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渡的擂沙圆
阅读提示:中国的美食居然要跑到日本才能吃到,试想我当时是一种什么心情呀!
沈嘉禄
春节期间与老同学相约去城隍庙华宝楼三楼吾同书局喝茶,挹翠楼下面的中心广场本来就不大,此时此刻游人围绕着大公鸡彩灯拍拍拍,真是黑压压的一片。到了暮色初降华灯初上,我去宁波汤团店买些小点心来点饥,赛过在沼泽地里跋涉,每走一步都要消耗大量力气。好不容易挤到九曲桥边的宁波汤团店,询问柜台前的营业员,得知节日期间汤团都来不及包,我想买的鸽蛋圆子——“没有、没有、没有!”说完,那个阿姨还向我翻了一个白眼:“嘿嘿,你倒还晓得有鸽蛋圆子?”
这不是小看人吗?身为资深吃货,我怎么会不晓得鸽蛋圆子呢?
想当初,宁波汤团店还缩在东边旧址,这里是另一家百年老店桂花厅,黑底金字招牌高悬于市,以鸽蛋圆子著称。这一小吃外形如鸽蛋,玲珑剔透,咬开香糯软韧的皮子,一股清凉爽口的薄荷水喷入口中,实为老少咸宜的夏令冷食佳品。别轻看这小小的鸽蛋圆子,做起来是有诀窍的,关键就在于熬制糖油,要把白糖熬成糊状,不能过老,也不能过嫩,看看时间差不多了,再加入薄荷香精后不停地翻炒至完全冷却。这糖油成馅后包在水磨糯米粉里做成形如鸽蛋的圆子,圆子入锅煮熟后馅心就成了液状,但稀奇的是圆子出锅后必须马上用冷水冷却,以确保馅心不结成硬块,故而吃在嘴里会有糖水喷出来。
鸽蛋圆子是上世纪30年代由一个名叫王有发的苏州小贩创制的。这个王友发是一个跷脚,祖上是苏州人,所以对甜食制作略懂皮毛。一开始他做点花生糖、枣子糖、糖山楂等提篮叫卖。冬天生意倒也可以,一到夏天,糖品在高温环境下容易融化。于是他就试制了鸽蛋圆子,在家中做好后每天清早出门提篮叫卖,并穿梭于茶楼书场,五枚铜板三枚。在大热天吃令人神清气爽,一时哄传,生意奇好。
上世纪80年代后,这款名小吃由宁波汤团店接盘制作,鸽蛋般大小的圆子躺在盒子里,上面洒了几粒白芝麻,下面垫一张碧绿的棕箬,看看也悦目赏心。每天只做几十盒,卖光算数。我每次逛城隍庙,都要去买一两盒回家解馋。有一次在家招待外国朋友,就买了鸽蛋圆子和桂花拉糕当甜品,老外吃了眼睛都发直了。
圆子干吃,除了鸽蛋圆子,以前还有乔家栅的擂沙圆。我看到网上有文章称:“擂沙圆是一个名叫雷妪的老太发明的。”此言差矣!连晒出来的图片都牛头不对马嘴,将台湾麻糬当作擂沙圆,说明上海不食此“圆”太久啦。擂沙圆的创始人是一个名叫李一江的安徽人,人称“小光蛋”,清宣统年间到上海来讨生活,先是挑担串街叫卖徽帮汤团,后来在凝和路乔家小弄(百子弄)栅门旁有了一个固定的摊位。经过若干年的拼打,生意做大后,“小光蛋”就借了栅门内街面双进市房一间,开了一家永茂昌点心店,但市民为便于表达和记忆,都将永茂昌呼做乔家栅。擂沙圆是这里的名点,开始是将包有豆沙、芝麻的汤团煮熟后沥干,滚上一层熟赤豆粉趁热吃,风味独特。
小时候吃过母亲做的擂沙圆,糯子圆子外面滚的是黑洋酥或者黄豆粉,没有一次是赤豆粉的,但想象中赤豆粉应该不比黄豆粉差。
我现在走遍城隍庙也没找到这款小吃,原来是建国后迁到中华路的乔家栅后来又因地块动迁,搬到陆家浜路会景楼底层,城隍庙内已经没有它的位置了。其实聪明的生意人应该知道,一种值得传承而且物美价廉的风味小吃,可以为店家带人气,更是一种可以挖掘开发的人文资源。
前年我去日本,在人头攒动的东京浅草寺领略“江户风格”的大摊档,意外发现有人现做现卖一种滚了赤豆粉的糯米团子,我买了一盒,用竹签挑起一尝,软糯和甜度十分适口,没有馅心,这不就是上海城隍庙的擂沙圆吗?中国的美食居然要跑到日本才能吃到,试想我当时是一种什么心情呀!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