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新民一周 > 正文

“鱼鹰”的尴尬

日期:2023-12-06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作者|朱国顺


  如果要排列世界现役最尴尬飞机,美国V-22“鱼鹰”运输机一定位居前列。11月29日,又一架驻日美军“鱼鹰”运输机在日本鹿儿岛县屋久岛附近坠入太平洋,机上8名美军被大洋吞没。

  被称为“最难操控飞机”的“鱼鹰”,服役以来屡屡以惊心动魄坠机而闻名世界。仅仅在最近的两年里,除去最新的屋久岛坠机外,今年9月14日,驻日美军接连4架“鱼鹰”因故障紧急降落;今年8月,一架“鱼鹰”在澳大利亚北部坠毁,20多名美海军陆战队员中有3人丧生;去年6月,一架“鱼鹰”在美国坠毁,机上5名美海军陆战队员遇难;去年3月,一架“鱼鹰”在挪威坠毁,4名美军丧生。

  V-22“鱼鹰”倾转旋翼机,是在比较勉强和不够安全的状态下进入美军服役的,也因此留下了此后诸多隐患。

  由于直升机速度较慢载重有限,使用旋翼平飞速度至多不会超过每小时340公里,具有丰富直升机研制经验的美国贝尔公司,一直在探索既能直升又能像固定翼飞机一样飞行的新机种。上世纪80年代中期,贝尔忽然就接到授权,带着原型机联合波音公司正式研发新机型,这就是现今的V-22。这型新飞机1989年3月19日首飞成功,但试飞过程中发现了预料之外的大量问题。

  首先就是飞机不断变化复杂的力矩方向。V-22固定翼两端使用两台艾利逊公司6000马力涡轴发动机,先直升或45度短距起飞离地,到达一定高度后发动机转为向前,像固定翼飞机一样飞行。这个过程中发动机短舱力矩方向一直在变化,沉重的发动机短舱控制极为复杂,稍有不慎即发生坠机。

  其次是预料之外涡桨下洗流对机翼的影响。飞机平飞时依赖机翼产生升力,但无论直升还是短距起降,都需要靠螺旋桨产生拉力来进行升降。此时螺旋桨在产生拉力同时会有反方向的下洗流,这个下洗流恰恰又是对着机翼,不仅扰乱机翼流场,而且对机翼产生向下压力,很容易把飞机“拍”在地上。

  最后是一些关键的飞行要素不完备。V-22“鱼鹰”倾转旋翼机既像直升机又有固定翼飞机特点,因而性能指标比较模糊,带来不少隐患。比如直升机有个重要安全标准,就是在失去动力的一定阈值内,能够依靠旋翼自旋安全着陆。按道理直升直降的V-22也应该具备这样能力,但事实上V-22的特性根本做不到这一点。僵持了半天,美国人后来就两眼一闭,索性不提这个标准了。也正是这个因素,绝大部分“鱼鹰”事故都出现在起降过程中。

  V-22的试飞过程极为纠结,整个试飞定型花费了长达17年时间,5架用于试飞的原型机摔掉了3架,可谓惊心动魄。直到2006年11月16日,才得以进入美国空军服役,随后陆续进入其他军种。

  不太“合格”的V-22最终服役,主要是看中了它两个指标:比普通直升机快一倍的平飞速度、多一倍的载重能力。另一个不太说得出口的因素是,波音和贝尔两大航空巨头在美国拥有巨大影响力,整个项目花费了约380亿美元,不用的话说不过去。

  从实际使用来看,V-22“鱼鹰”并不是太合理的选择。它的购买价格比对标直升机贵一倍,使用成本高达每小时10万多美元,对标直升机只有4600美元。加上愈演愈烈的坠亡事故,“鱼鹰”就越来越尴尬。

  特别是如果说“鱼鹰”当年还有一些创新价值的话,随着喷气式垂直起降技术的成熟,以及越来越多民众对“鱼鹰”不安全性的街头抗议,“鱼鹰”是否需要一条道走到黑,是很值得深思的。

  美国发展“鱼鹰”,据说跟“蓝光行动”有关。1980年4月24日美国为营救被伊朗扣留人质,以德黑兰东南180英里(约300公里)的“沙漠一号”为基地,由8架CH-53“海上种马”直升机和6架C-130运输机接力实施行动,因直升机与运输机黑夜撞机,行动失败。痛定思痛后认为,如果有一款能直升起降的运输机,行动或许就成功了。由此,贝尔就被彩蛋砸中,联合波音鼓捣出了V-22。

  来也匆匆,思也匆匆,坠也匆匆。作者 朱国顺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