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专栏 > 正文

四季里的花衣

日期:2018-04-05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如果真能够促进时装界以及民众对历史资源的热情,则功莫大焉。
孟 晖
 
  央视财经频道有意打造一档以“时尚创造竞技”为内容的真人秀,邀请年轻设计师利用中国元素进行时装设计,彼此竞争,以此为契机,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节目组召集我去做了两期“观察员”,倒是很有意思的体验,如果这档节目真能够促进时装界以及民众对历史资源的热情,则功莫大焉。
       我们今天想到“中国元素”,会感觉是一些陌生、冰冷的符号,然而,在往昔,它们却是活跃的,活泼的,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按照传统风俗,服装首饰应该“应景”,与眼前的季节景色相称。如果像古人那样生活,那么,在当前这个春光美好的时节,随着百花次第开放,我们的服装、饰物乃至包包、吊坠等等也会同步呈现相应的花卉,与枝头的繁蕊一同开谢。尤其是赏花时,最讲究裙衫纹样、首饰必须与眼前的花卉互相辉映。古人最珍重牡丹,当花王盛开的时节,若是不曾穿一两件牡丹绚丽的衫裙,不曾在鬓边簪朵牡丹形绢花,那简直不可想象,基本等于没有享受春光,这一年都算白过了。此外,玉兰、海棠、紫藤、芍药……都该次第显影在裙衫上,在美国女画家为慈禧太后绘的油画肖像中,太后的黄缎旗袍上便绣了一串一串的紫藤花。季节流转不停,衣饰的图案也该相应转换,夏季是荷花、栀子、绣球、月季,秋天为芙蓉、葡萄、菊花,冬日是水仙、梅花……也就是说,一年四季,当各种名花次第绽放在山前水畔、庭中阶下之际,也会同时娇妍在女性们的鬓边襟际。在同一段日子,大家穿着同类主题的服饰,反而更容易突显出谁的花样更为出彩、姿态更为生动、手工更为精巧,因此,这是传统生活中独特的比美方式,激发着人们的好胜心与创造性。
  更有意思的是,祖先的时光中,差不多半个月就会有一个节日,大约是因为没有如西历那种七日一周的节奏,便靠大大小小的节庆来为四季标画出清晰的刻度。配合着农业社会随岁月循环渐次变化的生活内容,似嫌密集的节日五彩缤纷,彼此绝不重复。富于才华的艺术家与巧匠们敏锐地认识到,鲜明多变的节日风俗足以成为“主题”“纹样”“图案”的宝库,于是,节俗中最有意趣的细节与片段被他们提炼出来,栖落于服饰与首饰之上。创作的活跃促生了一项新的快乐,即,在每个节日,人们——特别是女性——都必须佩戴呼应节日主题的首饰,衣裙的纹饰也一定要扣合具体的节俗。清明节时,女性流行聚在一起打秋千为乐,于是,在这段时间,衫裙上便须绣有“秋千仕女”的形象。端午节不仅有龙舟竞渡,还要制作艾虎符、避五毒,过节时,首饰与衣服的纹样就须与竞渡、艾虎、五毒等内容挂钩。中秋节的象征图案为玉兔、月宫、桂花,到了重阳节则以菊花纹、楼阁纹为主打,元旦前后的打扮带有象征生命绵长的葫芦纹,元宵节赏花灯,于是衣面上就会出现灯笼纹……
  因此,昔日,在任何一个节日,营造氛围的不仅是特定的食品、陈设物、祭祀礼仪,人们的打扮以更为活泼与精美的方式宣告着这个日子的特殊性。可惜,如此美好的风俗竟遭中断,节日内容到今天好像只剩下了“吃”,清明节吃青团、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元宵……结果是,在年轻人的印象中,传统节日“没意思”,同时,很多人羡慕东瀛:看人家日本多么善于享受一年四季!然而,中国人过去也是一样的讲究,甚至可能更讲究啊!
  所以,如果今日的设计师们能将往昔风俗重新振兴,随着花季的转换与传统节日的来去,推出各种既符合当代人生活方式又表现相应民俗的服装、饰物,在时髦的年轻人当中形成时尚,这大概也属于振兴中华文化的一种努力,而且,还很符合商家的生意经,刺激消费,加速时尚的更迭。了不起的古代艺术家们留下的各种作品则是现成的资源库,我们则不仅要重新启动古人留下来的成果,还应该在此基础上发挥今人的创造能量,让旧典故转变为新情趣。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