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专栏 > 正文

汾湖的那条花鲈

日期:2020-07-08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张翰与“莼鲈之思”这个成语,在中国文学史里已经闪烁了一千七百年。
撰稿|沈嘉禄


  春雨初霁,我们往访吴越分界的汾湖。对,“汾湖便是子陵滩”,就是柳亚子在诗中发嗲时说的汾湖。东联村宁静祥和,稻田菜圃,凉风习习,蛙鸣池塘,莲叶田田,一幢三间由村民旧居改造的张翰纪念馆在河边伫立,粉墙黛瓦,古朴雅致,颇合“江东步兵”张翰(字季鹰)先生的性格脾气。

  张翰与“莼鲈之思”这个成语,是一枚银币的两面,在中国文学史里已经闪烁了一千七百年。史书上说:“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邀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千百年来,张季鹰的“不合作态度”,或说思乡情怀,一直被加载新的内涵,越发受到文人骚客的敬仰,那么追寻张翰的归宿就成了一项别有怀抱的历史使命。早在宋代,吴江就有三高祠,祭祀范蠡、张翰、陆龟蒙,与垂虹桥遥相呼应。

  1958年秋,吴江县文教局工作人员在历史的废墟中发现了张翰墓,可惜墓碑和神位已毁。次年,张翰墓被列入省级文保单位名目第三批存栏。遗憾的是数年后被“摧枯拉朽”了。

  纪念馆负责人还告诉我们:根据2000年的调查结论,张翰墓遗址在莘塔镇枫西与荡东两村之间的东枫小学内,前排平房教室西半部即墓址所在;敬信庵原址上已改建成村办公所和小工厂。

  纪念馆的辟建顺应了吴江学术界、文旅界人士和广大民众的愿望,张翰的画像和塑像,围绕张翰的历代传说,文人墨客赞美季鹰先生高风亮节的诗词歌赋,以及与吴地有关的民风民俗等,均有展呈,观众能从图文资料中提炼出两个主题:一思乡,二倡廉。

  鉴于纪念馆主要以图文资料为主,稍能见证吴中古风的实物付诸厥如,我半开玩笑地提了两个建议:一要从民间收藏家那里征集两三件晋代的青瓷,比如盘口壶、蛙形烛台、虎子、鸡头壶等。二要将雕胡饭(至少是太湖茭白)、莼菜羹、鲈鱼脍(不是清蒸鲈鱼)做成树脂材料的仿真模型,让观众直观地审美一下。

  “这个,可以请蒋会长帮忙。”我将陪同我们参观的吴越美食推进会创始会长蒋洪兄推到纪念馆美女馆长前面,“先指导厨师制成菜肴,拍成视频后交给有关单位复制,最后陈列在展厅里。否则的话,观众真不知道莼羹鲈脍是怎么回事呢!”

  蒋洪兄告诉我,汾湖已有村民在养殖太湖花鲈了,不过花鲈养殖必须是在半野生环境中,否则存活率低,肉质也差。这货从外表看就知道是鱼中一霸,游速极快,食量奇大,专爱捕食小鱼小虾,塘里若有两三尾称王称霸,其他鱼虾就暗无天日了。养到一定时候,鲈鱼还得放到野塘里瘦身,此时渔民想捉一条上来打打牙祭,也不能保证张网即来。

  作为对吴越美食有着深厚情怀,并致力于实际推广的蒋洪兄,在七都开弦弓村建有美食推进工作室,也有意在东联村推广太湖花鲈,以建立太湖鲈鱼的话语权,村领导肯定“这是个不错的想法”,有望早日落实。如此,太湖花鲈大面积回归雨前霜后的飨宴,或不再遥远。将千年传说转化为一份美妙的味觉体验,又能为旅游业提供一个极好的卖点,作为长期受姑苏风味调教的上海人,想必也是充满期待的呀。

  “莼羹紫丝滑,鲈脍雪花肥”(司马光诗句)。橘橙熟粟黄,何不思季鹰!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