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隐现两大底
从2011年年底关于房地产市场的信号分析,房地产有两大底,一是保证投资率不大幅下挫,二是保证房地产交易量平稳。通过房地产交易量保持平稳,这两大底部被联系在了一起。
2011年12月30日,针对政府在市场上购买商品房用作保障房是为了托市的质疑,住建部住房保障司副司长张学勤表示,政府买房是为了缩短保障房的建设周期。此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住房保障会议上提出,地方政府可通过购买合适普通商品房增加保障房的有效供应。
购买商品房用作保障房一箭三雕,一可以增加保障房供应缩短建设周期,二可以刺激中小型商品房投资,减少开发商对豪宅的追求,三可以稳定市场交易量,以免大起大落。说明政府希望房地产稳中有降,但并不希望投资率大幅下挫。
2011年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主要表现在房地产市场交易量大幅下滑,房地产库存增加,消费者预期逆转。
2011年国房景气指数连续下降,并在11月破百,创下28个月的新低。当年一线城市楼市总体成交量相比 2010年下降19.49%;全国主要城市楼市库存量均处在高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新房库存量均持续保持在历史高位。到2011年12月,广州商品住宅可售量增加79.94万平方米,上海、南京商品住宅可售量增加均超过30万平方米,深圳商品住宅可售量增加18万平方米,北京可售量较上月基本持平。
杭州、广州、北京等房地产一线城市成交量可能创下十年最差“业绩”,截至2011年12月20日,杭州全年总计11348套的成交量不足上年成交量的50%,二手房的年成交量已经连续两年腰斩,倒退至2002年水平;北京2011年新建住宅成交90605套,同比下降18.4%,比2009年的17.9万套下降近50%;二手房成交量为121512套,相比2010年全年的196547套下降38.2%,相比2009年的266854套下调幅度超过了50%。
成交量下降倒逼价格下降,对广大购房者也许是福音,但由此导致的结果是2012年房地产投资量必然大幅下降,固定资产投资比率因此下降,带动GDP下降,内需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对于稳定经济不利。
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近四分之一,水泥、建材、钢铁等产能过剩问题也与房地产市场下滑有关。2011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经从2009年的30%回落至2011年前11个月的24.5%。其中“两高”行业投资增速从21.7%回落到18.6%,而民间投资所占比重从48.1%提高到了58.9%。如果房地产投资在2012年大幅下滑,则GDP保8将是艰难的任务。
中国的房地产改革目标是以消费需求替代投资需求,开发商以平均利润取代以往的暴利,房地产调控追求的是软着陆,即价格估值中枢逐渐下降,房地产价格稳中有降,通过收入的上升逐渐挤除房地产泡沫,而不是市场大起大落,造成中国经济动荡。此时,保持房地产的正常投资比例就是题中应有之义。
12月3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政府网在线访谈时表示,政府要消除非户籍人员购买当地商品房制度性障碍,营造比较好的市场环境。而南京等地对于公积金购买刚性需求房政策已有松动,上海利用公积金购买保障型住房已开始试点,一些城市频频出现首套房贷重现9折优惠利率的传闻。如重庆市继前段时间部分银行把首套房贷利率上浮幅度由20%下调至10%以后,部分外资银行趁机抢夺房贷市场份额,把首套房贷回归到基准利率水平。
所有的手段都是为了满足保障房与刚性需求,维持房地产的投资与交易量处于可控的范围之内,购买中小户型商品房用作保障房的目的正在于此。可以想见,2012年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可能松动,但为了保持市场稳健,过于严厉的面向刚性需求的限购与限贷可能有所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