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当年海上惊雷雨

日期:2024-06-11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这出沪语版话剧吸引了见多识广的首都观众,看着字幕随着剧情流泪、鼓掌……
撰稿|陈 东


  今年是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曹禺先生经典之作《雷雨》剧本问世90周年、话剧上演70周年,为此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全国邀请了几家话剧院赴京参加专题展演。放眼望去,仅有上海有地方方言版的《雷雨》。遥想当年的上海沪剧界,几乎所有的沪剧团都演过该剧。沪剧名旦都演过繁漪,生角都试过周朴园。青年演员都有周萍周冲的角色体验,甚至随着年龄的增长从主角演到配角鲁妈、鲁贵、鲁大海为荣。

  1959年,上海沪剧界《雷雨》大汇演。丁是娥饰繁漪,谢洪元饰周朴园,王盘声饰周萍,袁滨忠饰周冲,石筱英、小筱月珍饰鲁妈,赵云鸣饰鲁贵,杨飞飞饰四凤,邵滨孙饰鲁大海。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流派集结、合作默契又争奇斗艳的杰作。上海沪剧与曹禺先生的《雷雨》和《日出》有缘,多年来沪上观众也津津乐道于各种剧团和各种版本及各种流派的比较和赏析,戏剧评论家也很踊跃。

  记得2008年,我陪同中宣部老部长丁关根同志到华东医院探望京剧名家曹禺夫人李玉茹,听李老师说过曹禺先生多次提到他的作品和沪剧真的很有缘。上世纪旧社会一代影星阮玲玉25岁因“人言可畏”去世,曹禺先生奋笔疾书《日出》,除话剧外就是沪剧最热衷搬演。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冯远征院长此次慧眼识珠,邀请了宝山沪剧团的沪语版话剧《雷雨》进京演出。沪剧团只说不唱,北京观众很好奇。有老戏迷追着演员问:你们不是以杨派见长的吗?怎么不唱了?但就是这出沪语版话剧吸引了见多识广的首都观众,看着字幕随着剧情流泪、鼓掌,甚至会心一笑,更有老观众非常精准地点评了三个年轻人惨烈去世的舞台处理,从看不见的花园内景改到了四凤和周冲台前触电和周萍持枪自尽,很触目惊心。

  宝山沪剧团沪语版此前在上海演过4轮,效果不错。但是走出上海走到北京,大家还是有点忐忑不安:在首都有人买票吗?北京的观众能听懂吗?当然,以华雯为主的团队非常优秀,四梁四柱很硬朗挺拔。9位演员全都铆上了,连没有台词的龙套演员也很拼。上戏来的导演惊呼演员们飙戏飙得超时啦!区级剧团既没有经费精力也没有大力宣传,而口碑却出奇地好。三天的票秒杀,剧团自身都捏不住票。没有动员组织长三角省籍的乡亲们,全部都是网上散票,直接售罄。也许拜电视剧《繁花》引发沪语作品的热潮所赐,也许是物以稀为贵,但现场确实如《中国戏剧》副主编赵忱所言:雷在天上,雨在地上,痛在心里。著名导演王晓鹰评价道:这是斯坦尼体系的经典——在体验基础上的体现。华雯演出了繁漪抑郁中的美丽、哀怨中的妩媚。观众们长时间热烈鼓掌,演员们三度谢幕返场时倒反而有点不知所措。

  沪语版话剧《雷雨》的当代性体现在人物的人性复杂和婚姻家庭社会问题的多面化折射,茅盾先生说过:当年海上惊雷雨,没有巴金先生的力荐就没有剧本在《文学季刊》问世。没有郭沫若茅盾先生从日本到北京上海的推崇,也就没有今天的话剧。经典的剧目需要传承,沪语版话剧是成功的尝试,故事的发生地从天津移到了无锡,不违和。一位文化部专家型领导称之为戏曲演员用方言演绎话剧,成了一种苹果梨,别有一番滋味。希望将来可以走到各地,为海派文化增光添彩。撰稿 陈东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