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专栏 > 正文

吴淞桃花鮰

日期:2023-05-17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恰似一位京剧花脸的亮相,人气与彩头都是他的。
撰稿|沈嘉禄


  鮠鱼,在吴越百姓口中俗称鮰鱼。这货还有多个诨名:江团、肥沱、肥王鱼、灰江团鱼等。诸多昵称的背后,是它在长江流域劈波斩浪的返乡之路。

  从中国东部的辽河开始南下,流经淮河、长江直至闽江至珠江等水系,都能见到鮰鱼的身影,甚至在西欧的法国、英国东部、挪威西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以及美国的阿拉斯加、加拿大等国家,也能见到野性未泯的鮰鱼。在中国饮食文化的界面,说起鮰鱼就特指长江鮰鱼,与其说这是一个物种,不如说就是一道名馔。

  清代黄琼在《桃花鮰歌》的序中说:黄浦多鮰鱼,其种有四:白背、青背、黑背、黄背。白者头小腹大,肌肉肥嫩,雅近河豚。

  黄浦江通向长江的最后一站吴淞口。两股水的交汇之处,必有丰饶的水产,品质大多优良。刀鱼、鲥鱼、鮰鱼都是回溯性鱼类,春暖花开时节,抱卵的雌鱼万水千山地深入内河,希望找个风平浪静的地方产孵,鱼卵孵化成幼鱼后,再浩浩荡荡返回大海去经风雨、见世面,繁衍生息。自古以来,吴淞口就是水族的名利场,鮰鱼也是一个重要角色。

  据高桥老人回忆,清浦港中段过去名叫花午湾,盛产鱼虾,百姓由此叫它虾鱼湾,“两岸人家半系渔户”。旧时食俗,初夏时节吃“鲥、枪、鮰、蛱”,指的是鲥鱼、刀鱼、鮰鱼和中华鲟。

  无鳞而皮色灰白的鮰鱼,也被高桥人呼作“海老鼠”。“海老鼠”颜值不高,混得不好,还有挥之不去的腥味。厨师斩件过油,加黄酒、酱油、糖等大火去腥,加盖后转中小火焖透,搛出葱姜,翻身起锅,锅中卤汁再收至稠浓,淋适量麻油浇在鱼身上,红红亮亮地登堂入室。肥而不腻,肉质滑嫩,膏脂丰富,鲜香扑鼻。即使在三伏天,一盆刚出锅的鮰鱼放在庭院中,半小时后也会凝如膏脂。

  红烧鮰鱼是本帮菜中的经典名菜,编入《中国食经》《中国名菜大典》等典籍,尤以吴淞饭店和高桥长兴馆出品最佳。城隍庙上海老饭店和福州路老正兴也有供应,宴客时的压桌子大菜。老饭店在红烧之外还有白汤,还有一款鮰鱼狮子头,据说招待过异国的某位大佬,我都品尝过。

  不过我要提醒各位,目前市场上的鮰鱼都是养殖的,长江禁捕后,野生鮰鱼一上桌,全桌人都算犯法。还要说明的是,鮰鱼在冰箱里存放时间一长,腥味浓重,下大量黄酒生姜蒜子也没什么用。

  长江鮰鱼也有粉红色的——宋代第一美食家苏东坡在《戏作鮰鱼一绝》认为,长江鮰鱼肥硕如黄鱼,但没有那么多的刺,鲜美如河豚,但不会毒死人。“粉红石首仍无骨”的写实描写相当精准,后人还特意注了一笔:“以其白中带红,呼为桃花鮰”。

  数年前,任辉兄送我一条粉红色的鮰鱼,并嘱我以红烧古法烹之,头抽、生抽、绍酒、冰糖、蒜子、姜片、葱结……大火转小火,小火转大火,整整一个小时的专注,换来一等一的滋味。鲜香腴美,柔若无骨,所谓“味如河豚”的说法,有点对不起鮰鱼。也始知黄琼在《桃花鮰歌》所言不虚:皤腹膨亨带红润,仿佛桃花着雨时。身无斑点细且腻,肉无腥气鲜而肥。尾闾之处尤绝妙,凝脂香韵透冰肌。

  鮰鱼的“零部件”中,以鱼肚最为珍贵,无论鲜品还是干货,都定义着“低调的奢华”,它的厚实、软糯、丝滑、韧劲以及在被嚼咬的适宜性,一点也不输黄鱼肚,在一盅海派佛跳墙里,恰似一位京剧花脸的亮相,人气与彩头都是他的。撰稿 沈嘉禄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