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叫停虚拟信用卡
就不久前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让整个业界兴奋不已。
然而,3月14日,有媒体报道称,央行已下发紧急文件叫停支付宝、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同时叫停的还有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等业务。面对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央行似乎坐不住了。
有人说,央行此举是因为微信信用卡、支付宝当面付、二维码支付等支付方式不走银联通道,相当于扰乱了以前的银联支付体系,不方便监管。另有观点认为,金融市场瞬息万变,央行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自在情理之中,但是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更多的是因为市场化改革不彻底所致,不能以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的名义便压制金融创新。
埃莉诺:中信银行和腾讯、阿里联合筹划网络信用卡,前一天发布公告,后一天就被叫停,对于老百姓来说这是个新闻,但各银行卡圈子里反应是,原来他们和中信谈成了。因为此前阿里已经和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接洽过网络信用卡的事,但据说阿里强势,所以进展缓慢。如果一个人只要注册支付宝,就能获得银行授信,怎么看都和银行的授信政策会冲突,毕竟你用了几年支付宝和你有没有还款能力是两码事。网络信用卡的发放还有个问题,就是面签。正常发卡需要本人持身份证办理,银行人员亲见本人,如果申请过程放到网上,填一堆资料,不用打个照面就能获得信用卡,那若是别人盗用我的身份证开卡,账到底算谁的?其实一些银行已经开始在网上发卡,但需要办卡人去柜面取卡,这样就等于做了面签,而且额度只有几百元。此外,在消费环节,现在信用卡消费主要是通过银行安装在各个商户的pos机,一笔账有问题,有物理地址可以追溯,网络信用卡的消费怎么监管?种种问题,这桩事还是缓缓吧。
韩波:“妥协”这两个字令人不爽,但其实它约等于“改革”。怎么样,换了个说法,感觉焕然一新了吧?
改革是利益的重新调整,如果没有妥协,只有两个结果:其一是当即崩坏,其二是停滞不前。与这两种结果相比,中庸之道还是可取的。
从这个角度看叫停虚拟信用卡,我觉得未必像许多网民一般对此大加鞭挞。一方面,全国统一的不动产登记、公民代码和法人代码三项制度阻力极大(你懂的),久久难以推进,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推行虚拟信用卡,我觉得时机尚不成熟。另一方面,如果要把大量的线下支付变成线上支付,把银联漫长的“自然死亡”过程变成一瞬间的“安乐死”,似乎也并不可取,成本能够覆盖收益吗?
有人也许会问:成本是什么?一家独大的风险,就可视为一项成本吧。
金姬:央行紧急叫停了虚拟信用卡,我有些遗憾。我不是阿里巴巴“网络信用卡”和腾讯“微信信用卡”的拥趸,但这一新生事物还没正式诞生就胎死腹中,让人怀疑央行在给银联撑腰。在传统的线下收单业务模式中,如果涉及转接清算业务,必须要走银联通道。刷卡手续费发卡行、收单行、银联按照7:2:1的方式分成。而虚拟信用卡通过与银行直联的方式收单,绕开了银联进行清算,银联原先占手续费中1/10的分成就没了。对此,央行否认了“动银联奶酪”的负面评论,指出现在有些IT出身的支付公司对金融业务往往注重效率和市场占有率,忽视规则和支付环境的安全。
在我看来,虚拟信用卡可能会有安全等诸多问题,但是主管部门不妨让这一新生事物试行一阵子,就如同之前的余额宝们。有问题咱不怕,马云马化腾这些民营企业家们比央企国企的老总更把顾客当上帝,互联网金融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就在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好消息是,央行最近又放出口风:被叫停的虚拟信用卡和二维码支付将在第三方认证安全后放行。看来,中国老百姓马年有希望用上虚拟信用卡了。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