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最近读了一本畅销书叫《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作者叫洛莉·戈特利布,她是一个心理医生,当过电视剧的策划。现在这本书,正在改编成美剧,洛莉也会参与制作,也许过两年就能看到同名美剧。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这本书,主要写的是洛莉的四位来访者的故事,但她自己也是个主要角色。洛莉30岁出头时,想成为母亲,采用了一个捐精者的精子,生下了自己的孩子。后来她遇到了男友,男友比他年纪略长。两个人本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结果有一天,男友忽然跟她说,我喜欢你,但我不能忍受家里再有一个孩子了,我的孩子要去读大学了,我好不容易能清净一会儿了,要是娶了你,你那8岁大的儿子早上起来让我跟他玩乐高,我受不了。洛莉说,你跟我约会的时候,就知道我有个孩子,为啥现在才说你受不了。男友说,反正我想清净,我爱你,但受不了你的孩子。这样一来,两人分手,洛莉很受打击,于是,身为心理医生,她也要找一位心理医生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作者洛莉就把自己接受心理咨询的过程也写到书里面去。这本书主要由五个人物的故事构成,每个人的故事穿插讲述,适时地控制故事的进展。洛莉毕竟参与过美剧制作,对剧本写作很在行,所以她本书写得非常好看。她经常使用的技巧是延宕,加强冲突的尖锐性,加强观众的期待心理。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想起美国心理学家埃文?波斯特写过的另一本书叫《故事疗愈》,他以小说为范例,提供了一种心理医生的思维框架。书中说,运用不同寻常的敏锐感受去体验生活中的“蛛丝马迹”,是小说家和治疗师的最基本任务,心理医生跟来访者在谈话,他说的哪些东西需要你特别处理,这就需要你的敏锐。在心理学中,故事创作者的身份比小说中要模糊,心理治疗中发展出来的故事线索是心理医生和来访者共同创作的,他们是联合作者,有时候,心理医生就像是小说的读者,他在接收来访者讲述的人生故事,他要适时引导,鼓励,他要识别出好故事的三条特性——条理性、指向性和可承受性。
每个人的一生都充满了体验的碎片,对有些人来说,这些碎片挺和谐的,对有些人来说,这些碎片代表着分裂的人格,治疗师要把矛盾的地方统合起来,这些碎片就可以作为复杂人性的有效组成部分被体验,这是条理性。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治疗师和来访者都有必要去感受他们正在推进的方向,要看到一步步的进展,这就是指向性。
还有一个特点叫可承受性,某些来访者深陷于痛苦中,生活中其他方面都被遮盖了,比如幽默、兴趣的多样性,冒险感和神秘感,爱,这些元素在生活中都看不到,就像一本小说除了痛苦就是痛苦,心理医生要有充满同情的支持,要找到可能性的曙光,要有富于幽默感的观察,要让故事逐渐展开。
从这个角度看,心理咨询有一部分是心理学的,有一部分是叙事学的,我们读心理自助类图书,也可以把它当成小说来看。如果我们能从叙事的角度来看待心理咨询,这对整合我们的人生体验会有帮助。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其中主要谈论的话题是孤独、意义感和死亡焦虑,这几个题目恰恰都是文学的题目。洛莉说,心理医生的工作是竖立一面镜子,让来访者用此前回避的角度来打量自己,我们看心理自助书,或者看一些文学书,其实也是在顺便看一眼镜子中的自己。(撰稿 苗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