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岁岁书香溢满城

日期:2019-08-21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在集中陈设的书海里觅得一本自己爱好的作品,喜悦感满足感油然而生。
撰稿|陈 东

  

  2002年,上海图书交易会在光大会展中心举行。几经迁徙,2009年后的“上海书展”基本都在上海展览中心(原称中苏友好大厦)举办。年年夏季似火,岁岁书香满溢。今年这里又是人潮汹涌、摩肩接踵的所在。

  在这个心烦气躁、来去匆匆、适合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手机移动终端是否已经取代那种坐在书房、握一杯茶捻起书卷的惬意?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朋友愿意去相邀扎堆逛书摊?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作家喜欢选择此时“轧闹猛”举办新书发布签售会并对照读者姓名签到手软?为什么每天有各个年龄段的书迷们自发排队等候心仪作者的讲座和签名合影?

  十多年来,“上海书展”俨然已是上海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化品牌。扩大读者面,为读者找好书。办好书展吸引书商和读者,全国各地出版界视之为业界最大公约数。每年都有出版机构为了抢占先机——占据最好的展位和中央大厅发布会时间而“打”得硝烟弥漫。炎炎夏日挡不住书迷们的热情洋溢,今年还有几次活动人满为患。连静逸的思南公馆也在书展期间举办“国际文学周”,并延展到虹口区办大咖们的专场秀。各大书店也使尽招数推荐“今夏书展畅销书”,恨不得冷门偏门也成热销榜。不得不承认:书展的首发效应确实不错!挤得进书展主场,算你狠!

  当作者遇到一群喜欢自己作品的读者朋友,就像多年知己。叶辛在《海浪花开》的发布会上为“海派文化”报吆喝,抖了个包袱:宋庆龄主席为什么终身只梳一个发髻,不换发型?宋家另外俩姊妹宋蔼龄宋美龄都常换发型,而宋庆龄的发髻始终如一。会后读者们一拥而上,围堵叶辛:揭秘呀!为什么这样?叶辛回应:我是小说家,保留桥段写文章。今天,打死不说!读者们纷纷攘攘地汇报读书心得:“我看过你的《高高的苗岭》《家教》哎,你的《蹉跎岁月》《孽债》再版发行啦,好看!”我在一旁击掌鼓劲,为之动容。

  坐在书展,友谊会堂。一位海派绅士的评弹作品集发布会,云集京昆评弹曲艺名家和听众。窦福龙编剧,耄耋之年厚积薄发。《四大美人》《金陵十二钗》《林徽因》等,多部作品出自其手。年轻时的街道文化站长,因需养家糊口弃文从事贸易公司;然怀揣热爱评弹创作之梦,从未淡忘;退休后重拾旧梦,笔触直达听众心底。深厚的诗词功底,信手拈来揉碎掰开运用自如。记得2016年曾在台湾目睹一众新老听众,为《林徽因》泪飙至嚎啕。当这位上海老克勒身着背带裤,拄着一根发亮的斯迪克登台致谢时,大家由衷地为之叹服!祝老树新枝愈发茁壮,愿江山代有才人出!这是一位唯一没有编剧职称、却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好作品的著名编剧。80岁了,他的首部文集在今年书展上首发。

  文化品牌,是经年累月的锻造成果。从出版协会几个人,出版局几个干部,几家出版社拼单起步。今天的轰轰烈烈来自昨日的冷冷清清,记得当年为了组合全国最好的书商和出版社,出版局的一位同志拼尽全力后倒在书展的岗位上,年仅五十来岁,尽职尽责尽力。传承文化品牌,依然是需要经年累月前赴后继的事。

  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互联网时代,书展依然还有为读者找好书、为好书找读者的强大功能。作者面对面导读新书,读者眼对眼分享心得。这种互动交流的体验,就像是沉浸式戏剧。在集中陈设的书海里觅得一本自己爱好的作品,喜悦感满足感油然而生。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