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器,难得一见的美丽容颜
国庆长假期间,2012年上海国际艺术品收藏与投资展览会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行,其中一个《净华·凝虹》南山房藏宫廷玻璃器、玻璃鼻烟壶特展,以150件清代早期宫廷料器及玻璃鼻烟壶珍品的体量,让民众近距离地分享了清代宫廷早期料器艺术。其中10件宫廷御用品惊艳亮相,令人赞不绝口。据说这也是上海第一次大规模的料器主题展。
这批料器来自南山房主人的私家收藏,主人从事收藏多年,书法艺术、早期的唐卡、青铜器都是他收藏的门类。对于收藏品,他希望器物具有能跨越时代的纯粹的艺术感染力。
关于琉璃与料器、玻璃的区别,有人会把三者混为一谈。其实除了不同年代的不同称谓,在化学成分上还是有细微的差别,料器既有玻璃的特点,也有琉璃的成分,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产物。它与琉璃的不同点是:氧化铅仅是一种辅料,其比例很小,因此没有琉璃氧化铅为主和低温烧成、液相易流动等特点。可以近似地把它看作玻璃的同门兄弟,一个变体。
料器最早由西域地区传入中国,汉魏时的大月氏国有商人能采矿烧铸。《格古要论》里记载:“罐子玉,雪白罐子玉系北方用药于罐子内烧成者,若无气眼者与真玉相似。” 至唐,“今俗所用,皆销冶石汁,加以众药,灌而为之。”
这些都比较形象地描述了料器的工艺特征。
到明代万历年间,山东博山地区的料器制作已经十分兴盛,以仿制玉石、玛瑙、珊瑚等名震四方,享有“博山美术琉璃”之称,后流传到北京。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北京开始生产皇宫御用的料器,受到皇室成员的宝爱。北京料器精工细制,五光十色,令人叹为观止,并形成几大家族型流派。其中的仿玉制品几可乱真,其工艺水平达到精美绝伦的程度。品种包括首饰、日用装饰品和鸟兽、花果、人物雕刻等上千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不过进入民国以后,由于战乱或其他原因,康熙和雍正时期的料器流传下来的数量十分少,根据相关记载,康熙款料器已知数量只有5件,其中1件存于北京故宫,雍正款的料器只存了21件,不少精品大都流散民间,并辗转为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
北京料器工艺品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代时用“京料”(即博山料)加工;民国后改用“洋料”(洋行提供)加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艺人们才开始自己化料,可成批量地生产成品。1960年北京料器厂建立后,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北京料器才以“国礼”身份走出国门。
明清两代以精湛工艺烧造的、特别是宫廷内府烧造的料器,是中国工艺史上的奇葩,它是东西方文化和工艺碰撞的结晶,以其绝无仅有的宫廷配方,烧造出无以伦比的、具有宝石光泽与质感的品种,登上中国料器制造工艺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