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专栏 > 正文

樱花盛开青草糊

日期:2024-04-23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石莲也叫薜荔,果实碧绿圆浑,在乡间的坑边、岩壁、石墙等处野蛮生长。
撰稿|沈嘉禄


  阳春三月去临海古城,在城墙上Walk了一圈,与城墙内外盛开的樱花来个大大的拥抱,然后再去紫阳街寻访美食。长约一公里的老街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每隔一百米就有一座拱门式坊墙。坊墙是唐宋时期里坊制度的遗存,原始功能是为了防火,题额为奉仙坊、清河坊、悟真坊、顺政坊、广文坊等。老街两边有不少小巷鱼骨状梳开,宁静幽深,名字不俗:三大夫、西厅巷、登瀛巷、樱珠巷、友兰巷……

  街面由青石板铺成,石缝紧密得插不下一把菜刀。墙面斑驳而青苔生鲜的风火墙依然傲然挺立,小店的排门板露出遒劲曲张的木筋。而在西洋风格的廊柱下,衣着光鲜的少妇为老房子铺起了红地毯。巷口粉墙上“新兴洋服”“回春草药”等字迹记录了风尚的流变,横骑老街的三层鼓楼,以最高一层的伊斯兰风格窗格花饰令人遐想。

  墙面斑驳的中国人民银行旧址,是台州府城银行业的发源地;还有方一仁中医药博物馆、朱自清在台州教书时的故居、台州硬气讲述馆以及革命家王观澜故居、郭凤韶烈士故居、洪颐煊故居、陈函辉故居……

  小店铺是人文生态的写照,旧日时光穿越到眼前,藤棚作坊的女师傅埋头整理着藤皮,锁匠的门头上挂着上百把旧锁,剃头店门前的那副对子透着自豪:干头等事业,做顶上工夫。银器店门口敲打声不绝于耳,纸扎店鲜亮着民间的审美趣味,而叙丰园馆店、一洞天茶馆、岑震元药号、蔡永利秤店等已成为传说。

  风味美食是游客打卡紫阳街的首要理由,小饭店里以府城糟羹、麦油脂、姜汁炖蛋、瘦肉丸子等风味吸引四方来客。刚从油锅里捞起来的蛋清羊尾就像苏州的油墩,糯米浆里裹了豆沙,一口咬开便喷出滚烫的香气。乌饭麻糍就像上海人喜欢吃的条头糕,区别只在它“体形”更加粗壮,皮子更厚,豆沙更甜。梅干菜扣肉大饼,出炉时香飘十米之外,一只管饱。

  上海的馄饨到了临海就被称作“扁食”,有大有小,皮薄馅足,底汤清鲜。还有一种麦筒饼,薄薄的面饼夹了黄瓜丝、胡萝卜丝、韭菜叶、绿豆芽、蛋皮丝等,面酱一拓,卷起来煎至两面黄,捧着大口吃,很能顶饿。我猜可能是古代春饼的遗脉。同在平底锅里历练的生煎包子比上海的生煎馒头大一圈不止,包着清鲜隽永的菜肉馅心。

  海苔饼的外形像鲜肉月饼,烤至金黄,六只一卷,白纸红字,颇有拙趣,可佐茶点饥,更是馈赠亲友的手信。与海苔饼画风接近的是菜干肉饼,颇适吾意。

  麦虾店里的老板娘麻利地端着一大碗稠稠的面浆,一筷筷刮进小海鲜熬煮的汤锅里,一煮便成了形似虾仁的面条,见来客就快乐地招呼一声:来一碗吃?

  青草糊的名字有点俗,却是当地人最爱的消夏妙品。食材来自一种叫做石莲的藤状植物的籽。石莲也叫薜荔,果实碧绿圆浑,在乡间的坑边、岩壁、石墙等处野蛮生长,农民采摘后以高温熬制出浆,加少量淀粉搅拌,冷却后结成透明状果冻,加老红糖熬的汁,别有一种滑溜溜、甜津津的古旧风味。现在临海人还做成牛奶、芝麻、水果等口味。青草糊与台湾的烧仙草有异曲同工之妙。

  华灯初上,在“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场景中,不断有唐装汉服的美眉冲进来逛吃逛吃拍拍拍,还有上海口音的大叔大妈,看到什么都想摸一摸、尝一尝。真希望紫阳老街永远保持明清风貌,连带那一声略带夸张的吆喝都不要走调。撰稿沈嘉禄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