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专栏 > 正文

读一读巴恩斯

日期:2012-09-17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去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兰登书屋给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的小说《终结的感觉》大做广告,随后不久这部小说就获得了布克奖。关于法兰克福书展,巴恩斯有一句刻薄话——据说法兰克福的出租车司机不喜欢一年一度的书展,因为文人们不像其他职业的展会参与者那样要租车去找妓女,而是待在酒店房间里互相搞。巴恩斯的这句话出自他的短篇小说集《Cross Channel》,我没看过,这本小说集估计很快就要出中文版了。
  我喜欢他的小说《10又1/2章世界史》,其中一个故事叫《不速之客》,这篇小说讲的是一位历史教授,受邀到地中海一艘邮轮上给游客们讲历史,这是个还算奢华的旅游项目,他带着他的女友前往,行程顺利,他的演讲也算成功。忽然,邮轮上来了一帮恐怖分子,他们把邮轮劫持了,把美国人、英国人分为一组,把瑞典人、日本人分为一组,向外界提出自己的要求,并威胁每过两小时就杀死一个人质。游客们不解,为什么这帮恐怖分子要杀平民,恐怖分子说,既然你们不理解,那这位历史教授就来讲一讲吧。于是,历史教授按照恐怖分子的世界观来讲述犹太人、阿拉伯人、大屠杀、美国中东政策这些事情的来龙去脉,其目的是要向人质说明,恐怖分子现在的做法有其合理性。
  这个故事让我着迷,它揭示了一种人生绝妙的尴尬时刻。后来,我在电视上看到姜文的一个访问,他在讲表演,他说,很多人平时都是正常的,其行为都受理性控制,这时候这个人是没有戏的,好的演员喜欢捕捉那些理性稍微控制不住的时刻,那一瞬间,这个人身上的戏剧感就呈现出来了。
  文学批评不太喜欢“尴尬”这样没有技术含量的词,他们用“吊诡”来翻译 paradox这个词。要我看,巴恩斯的小说颇有吊诡的意味。《终结的感觉》中文版近日由译林出版社推出,小说是一位六旬老者回顾自己的青春时代。叙述者和他年轻时代的朋友,很早就表现出了智识上的才能,但其中一个上大学的时候自杀了,剩余下的,也只是完成了普通的生活。岁月流逝,有沉积,有责任,也有浩大的动荡。叙述者说:“我仍然很喜欢阅读历史,当然包括我有生之年所发生的一切正史——撒切尔夫人,9·11事件,全球变暖——阅读之时自然带着恐惧、担忧以及谨慎的乐观。但是,我在阅读这一段历史时,与阅读古希腊罗马、大英帝国或俄国革命时的感受却迥然不同——我从未完全相信它。也许,我只是对那些多少已被公认的历史更感牢靠。”叙述者提醒我们注意这一悖论:发生在我们眼皮底下的历史理应是最清晰的,然而也是水分最大的。我们生活在时间中,如果我们无法理解时间,无法掌握其节奏与进展,那么我们何以理解历史——哪怕是我们自己那微小的、秘密的、基本无从记录的历史?
  《终结的感觉》,这本来是学者弗兰克·克莫德的一本理论著作,他从圣经叙述出发,强调有一个“世界末日”终会到来,大家要面对最后的审判。预计的日子到了,人们回望原来发生的事情怎么样,过往的意义到终极的时候开始呈现出来。巴恩斯用这个题目来写小说,表面上看是自己平常的絮叨,但他在探索灰暗不明的地带,既关乎小说和历史,也关乎每个人的记忆。他一直注意表面的历史跟实际上历史的偏差,他认为历史跟小说非常相近,历史是写出来的,是人为建构出来的,一个事情怎么样有多重层面,然后有一个人写了书告诉大家,大家愿意相信一个靠得住的叙述。再回到《10又1/2章世界史》,其中第一个故事讲诺亚方舟,叙述者把自己变成一个白蚁,躲到木头里面专门吃木头,藏到诺亚方舟偷渡到人类社会。在很多时候,一个小说作者就是一个小白蚁。但这个小白蚁,对上帝、对诺亚都有他自己的看法。我们迷恋一个小说,就会相信其叙述者,相信那种叙述。不管那叙述掺杂了多少水分,在旁人看来多么虚假。毕竟,我们都不一样,我们认为最靠得住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