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一顿饱一顿
多年前,伍迪·艾伦在旅途中看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还翻看了 《减肥者》杂志,他以陀氏笔调写了篇随笔:“我很胖,我是我所知的最胖的人,我的手很胖,我的胳膊肘很胖,我的眼睛也很胖,你们见过眼睛胖的人吗?”这篇随笔写于1968年,那时候世上大多数人,身体都还算匀称,还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在挨饿。40多年之后,伍迪·艾伦的笑话变成了老生常谈,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中肥胖者的人数超过了饥饿者。所有人都在谈论减肥,纽约市长布隆博格说:你要少吃多运动,这不是什么医学问题,这是热力学问题,你吃的超过你需要的,那些东西就会储藏起来。
听起来这是条真理,可科学告诉我们,肥胖还有更复杂的因素。失眠和过大的压力都会破坏人们的新陈代谢,灯光和空调也会让人吃得更多,原来天气热,或者到了深夜,人们就不会吃饭了,现在大家总是置身于温度适宜的房间里,也习惯晚睡,所以吃得就更多了。最近有研究说,肥胖和化学品泛滥可能有关系,纽约大学医学院发现,许多孩子的尿液中含有双酚A,这种化学成分在家用塑料制品中很常见,化妆品和食品包装也用得上。科学家说,某些化学物质可能会影响我们的新陈代谢。
简而言之,肥胖有很多很多原因。那热力学定理到底还靠谱吗?近来有不少文章谈论禁食,哈伯斯杂志上有一篇文章,作者说,“禁食”可以预防癫痫病糖尿病可以降低血压,当然还可以减肥。作者禁食20天,减了20磅,维持了两年多一直没有反弹。最近英国有一本畅销书,作者之一是BBC的科学与健康记者莫斯利,他提倡“间歇性禁食”,节奏是一周之内五天正常膳食另外两天禁食,所谓的两天禁食,也不是一点儿都不吃,男人卡路里摄入量最多600,女人卡路里摄入量最多500,这基本上是正常卡路里摄入量的四分之一。莫斯利说,这种“饥一顿饱一顿”的膳食节奏原本就是我们的饮食习惯,现代社会富足了,人们才能顿顿吃上饱饭,我们的身体本来就应该是饥一顿饱一顿的,这样储藏热量的机制才会转变为燃烧脂肪的机制。莫斯利的这套做法坚持了9个星期,减去了20磅体重,体脂含量从28%降到了20%,血糖也正常了,整个人都觉得精神焕发。
在互联网上能找到不少有关“禁食”的文章,但大多数都是“民科”,别看莫斯利有一个健康记者的身份,他的这一套做法也只适用于自己。有一位叫阿巴斯的作家,看了莫斯利的书后,决定也尝试一下禁食,他和妻子决定禁食一周,一周之内除了喝水,不吃任何东西。他们做了详细的规划,随时记录自己的身体状况。作家说,禁食一周带来的最大感受是茫然,如果老婆问他什么事,他需要5秒才明白问的是什么,然后要想5秒才能回答,最难受的是每天晚上6点到10点这一段时间,这本是他们去买食材准备晚饭的时间,可不做晚饭了这段时间干什么呢?看电视看电影,都心不在焉,都不能和一顿晚饭相提并论。作家说,早饭午饭晚饭,这就是日常生活的标点符号,不吃饭了,生活就失去了节奏感,生活就失去了结构,生活就变得茫然了。至于好处,作家的血压没什么变化,他7天之内减下去5公斤体重,可恢复正常饮食3天后就长回来3公斤。在禁食的7天内,他没性欲,从来没动过这个念头。作家强调,这只是他的个人体验,没有任何科学价值。
我有一位朋友,在北京的时候总是大吃大喝,她的工作是品酒师,所以吃喝是避免不了的。每隔一段时间,她就要去日本一趟,很神秘。后来得知,她去那里参加“禁食”之旅,到一个温泉酒店住下,在山间散步,在屋中冥想,有管家伺候着,每天就给端来一杯橙汁一杯稀饭,禁食的过程一共48小时,据说,饿过这48小时之后,就会感到身轻如燕,肠胃里也干净了好多。她从日本回来,再投入到吃吃喝喝之中。仿佛禁食是对罪孽的忏悔。
【请注意:新民周刊所有图文报道皆为周刊社版权所有,任何未经许可的转载或复制都属非法,新民周刊社保留诉讼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