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le与自出版
据说,亚马逊的Kindle阅读就要进入中国了。这个消息已经传了很久,不知道这次是真是假,有一位朋友很是兴奋地对我说,Kindle到来,你就可以和他们签约,出版数字化作品,Kindle绕过出版社和作者直接签约,作者能拿70%的版税,你和书商、出版社签约,只能拿10%的版税,签约Kindle,你就等着买大房子吧。
这位兄弟显然太乐观了。如果我签约Kindle,谁会像出版社编辑那样在政治上给我“把关”呢?我今年10月出了本小说,实际上4月就交稿了,半年的时间,书稿在两家出版社之间转悠,编辑给出了一些修改意见,比如“根不正苗不红”这个词,要删掉,再比如“红歌”这个词,也要删掉。我很难想象,亚马逊的编辑会有这样的思想觉悟。当然,我对Kindle非常期待。亚马逊推出一些新书,世界上100来个国家的读者都能直接下载到Kindle阅读器上,可你要来自中国大陆,就无法下载,这种感觉就像被隔绝在文明世界之外。
没有Kindle,我们的“自出版”也很红火,网络上有很多“文学社区”,有无数穿越小说、武侠小说,看一段就交几分钱。出版商盯着网络,发现什么优秀作品,就推出纸质版。目前来看,推出纸质版,还是很多写作者的梦想,这多少意味着,被主流出版界接纳了。有个美国作家叫Tim Ferriss,曾经在兰登书屋(Random House)出过几本书,去年8月,他签约亚马逊,据说他是第一个绕过出版商直接在亚马逊进行出版的作家。11月20 日,Ferriss 的新书 The 4-Hour Chef 就将独家在亚马逊 Kindle 书店销售。
这位作家应该拿到了更多的版税,但他似乎更在意得到“主流出版界”或“主流文学界”的认可,那就是登上《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在传统媒体上有大量的书评。他甚至说,在亚马逊Kindle上,即便卖出去100万本书,我依然是个失败者。我觉得,这位老兄有点儿太贪心,名和利都想要。《纽约时报》排行榜,可能更在意实体书的销售数字,它们关注传统的出版渠道、分销渠道,出版社在渠道方面畅通,也有自己建立起来的推广资源,而一本书扔到亚马逊,就像森林中的一棵树,作者要靠自己的营销能力推广。亚马逊这样的大商铺没办法对一本书进行太特殊的宣传。
美国作家Sue Grafton,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告诫年轻作家:“别想着‘自出版’,如果你写得好,出版商就会找到你的,现在你随便就能在Kindle或者苹果App上出自己的书,这样只会让你变得懒惰,不去认真写作。”这位作家说,许多“自出版”的作品,都达不到所谓主流的“出版要求”,亚马逊上有大量99美分的作品,都跟垃圾一样。传统出版业,有编辑发现选题,和作者沟通,修改作品,有专业人员完成设计,纸张与印刷工艺也有讲究,还有营销编辑为作者服务,“自出版”把这些专家都省略了。另有一位叫Harry Marks的作者,他认为,作者与编辑之间的沟通,是传统出版业中最珍贵的财富,一个作者要想写好自己的作品,就必须有一个专业的编辑告诉他,哪里有进步,哪里写得不好,他认为,现在的“自出版”就是给一群有狂热表达欲的人提供了出口,产出了一堆没人看的作品,并没有对传统出版业造成什么影响。
实际上,Kindle没来,我们的“自出版”也没闲着,某个文学社区推出过自己的阅读器,豆瓣上有“豆瓣阅读”,苹果有“多看”和“字节社”。这些“自出版”,没有对传统出版业造成什么太大的影响。然而,从我接触到的一些出版社的工作方法来看,我觉得很多出版社应该被淘汰,它们就凭着书号资源苟延残喘,它们的编辑没有能力为作者提供什么专业性的指导,他们假装自己是文化人,实际上对先进文化的走向一点儿也不敏感,就知道抱怨自己的收入低,没被当成文化人看待。这些出版社,只是繁荣出版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