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专栏 > 正文

奥灶面背后的那个人

日期:2018-11-28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在刘锡安与奥灶面的故事中,夹缠着人与自然、人与食物、人与命运的微妙关系。
作者|沈嘉禄

  在中国面食的庞大版图上,苏州的面是一块闪烁着迷人光芒的拼板,它在稻作文明的地盘上,娓娓动听地讲述着小麦得道成仙的传奇。而昆山的奥灶面,更是神一样的存在。每年,苏州美食江湖会大张旗鼓地动员成千上万吃货来评选“十碗面”,在众声喧哗中走秀的诸神中,奥灶面站在突前位置,手捧麦穗,双足赤裸,自带光环,神格很高。

  奥灶面背后站着一个人,他就是刘锡安。亲切憨厚,略显骄傲。

  每天,数不清的吃货直奔昆山或路经昆山,根据大众点评的指引,去中山路天香馆吃一碗奥灶面,还有阿婆菜包、桂花拉糕、红糖发糕、萝卜丝汤圆、油氽大排……但许多人未必知道,在刘锡安与奥灶面的故事中,夹缠着人与自然、人与食物、人与命运的微妙关系。

  刘锡安是个“遗腹子”,父亲毕业于黄埔军校,由于他过早地离世,童年刘锡安只得跟着母亲来昆山投亲,仰人鼻息。他在玉峰山下放过牛,在酒楼茶室卖过“焐酥豆”,在正阳桥下扛过面粉袋,在饭店里拉过风箱、捡过煤渣,13岁那年入餐饮行业当学徒,15岁时已斩露头角,曾获技术比赛第一名,后被奥灶馆里的头牌师傅徐天麟收为徒弟。领导有意栽培,让他去省烹饪学校深造,又在苏州义昌福、松鹤楼、得月楼、味亚饭店、黄天源等名店学习,菜肴点心皆有所涉,红白两案一路通吃。他拍拍我的肩膀说:“我年轻啊,心比天大,眼睛盯着上海滩,一有机会就去拜师求艺,红房子、喜来临、新雅、成都饭店……西餐、西点、粤菜、川菜,我都想学到手。”

  刘大师还对我说:“改革开放,百业待兴,商业局领导决定恢复传统名店奥灶馆。最初的店址在正阳桥南堍,称为‘南奥灶馆’,但是开业后生意不见起色。有识之士建议恢复半山桥堍的奥灶馆,政府就把原址上的居民迁走,恢复老字号。也不知怎么回事,这家店时开时关,被老百姓谑称为‘开关店’”。

  危难时刻刘锡安毛遂自荐,接过这只烫山芋,恢复传统的红汤爆鱼面和白汤卤鸭面,制作精良,味道对路,顾客近悦远来,很快名声大振。后来刘锡安还踏准国内旅游业刚刚兴起的节拍,与旅行社联手开辟“昆山一日游”线路,“玩亭林公园,吃奥灶面”吸引了无数游客。每天清早,游客赶到奥灶馆吃面,店堂里坐不下就站在马路两边的人行道上吃,吃好面碗筷一放就走人,以致碗筷堆积如山,成为昆山一大奇观。

  再后来脑子特别灵光的刘锡安还推出“双喜面票”,方便群众在生日、寿诞、乔迁、升学、就职等“欢乐时刻”约了亲戚朋友来店里吃面庆贺,这不就是杏花楼月饼票的“前身”吗?刘大师说:“在我当家的十一年中,营业额几倍几十倍的增加,职工收入也节节上升。奥灶馆接待了许多中央首长和省市领导,文化界名流也慕名而至,题字作画不计其数,奥灶馆成了昆山的一张名片。”

  1997年,心系乡梓的刘大师回到昆山,在中山路恢复了创建于清咸丰三年的天香馆老字号,以红白两碗汤面安身立命打天下,从权威机构和网民那里无可争议地收获了“华夏第一面”、“中国名小吃”、“中国十大面条”等殊荣。刘锡安本人也成了“昆山奥灶面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去年又荣登“中国烹饪大师名人堂”。名人堂,高大上啊,这项荣耀似乎只有会做满汉全席、孔府家宴、谭家官府菜或红楼宴的大师才配吧,但刘锡安硬是靠一碗面荣登“殿堂”,真的很牛。

  刘大师让我更加佩服的是他开朗豁达的人生态度。前几年他被查出患了胰腺癌,医生说他只可活半年,他没被吓趴,在上海做手术,然后化疗,上午化疗结束,跳下病床就溜出去找好吃的,中餐西餐,歌厅影院,一个也不能少。现在我看他精神状态很好,网格羽绒外套,红衬衫,领带系得一丝不苟,笑声透墙而出,连楼下吃面的老吃客都听到了。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