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杂技剧《战上海》
日前,金鸡湖畔,苏州文化艺术中心,杂技剧《战上海》开启巡演。1949年5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了志士的鲜血。杂技演员用钻圈、爬杆、绸吊、柔术、大跳板、单手顶、叠罗汉、梅花桩、蹦床等娴熟的技巧,完成了故事的讲述。杂技艺术的完整性和戏剧结构的合理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打造了精品剧目,培育了“上海工匠”(男主演)。
上海杂技团,是一个由光荣与梦想铸就的文艺院团。1951年建团,从旧社会杂耍艺人脱胎为文艺工作者群体,虽然还是玩心跳加速的“游戏”,但社会地位早已不能同日而语。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二为方向”,深深镌刻在老艺术家们的心里。
杂技必须从小到大、坚持不懈地努力练习琢磨,吃常人不能吃的苦,挑战匪夷所思的身体极限。在许多综艺节目中偶尔露脸的杂技玩家,或许会吸睛夺目令人瞠目结舌;但背后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非业内人士不能真正领会个中滋味。他们的伤病率是舞台上从业人员里最高的,保险公司都不愿接受他们的投保。城市里的家长不愿意送孩子去马戏学校练杂技马戏魔术,主要还是太苦太累了。走钢丝、大跳板、绸吊、倒走等哪个项目练起来不惊心动魄?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杂技团是全中国最早走出国门商演的文艺团体,80年代初,就去美国巡演广受好评。此后的中国杂技在海外名声大噪,轮番上阵。当年陆星奇驯兽节目还拍成了新闻影片,传播甚广。国际舞台上展示的不仅仅是技巧,更是文化的沟通和交流。被誉为杂技奥斯卡的“金小丑”奖,第36届比赛由上海杂技团和马戏学校的“跳板蹬人”夺取了桂冠。这是中国杂技参赛角逐的最好成绩,令人感动的是当时底座演员鲜血淋漓纱布遮眼。获胜时,马戏节主席摩纳哥公主热泪盈眶率所有评委起立长时间鼓掌致敬。
2005年,由东方传媒中国演出公司和上海杂技团共同打造的杂技秀《时空之旅》横空出世,“秀一个中国给世界看”。集合了国内外杂技编导名家,出品了一部获国家级奖项的驻场作品天天演,几年一次升级版,连演十多年不衰。此后的《雕刻时光》《十二生肖》一台又一台杂技晚会相继出场,同时在上海及海内外巡演。一台晚会在欧洲演出115场,场场爆满。
业内人士都了解,杂技剧《战上海》是自我加压自我挑战的突破。杂技是各种各样专项节目的呈现,讲究的是节目玩到极致的专精特。而戏剧性的结构要求逻辑合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通常情况下,杂技的肢体语言不善于表达复杂的故事。而源于电影和长篇纪实文学的《战上海》,赋予了杂技剧核心人物的性格和灵魂。信仰和爱情在绸吊的柔情与激情中起伏,地下党和敌特在钻圈爬杆时殊死搏斗,指战员和匪徒在蹦床上较量。魔术的大变活人和换装术令观众目不暇接。来自军旅的编导,带来了军中阳刚之气。来自全国的杂技和戏剧专家认真观摩了杂技剧后,给出了这是可以称得上“里程碑意义的杂技剧”的评价。
一个文艺团体,需要有领导力和判断力的领队。团长俞亦刚,非杂技演员出身,长期耕耘在马戏城,与一批批逐梦的年轻人摸爬滚打在练功房。梦想铸就了他的境界和眼光,善于发现国内外优秀人才和题材。他不拘一格把一个在街头玩杂技的业余文青理工男拽进剧组,训练成巴黎“明日”大赛金奖选手。他也到处发掘优秀导演和编剧,善用跨界的舞蹈话剧导演。这位团长因此成了全国劳模,潜心修炼的上海工匠。真心为上海杂技团点赞,为杂技剧《战上海》喝彩!(撰稿 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