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汤银肺海底松
上海金陵东路广西南路转角上的天香斋是一家不大不小的饮食店,上午供应阳春面兼各式浇头,还有小笼馒头、鲜肉大包等,夏天供应冷面,浇头好几种,但老吃客偏爱他家的清冷面,精白粉冷面拌了熟油后,白里透黄,有金镶玉的感觉,酱醋辣油一浇,令人食欲大振。
天香斋中市和夜市供应饭菜,他家的响油鳝丝、大煮干丝、瓜姜鱼丝、花生鸡丁都很有口碑。我与同事在上班时候也溜出去吃过几次,所费不过两三元。那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有一年天香斋举办淮扬菜展销。我跑去一看,菜牌上新增十几道陌生的新菜,其中用海蜇烧的菜叫我脑洞大开。正好得到一笔稿费,就约了两个同事去尝新,菊花蟹斗、排海蜇等食之难忘。海蜇皮海蜇头遇热会缩水,火候把控得法,才能又松又脆,口感奇特。
现在金陵东路正在脱胎换骨,天香斋已成梦幻泡影。
昨天被朋友拉到吴江宾馆去品尝全鳝宴,包房里坐定,手碟与冷菜先上来,咸蛋黄鳝筒卷、脆鳝炝虎尾、瓜姜鳝丝、陈皮醋茄、南乳茭白。热菜有鼎汤榆耳南风肉炖鳝鸽、虾爆蝴蝶片、锅贴鳝背相咸蛋黄锅巴、梅香大烧马鞍桥、淮鱼煮干丝跟小茶馓、白煨脐门跟刀切馒头、蛋香鳝丝蒲菜卷,爆鳝红汤龙须面收尾。最后徐大师加了一道菜:海底松配清汤银肺。
经验告诉我们:拍卖会上电话委托的买家最有实力,饭店隐藏菜单里的菜往往味道最好。
海底松与清汤银肺,是两道风马牛不相及的菜,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水陆并进,殊途同归。
海底松,用陈年海蜇头为食材,经过三次温水胀发,使之酥而不烂,外形完整。胀发海蜇是技术活,水温低了发不松,水温一高就化成水。一斤海蜇只能发成六两。海蜇头没有味道,须“无味使之入”,用老母鸡吊成高汤,将撕成小块的海蜇投入高汤中煨煮一段时间,加调味即可。口感脆中带酥,又有适当的弹性。吃过海底松,才知道除了老醋海蜇,无头无脑无骨无鳞的这厮还有更高级的审美。
三块海蜇并不孤单,配了一朵羊肚菌、十几根极嫩的莼菜芽,还有一块鸡仔饼大小的银肺。
银肺就是炖得雪白的猪肺,喝过北杏白肺汤的人,也许对此不以为意。这里我得搬出齐如山。齐如山是梅兰芳的老师,河北高阳人,长期生活在北京,京剧理论家,文史专家,也是美食家,笑看风雷激,酒肉穿肠过,留下了许多关于民俗、美食的至情妙文,他吃过的许多美食已成广陵散。
他在《地道的中国食品》一文中说道:“若所谓细致菜者,则大多数是肚腹中的东西了。比方说猪肺可以算是粗品,然清汤银肺,便是细致菜;熘肥肠是粗品,九转大肠便是细菜;炒腰花是平常菜,腰丁烩腐皮便是细菜。炒肝尖是粗菜,盐水肝便是细菜……”
齐老在另一篇文章里还说到一家老字号的清汤银肺最最有名。清王朝夕阳残照那会,王公贵族在酒楼上坐定,每人一只炖得雪白的清汤银肺。经过文火三四小时的炖煮,猪肺缩水严重,到嘴边就手掌大小的一块,入口即化,清隽无比。
昨天我们只是每具瓷盅里面放了一小块,海蜇吃不饱,银肺也吃不饱,我吃得滴水不留,清鲜洁雅,天厨异味。
席中徐大师告诉我:清末状元张謇,在南通推行现代城市管理,又善办实业,对我国近代化贡献极大。他最爱吃清汤银肺,有一段时间几乎每餐必食。猪肺具有化痰清肺之功效,常吃有益健康,在夏令季节,一款猪肺汤是极佳的消暑良方。(撰稿 沈嘉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