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专栏 > 正文

人生的叙事弧

日期:2015-10-08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人生故事的关键在于他如何整合这些事件,如何把混杂的东西分开,再重新编织,形成意义。
苗 炜
 
  在旁人看来,一个人一生之中各种大大小小的事实未必真存在某种叙事结构,但在人们选择性地告诉别人的人生故事中,基本上总有一个叙事弧。故事一般是讲你的过去如何塑造了现在,现在又将如何引导未来。美国西北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麦克亚当斯(Dan McAdams)在《APA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手册》中写道:“人生故事不仅仅反映人格,它们本身就是人格,确切点说,它们同倾向性特质、人生目标、价值观等因素一样,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叙事心理学中,一个人的人生故事不是维基百科式的个人简介,只对人生中的诸多事件进行平铺直叙的记录。人生故事的关键在于他如何整合这些事件,如何把各项混杂的东西逐一分开,再重新编织到一起,形成意义。这种叙事成了一个人独有的个性意识的一部分。人生故事讲述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它为什么重要,对这个人的意义是什么,如何改变了他也改变了接下来的一切。
  通常来说,叙事模式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模式,健康、正常的成年人都能讲出一个人生故事,这是大家的共同点。人们通过讲故事来维持人际关系,一个人如果一点故事都没有的话,几乎无法与他人沟通。
  有句古老的谚语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书。是否有些人的人生故事根本就不是“故事”,而是一种断裂的先锋式的再现?人们对各自人生故事的想法本就千差万别,并且不同个人运用叙述的程度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我们唯一的故事材料只是我们自己的想象,以及生活本身。无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魔幻风格,故事叙述都是我们理解自己所处世界的方式。
  幼小的孩童一般只能讲出一个个孤立的事件,一个人只有到了快成年时,在构建人生故事上才逐渐熟能生巧。将一个好故事需要借助一些认知工具,比如因果连贯性和主题连贯性。前者让人能够描述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后者帮人梳理出整个叙事中的关键动机和主要价值。
  麦克亚当斯认为这个逐步进阶的过程包含了一个人自我的三个层面:从出生开始,人即开始担当“演员”的角色,有自己的个性特质,有需要扮演的社会角色,并且要与世界进行互动。随着年龄增长,人有了自己的目标,于是成为“经纪人”,开始做决策,以期获得意想中的结果。最后则是“作者”的层面,即从过往经验中生成对未来的预期,并逐渐呈现出一个“叙述性自我”(narrative self)。
  常见的叙事结构有“挽救叙事”和“恶化叙事”,前者开始时状况很差但最终一切都有了改观,后者则与之相反。不难理解,“挽救叙事”更受欢迎,也是流行励志成功学的基本模式。麦克亚当斯说,这种叙事的主人公往往是位单枪匹马的英雄,他的命运就是为了向世人展示,无论世界多么无理,多么危险,其中总有积极的一面,有其内在的价值。反之,“恶化叙事”会带来消极的反应,因此无论是讲述者还是听故事的人,都不愿意面对。
  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把自己的生活放到一个叙事框架中,这样做本身并无积极或消极之分。但对于我们的精神健康来说,叙述方式却有好坏之分。对有两个主题较利于人的心理健康:其一是控制力,即感到你能掌控自己的生活;另一个是集体感,即感到你与他人有良好关系。控制力的作用更明显:“就好像人们先设计了一个新版本的自己,然后再按照那样去活。”
  人们借故事来理解生活,我们还通过故事来预测未来,以消除不确定的未来带来的不安感。也许小说之所以有铺垫和伏笔这种手法,就是因为人有这种倾向。人生故事是用粉笔来书写的,不断被擦除,修改,重述。你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主人公,有时你会猛然发现,故事正由你掌控,材料也在手边。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