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专栏 > 正文

牛车水的历史印痕

日期:2014-03-06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只有各兄弟民族抱成团,才有可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获得生存发展,实现跻身世界发达国家的目标。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家,华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其次是马来人、印度人和欧洲人。独立五十年的历史告诉国民:只有各兄弟民族抱成团,才有可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获得生存与发展,实现跻身世界发达国家的目标。
  前不久我应新加坡某文化机构邀请,前去考察一个文化发展项目,他们对历史的敬畏态度与前瞻眼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十多年来,新加坡政府和民间组织通过博物馆和展览会等形式,让下一代国民了解历史。比如在圣淘沙一幢由殖民时期老楼改建的蜡像馆里,观众可以通过实物、模型、音像资料等了解新加坡在英国殖民时期和二次大战期间的历史,其中于19世纪后期下南洋讨生活的大批中国人对新加坡的开埠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批从福建、广东离港的中国人坐着红头三桅船历经几个月的海上漂泊,在石叻坡(新加坡的早期译音,“石叻”在马来语中为“海峡”的意思,而“坡”是指市镇)红灯码头登陆,这些“新客”从事的是建筑、搬运、保姆等苦力,有的甚至是契约劳工,而最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红头巾”,她们是在建筑工地做粗重小工的中国女工的俗称,因为整天头戴醒目的红头巾所致。还有发誓终生不嫁,尽忠主人的女佣,她们被称为“妈祖”。
  “妈祖”二字,在此处显得亲切感人,也让人潸然泪下。
  在新加坡历史博物馆正在举办的六个展览会里,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一个以华人与其他民族通婚的民俗展,从复原的婚庆场景中,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与马来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交流,还有早期华族男子与马来群岛的女子通婚的历史脉络,不少礼仪都可以在中国南方地区找到出处。在后一个展览里,则让人看到了各民族婚礼的趋同性和差异性,而这也是新加坡现今文化的写照。
  牛车水既是旅游景点,更是活的历史档案。19世纪初,最早的一批华人在此居住,因为淡水需从远处用牛车拉来,故而将此地约定俗成称为“牛车水”。到1860年,这个由数百名印度囚犯建造的街区,各民族居民混杂,小店云集,是脏乱差的地区之一。新加坡独立后,政府马上对此进行改造,不少摊档被强行迁出。1989年,政府将这处风情独特的唐人街辟为历史保护区,又将小摊请回原处经营。现在的牛车水仍然小摊食档比肩,饭店酒楼林立,空气中飘荡着油煎爆炒的香味和细微的油珠,菜点的口味比香港的广帮馆子重一些。饭后散步,正好遇到天福宫门前正好有一群华人在舞狮子以庆祝新春,围观的游客很多。
  前些年,华人商会在政府支持下,利用宝塔街三间商铺和居民楼开设了一个牛车水原貌馆,复原了三十年前华人经商与居住的场景,如苦力屋、鞋匠店、裁缝铺、甚至烟馆等,开放至今,观众已接近百万。
  在这里,早期华人生产生活的情景被真实再现:一间八九平方米、没有窗的木板房要沙丁鱼似的挤进十来个人。走道狭窄阴暗,异味扑鼻,杂物堆得使人难以通行;一个楼面一百多人使用一个厕所和厨房……这一切,都在告诉下一代:拓荒者的艰难与坚韧。
  正像草窝里飞出金凤凰一样,这里还出了一位女作家,她叫思静。她早年失去母亲,由父亲寄养给一位妈祖,后来妈祖又将她卖入青楼,但老鸨嫌她长得丑,没让她接客,思静由是免受凌辱。后来思静做了一名车衣女工,嫁给一个木匠,晚年她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一本书:《我是妈祖的养女》,出版后立即轰动南洋。原貌馆开馆那天,她与先生正逢金婚纪念日,就来到现场为历史作证。现在思静住过的房子还按原样布置着,许多曾在这里居住的老人也都在此留下了印记和音像资料,每时每刻向观众讲述昨天的故事。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