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专栏 > 正文

青翠色的秘库

日期:2024-05-14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漫长的文明存乎于古人的一呼一吸间,存乎于往昔的日常生活里。
撰稿|孟 晖


  近来,国内旅游火爆,人们开心出游,不仅意在享受放松的快乐,也为了积淀精神底蕴。为此,各地都在设法打造精品内容,在这方面,传统文化是琳琅满目的宝库,不过需要我们有更为灵活的思路、更为敏锐的眼光,而且不怕麻烦,敢于实践。

  如今借助现代的冷藏保鲜技术,我们随时都能吃到新鲜水果,古人自然没有这样的便利,然而,传统生活也发明了各种巧妙手段保存鲜果。明代时,一位福建文人徐惟起撰写了一部《荔枝谱》,其中记载,在荔枝的产乡,乡民们利用环境优势,发明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保鲜方法:在茂密的竹林当中,选择一竿格外粗壮巨大的翠竹,在竹身上开一个孔洞,把精选出来的新鲜红荔枝一个个塞进洞内。因为竹身由一节节的竹节组成,所以荔枝会栖留在开孔所在的那一节竹节里,这一节竹节便如同一只天然的保鲜盒。如此在一节又一节的竹节里塞满刚下树的鲜荔枝,等于把荔枝收贮于不同的保鲜盒内。然后用竹笋皮混上湿泥,仔细塞住孔洞,外面再糊上厚厚的泥巴,把开孔加以严密地封裹。荔枝被密封在竹腔内,能形成长期保鲜的效果,经过夏天,再到秋天,甚至一直到冬天,乃至来年开春,都能够色泽不改、味道不变。

  清代的《调鼎集》《闲居杂录》则推荐,樱桃、桃、李、杏等水果都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来贮藏。所以,往昔的人家,若是房前屋后有几丛青碧粗茁的翠竹,便不需冷库也能将水果长期保鲜。

  说来迷人,宋人范成大《吴船录》记录道,四川曾有一种“郫筒酒”,是在青青翠竹的竹身上开洞,将米酒灌入到竹腔内,然后以芭蕉叶贴住洞口,并缠绕丝绳加以固定。饮用时,把竹子砍倒,将内部贮有酒的竹节截取下来,天然竹节就成了最好的酒筒,可以直接捧到宴席前。

  每次翻阅这些文献纪录,我都喜欢想象一个又一个水墨画风格的动态场景:一位隐士,或者一位淑女,提着满满的几大篮鲜红樱桃,步入幽篁深处,选择粗圆的壮竹,在其上的竹节高处开洞,把樱桃一个个塞入洞中,再用细泥将开口封糊。此后,随着水果次第成熟,同样的身影一次次出现在篔簹翠影之间,直到把整片竹林改造成筠影婆娑、龙吟森森的一所青翠色的秘库。大雪纷飞之际,忽然有知己上门,这时冒雪深入竹林,砍倒一竿挂着碎琼的翠竹,截下内含美酒的竹筒,再从几竿竹身里取出些李杏,然后在草堂上与好友围炉煮茶、把酒闲话,是何等的意境呀。

  如今,类似的古老手段早已遭放弃,那么,在竹林茂盛的景区,是否可以尝试将之复现,建立示范性的景点?游客可以体验打开竹洞取鲜果的乐趣,具体感受先人的生活智慧;穿着汉服的姑娘小伙儿在翠竹间拍摄提篮存果、踏着落叶取酒的美照,再现真实的古典生活片段;父母带着孩子一边玩一边领会传统文化的丰富性。由此,人们会认识到,漫长的文明不止于建筑、文物以及诗词,而是存乎于古人的一呼一吸间,存乎于往昔的日常生活里。

  实际上,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日常生活领域,古人都发明了众多巧妙的技术,但在今天变得过时,于是从现实中退隐,封存在古书里。那些技术都值得加以重现,让它们活生生地出现在民众面前,而旅游景区正是展开这项工程的最佳场域。撰稿 孟晖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