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七号桥
说起本土红色题材的创作,最熟悉的应该是《永不消逝的电波》。继1958年孙道临先生饰演的李侠(李白烈士)形象深入人心之后,上海歌舞团原创的同名舞剧在中央电视台春晚亮相。上海沪剧院创作的《一号机密》刻画了陈为人烈士在上海以生命护卫中央文件的过程,动人心弦。静安区创排的非虚构戏剧《辅德里》第一次将中共二大呈现在舞台上,人民英雄纪念碑中的人物缓缓走向观众心里。上海京剧院创作的《红色特工》,将1931年中共地下党隐蔽战线杰出的“龙潭英杰”的壮举以谍战剧方式道来。杂技剧《战上海》兼顾完整的杂技技巧和激动人心的剧情,达到了杂技史上里程碑式的高度。昆曲《自有后来人》,也表现出别样的“听奶奶说红灯”。
今年七一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的庆祝日,祖国山河一片红。今年的上海市民营院团优秀剧目展演,有两部沪剧入选:《飞越七号桥》和《早春》。《早春》重点讲述了柔石的故事,和话剧《浪潮》《前哨》同构成左翼作家联盟五位烈士的英雄事迹。而《飞越七号桥》是描写了上海解放过程中闵行七宝的战役,这场战斗和宝山以及高桥一样激烈。
要论七宝,我们的眼前往往浮现出老街上熙熙攘攘的游客。如今和谐共生的街区上既有飘香的特色美食,也有著名雕塑家张充仁的纪念馆。来来往往的人们啊,可曾记得70多年前这里硝烟弥漫的血战?可曾在特殊的日子里,祭奠一下在这里长眠的37位烈士?1948年底,国民党政府已经面临彻底失败。汤恩伯为首的“京沪警备司令部”工兵指挥部部署“保卫京沪杭”的大上海防卫计划,在上海市郊建构一万多个用假坟掩饰的碉堡。在长江天险不可逾越和大上海固若金汤的假想中,敌军将领不断给溃败的士兵打气。漕宝路上的碉堡林立,尤其是以“子母堡”的样式形成威慑——一个三层主要碉堡加上一群附属的立体型的子堡。当解放军从松江向市区进攻时,在七宝地区遇到了碉堡里顽敌的疯狂抵抗。而当地的地下党老百姓,设法帮助解放军攻克难关。这段历史发生地是七号桥,这就是沪剧《飞越七号桥》的原创背景。
闵行区的新东苑沪剧团团长沈慧琴(也是主演),邀请了上海戏剧学院的卢昂为导演和文汇报专题策划部主任张裕为编剧。在创作过程中几易其稿,上海演出协会也为之邀请各路专家助力。作为一家民营院团深耕细作本土题材,尤其是在建党百年的红色剧目集中上演档期里,想脱颖而出实属不易。好在闵行区委宣传部的领导及时提供了关键信息:七号桥激战中的一位参战老兵还健在,他叫杨德明,今年91岁了,还活跃在社区里讲红色故事。“大事不虚,小处不拘”。围绕七号桥碉堡的大事件,艺术化地体现军民联手破解了碉堡阵,成为创作者日日夜夜心心念念琢磨的要务。老英雄当年意气风发,胆大心细地灌醉了敌军军官取得了军事地形图。这个史实上的情节,给创作者提供了灵感。他们毅然将原稿推倒重来:一个受过地下党帮助的老街布店铺子女店主,如何从保住店铺出发的小我,走向帮助解放军和村民的大我?主创人员多次上门走访老英雄,听他讲那过去的事情。如何诠释老街上的人物关系,怎样描写碉堡挡不住解放军的步伐?创作者深入生活后,演职员封闭式排练。演出的效果很好,不仅仅是闵行区的文艺党课,还成为走向其他区域的一出沪语本土题材剧。
纵观沪剧《飞越七号桥》的创作过程,有些感触:上海是一座富矿,本土题材可以深挖。红色题材如此亮眼,海派特色鲜明,江南百景图也毫不逊色。这座魔都之炫,风光无限。(撰稿 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