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专栏 > 正文

南宋消暑饮料

日期:2024-07-23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在南宋首都临安,缩脾饮是夏季最常见的一款低档饮料,随处都有出售。
撰稿|孟 晖


  沙特媒体《中东报》上介绍,欧美网民近来时兴一种用泡米水制作的饮料,让人不禁感叹,如今确实是全球化的时代,西方的任何流行现象都能够借助媒体传播四方。

  据该报道,在西方的网络媒体上,有人传授一种据信能够减肥的“健康饮料”,制法很简单:把没洗过的大米浸泡在温水里,兑入适量柠檬汁,泡五分钟到半小时就可以饮用。不过很多人喜欢泡一夜,第二天早上把大米滤掉,然后饮用汁水。看到这则介绍,我顿时整个人都不好了:生米泡水,放一夜,然后直接喝,真不会把人送去医院打点滴吗?在往昔中国,淘米水里兑些醋,那是洗发水啊,据说能滋养头发,没想到在今天竟然变成时髦饮品了。

  为什么西方网友就是想不到把泡出来的汁水煮一煮再喝呢!看起来,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真的很难推广喝熟水的观念。相比之下,我们要感谢老祖宗自古以来树立了一种卫生的作风,那就是“喝开水”——水要煮沸之后才喝。由此衍生出极为科学的饮食传统,任何饮料要么用熟水去制作,要么在制作过程中会有上火熬的环节。

  典型的例子如酸梅汤,就是水煮乌梅而成。早在初唐医典《千金翼方》中就记载了“乌梅汤”的做法,到了宋代,在基础款上发展出多种口味不一的保健型香饮,简直显得今天的生活还不如八九百年前讲究。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北宋的一部普及版简明医典,经朝廷授命,由官设医药局的专家编辑而成,目的是为天下确定制药标准,保证医药质量。编成以后几次添加新药方,其中,南宋宝庆(1125年—1127年)年间的新增内容中,有一款“缩脾饮”方:

  草果烤干后去皮,甘草也烤过,干葛剁碎,白扁豆去皮炒过,这四样全都细切成碎末,与乌梅肉按给定比例配在一起,贮存起来。要饮用之前,把混合配料放入水中,煮到水分挥发去两成的程度,然后装入容器内,浸在冷水中,或者吊在深井里,让其变得冰凉。

  拥有奇怪名字的这款饮料,所用的材料却极平常,是利用乌梅发展出来的一款饮品,相比一般的乌梅汤,添加了四味中药,因此滋味上更丰富一些,而且有保健性能,“解伏热,除烦渴,消暑热,止吐利(痢)”。因为用的是最普通的材料,所以成本很低,制作又不难,几乎家家都能自己动手做。同一优势也让它顺利地商业化,据《梦梁录》等书可知,在南宋首都临安,缩脾饮是夏季最常见的一款低档饮料,随处都有出售。

  在宋人的习惯里,缩脾饮一定要凉,凉透了喝起来才痛快,因此当时最讲究的是“雪泡缩脾饮”,把适量冬雪浸在饮料当中进行降温,雪水化掉之后,直接融在饮料里,形成冰牙的解暑物。

  显然,在传统生活中,受技术水平限制,人们无法人工制造冰雪,只能利用天然冰雪做消暑饮料,难以保证卫生。古人也明白这一点,所以更为普遍的做法是冰镇,利用冰窖贮存的冬季冰雪对瓜果、食品或饮料加以降温,所以,冰镇酸梅汤成了最经典的传统消暑饮料。

  我们受惠于源远流长的文明传统,实在难以理解,到了今天,还有人喝生米泡的水。继“白人饭”之后,难道又有“白人饮料”横空出世了吗?撰稿 孟晖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