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命钱”岂是“托市”工具
传闻已久的地方养老金入市终于走向前台。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近日发布消息称,经国务院批准,社保基金理事会受广东省政府委托,投资运营广东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结存资金1000亿元。但同时明确表态,不要把“委托投资运营”误读为“委托入市”,新增资金将更多配置到固定收益类产品中,而投资股市的比例不会太大。
作为“保命钱”的养老金本来就不可能是“托市”工具。而事实也表明,希望借助“养老金入市”提振股市只是部分股民一厢情愿的臆测。作为老百姓的“保命钱”,养老金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保值,并无义务为羸弱的股市“保驾护航”。
不可否认,广东养老金委托运营的新模式,打通了养老金迈向资本市场的大门,成为改观“隐性缩水”局面的有益尝试。目前各地养老金普遍采取现收现付模式,考虑到历史遗留的巨额“空账”问题,目前老年人所享受的养老保险金大都是以正在工作人士既有缴费来支付的。而且,伴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各地养老金收支缺口正在逐年扩大。更为遗憾的是,即便部分地方养老金留存结余,也因投资方式偏于保守而难以跑赢CPI。根据相关规定,地方养老金的投资渠道主要是银行存款与国债投资,2011年的投资收益率仅为2%,而当年CPI指数却高达5.6%。数据显示,去年各地养老金的实际价值缩水了1000亿元左右。回顾以往年份,地方养老金大多未实现保值的基本任务。
可见,只有合理拓宽养老金投资渠道,才可能避免其被通货膨胀蚕食。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实现养老金“安全”地保值,并尽可能多地增值。根据社保基金理事会的安排,广东省委托的1000亿元养老金将更多配置到固定收益类产品中,这意味着,养老金投资将倾向于试水债市等风险程度偏低的资本市场领域,其次才是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股票品种。具体这一模式将为广东当地养老金投资带来多大改观,我们仍需拭目以待,但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养老金管理模式并非一成不变的,应根据金融环境做出灵活选择。在这方面,作为养老金成功运作典范的美国经验可值得借鉴。
在美国,养老金由联邦社保基金和形式多样的个人、企业补充养老金构成。常为业界津津乐道的401K计划就属于后者的一种,它是由雇员、雇主共同缴费建立起来的完全基金式的养老保险制度,目前大约60%接近退休年龄的美国人拥有401K账户。按此计划的设计,相关资金可以投资于股票、基金、年金保险、债券、专项定期存款等金融产品,雇员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自主选择养老金投资方式。当然,在次贷危机中,美国养老金体系也难以独善其身,政府部门除了进行直接的财政救助外,还对养老金的资产配置比例做出了调整。经过痛苦的转型期,目前美国401K计划等养老金投资正从偏重股票、债券等领域,转向房地产、私募股权等。可见,美国丰富的投资工具及完善的资本运营环境为养老金多样化投资、降低风险奠定了良好基础。
以此观之,养老金投资并没有一个固定模式,只要在风险范围可控、投资收益水平能得到老百姓认可的前提下,主管部门都可以进行创新性探索。就此而言,股市并非一定就是养老金的禁区,只是近年来老百姓已在股市中饱尝失血之痛,再拿其养老保命钱入市一搏难免刺痛敏感的神经。一旦股市波动加剧,就有可能让养老金投资成为经济问题社会化的导火索。毕竟既有发行体制、扩容机制、市场诚信体系尚未得到彻底革新,股市圈钱冲动难以受到根本抑制。恰因此,在A股市场未能破解制度瓶颈之前,难以成为养老金的栖身良所。
国外经验表明,丰富的投资渠道是养老金高效投资的重要前提。广东省试水养老金委托投资,只是为养老金“走出去”亮出了绿灯,但实现“保命钱”与各投资品种的良性互动还需要多方实践尝试。■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