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不能太冒进
阅读提示:如果目前信用由政府背书,所谓利率市场化会加剧对民企、小微企业的金融掠夺。
叶 檀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先生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金融改革与跨境监管专题会议吹风会”上表示,利率市场化的时间表会根据各种外汇条件、国际国内经济条件推进,但两年内应该可以实现。
个人认为,该进程有些冒进。表面上,银行业利率市场化几乎大功告成,贷款利率已经市场化,存款利率虽未市场化,但通过理财产品已经提升了银行的耐受力,理财产品事实上成为低风险群体可以接受的最低存款利率。加上央行的其他政策工具,存款保险制度出台,以及各城商行、农商行上市,利率市场化似乎只差临门一脚。
但利率市场如果不能真正实现市场二字,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利率高低由风险收益、信用定价构成,如果目前信用由政府背书,所谓利率市场化会加剧对民企、小微企业的金融掠夺。
《第一财经日报》举例,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作为负债主体其实不对还债负责,不借白不借,再高也敢借,借了不想还,银行愿意借看中的就是政府背书。如长三角某地级市有五家大型融资平台,2012年财务年报上的(合并)短期负债加长期负债1164.2亿元,而该市可用总财力仅191亿元,融资平台负债是可用总财力的6倍。虽然五家融资平台的营业利润总和仅为6.45亿元,但因为获得了18.20亿元的财政补贴(占当年该市总财力的近10%),利润提高到24.42亿元,这些的漂亮注水数据使这些高风险的投融资平台成为银行的香饽饽,享受银行低息贷款,但这样的市场化显然是扭曲了的市场化。
目前民企、小微企业已经成为高息承担者,重要原因就是市场信用不彰,金融机构以政府信用的背书多少作为定价标准,只要企业离政府近,得到的资金价格就低,只要离政府远,绝大部分难以从银行得到平价资金。建立市场化的信用与风险评估体系,去除政府在金融市场背书的影响力,利率才能真正市场化。
其次是要形成构成利率锚的基础收益率曲线,通常而言,成熟市场以长短期国债收益率曲线作为基准锚。中国也希望借助这一模式奠定利率市场化根基。去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在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方面,提出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这说明,高层有意将供需决定的国债收益率曲线逐步取代存贷款,成为央行调控的基准利率。
可惜,中国的债券市场尤其是国债市场也有“伪市场化”嫌疑。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居民储蓄规模庞大,介入国债市场规模极小,多数人持有到期,性质如同定期储蓄。并且,债券交易在银行间和交易所两个市场,存在两套价格体系,有交易所与银行两套不同的数据。
技术上,今后将有所改进。6月19日,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表示,拟将现有的三条固定利率国债收益率曲线合并为一条,推出“中债国债收益率曲线”。技术调整有助于建立市场基础曲线,如果债券市场本身市场化程度不高,债券收益率曲线徒有其表,无法对市场化利率形成支撑。
目前中国还有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等作为基准利率,但金融机构间的利率不能直接作用于终端市场,前期央行创设的SLF(常备借贷便利)和还未正式公布的PSL(抵押补充贷款)还需要经历时间的考验。
市场化需要市场的活跃而公平交易的基础,如果市场不活跃、交易量小到近乎冻结,如果市场成为权贵资本的乐园,无法体现市场主体的真实情况,那么,无论是股市还是债市,都会异化。
中国利率市场化需要建立海量的市场信用数据,让交易主体摆脱对权力的依赖,让市场更加活跃。两年时间可以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推出利率市场化,但远不足以夯实利率市场化的根基。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