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新民一周 > 正文

运河里的中国

日期:2024-06-19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作者|朱国顺


  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为北图中原,选择了当时能想象到的最便捷方式——开凿河道连通水系顺水北上。他指挥吴地民众在苏州望亭铲下第一锹土,开凿河道经常州奔牛入孟河,再通入长江。九年后的公元前486年,夫差又在扬州开凿邗沟,将长江与淮河连为一体。

  中国大运河由邗沟起源,开启了迄今2500年的历史洪流。

  河流孕育了人类文明,人工运河则是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从历史演化来看,无论是尼罗河文明、两河流域文明、长江黄河流域文明,都体现了善用自然衍化文明的聪慧,这是人类超越其他生物的卓越品质。以人工来建设、改造河流以更好适应发展需求,是人类在利用河流上一次质的飞跃。这次质的飞跃,中华文明比西方文明整整早了2000年。

  在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中,有6条运河成为了人类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是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在大运河运行2000年后,西方文明才有了列入世界遗产的运河,那就是1666年由法王路易十六授权、皮埃尔·保罗·德里凯设计,花费了将近15年时间才建成的米迪大运河。不过这条连接地中海与大西洋的运河,只有240公里长度。

  在历史演变中,中国大运河包括了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三个部分。 鼎盛时期全长3200公里,地跨今天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的35座城市 ,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以历代漕运要道,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起到重大作用。2014年6月22日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大运河遗产,包括河道遗产27段,总长度1011公里,相关遗产共计58处。

  运河里的中国,展现出中华文明的智慧。中国大运河通过建设人工运河,在2000多年前就懂得以高效率交通大通道,来协调南北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间的不平衡,进而带动沿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充分体现出中华文明的智慧品质。大运河形成的南北通途及漕运之便,将中国紧密连结在一个盛大的整体中,在运河沿岸繁衍出诸多繁华都市与商埠,让中华文明在交流与融合间发扬光大。

  运河里的中国,展现出中华文明的繁荣。在古代漕运发达时期,从天津到通州的北运河上,每年要承载2万艘运粮的漕船,官兵12万人次,连同商船共3万艘,这使得当时小小的直沽寨,很快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天津卫”。大运河沿线的淮安、镇江、扬州、无锡、苏州、杭州等今天的历史名城,都是得益于大运河的水运之便而发展繁荣起来的商都,充分体现出中华文明欣欣向荣的内在繁荣基因与气质。

  运河里的中国,展现出中华文明的强盛。大运河虽然主要功能在于南北交通大动脉,但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它还承载着文明交流与交融的重任。无论是南北地区之间的文化发展与交流,还是一座座商埠建筑透出的文化气息,都在不断强盛着中华文明的细节。“运河第一城”扬州在繁华鼎盛中传向世界的文化魅力,“钱塘繁华”带来的西湖十景,水路即戏路让昆曲沿着运河传到北京,徽班在运河上“边演边走”诞生了京剧。这是运河带来的文化交融,更是在文化交融中凝聚起南北民心。

  大运河遗产类型包括闸、堤、坝、桥、水城门、纤道、码头、险工等运河水工遗存,也包括了仓窖、衙署、驿站、行宫、会馆、钞关等配套和管理设施,以及一部分与大运河文化意义密切相关的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它们构成了运河里看到的中国,更组成了中华文明生动的画卷。

  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年来,这样一幅中华文明画卷变得愈加清晰、多彩。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真实展现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取得的成效。运河沿线唯一以“古城概念”参与申遗的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传承2500年历史烟云,“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江南水城风貌,是古城迄今保存最典型、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

  运河里的中国,展现着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熠熠光芒。作者 朱国顺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