老”电影,越来越“宝刀不老”,而奇葩式的“新”电影,却常常假古董般“新不如旧”。比如开着坦克、拿着火箭筒去“智取威虎山”,恐怕会羞于见到“林海雪原”;而在“大片”中,将舰空导弹当作舰地导弹打,能远距离打中一堆废墟,这除了有一颗无知的心,还真得有一些无畏的粗糙。前一阵央视接连播放《上甘岭》《奇袭》《冰雪长津湖》而依然大受欢迎,除了表达一种心情之外,它更是观众们对好电影由衷的敬意。
好电影是有着自己模样的,经得起历史的淬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