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扩招应休矣
叶 檀
美国人也崇德,一个新开盘的房子如果全部用的是德国电器,经纪人一定会再三提醒参观者:洗衣机是什么牌子,取暖器是什么牌子??德国货,很吃香。制造强国的背后,是坚实的职业教育体制。
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699万,是就业最困难的一年,截至4月19日,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28.24%,其中研究生签约率36.59%,本科生签约率26.6%,专科生签约率16.84%。大量的毕业生被挑剔的用人者以211、专业、性别等名义剔除,在货币外升内贬的现在,起薪点还在下降,《现代快报》报道,南京一所二本高校就业相关负责人表示,部分行业的起薪也有所下调,例如行政管理、文秘等专业,从原来的2200元降低到1800元,远低于技术工人的月薪。
我国从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进入高等教育均等化时代,毕业人数相应水涨船高,1998年,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为180万,1999年扩招比例高达47%。2003年毕业生总数212万,2005年即为338万,2009年突破600万,刷新为611万。
一个国家人才数量上升是好事,但高校培育人才的模式,在市场不对接的情况下,有必要进行深刻反思。
我国是制造大国,处于从低端制造向中端制造转型的关键时期,而我国大学设置的专业与制造大国的要求仍有很远的距离。一方面企业找不到称职的员工,大学生进入企业还要从头开始技术培训,另一方面是大量毕业生求职若渴,教育与市场严重脱节。虽然我国大学专业的设置也有就业率考核,考虑市场需求,但大学里脱离现实、只想扩大本专业地盘的教师,与专业审批权在握的文批公们,不可能真正接到市场的地气。让他们进行审批,而不是让市场选择,就是一个笑话。
一些专业貌似与市场对接,如营销、管理等等,但只是表面功夫。市场缺乏复合型人才,比如既懂商业又懂IT、统计的人才,既懂金融又懂文化的人才,既懂商业又懂地产的人才。中国的文化、虚拟商务、商业地产等领域,常常苦于找不到相关的专业人士,只能在农业时代的小作坊式的运作中打滚。一些企业家经常感慨找不到能干而忠心的员工,能干的员工刚担大任,就被挖角挖走,上到商业地产项目公司经理,下到高级电工、泥水匠,莫不如此。
我们高校教师中,真正懂商业地产管理、懂文化金融产品的,也是凤毛麟角,商学院找市场人士当兼职教师,或者其他专业弄一些不着调的课目糊弄学生,可他们绝对糊弄不了市场,所以这些教师教出的学生难以找到工作。
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最好的办法是停止扩招,学习德国大办职业技术学校。德国适龄青年中,只有20%的人接受普通大学教育,而其他80%的年轻人,进入职业教育渠道,成为训练有素、有职业道德的就业者。
德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立法严谨,与此同时,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非常灵活、接地气,由各州自行管理,地方政府是最重要的自我管理机构。职业教育的灵活主要表现在专业的设置上,彻底市场导向;在具体教育上,除了理论教师之外,还有实践教师,实践教师大多由企业的兼职人士担任;教材则根据市场需求随时更新;职业学校与企业对接,在校70%的时间用于在企业实习,对于接纳实习生的企业,有税收优惠。企业的资金、接纳、培训中心,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职业学校教师资质严格,精干的教师经两年试用合格后,政府终身雇用,享受公务员待遇,免交社会保险。教师与学生均有尊严,得到社会认可与尊重。
笔者小时候的邻居老伯,闲话家常时常说八级钳工、高级电工等等,对自己的高级技工身份充满了自豪,他的确有自豪的本钱,退休后凭着过硬的技术,还有企业争着聘请,与就业难的大学毕业生们形成了鲜明对照。
停止大学扩招,推广职业技术体制,是解决就业难、升级中国产业、提高人工效率的必须之举。
【请注意:新民周刊所有图文报道皆为周刊社版权所有,任何未经许可的转载或复制都属非法,新民周刊社保留诉讼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