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清华女生当保姆,证明的是雇主的价值

日期:2021-06-02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他们相信,谁的工资高,就说明市场最需要谁。
撰稿|沈 彬


  清华大学毕业生50万年薪当保姆的事火了。网友说,鸡娃、刷题、素质教育打怪升级,到达金字塔的顶端人才,原来最后是给汤臣一品家做保姆、当家教。

  也有“职业选手”下场表示:这是正常的市场资源配置,清华女生当保姆有助于“消除名校光环,打破职业偏见”。虽然,这是一个“标准答案”,但恐怕说话的人自己也不会完全相信这套说法。

  我觉得,不要难为那个清华女生。50万元是很多人都无法抵挡的诱惑。但不能因为50万元的年薪,就做价值观上的投降,这其实是用薪酬代替了工作的意义。

  上世纪80年代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里,王起明放弃中央音乐团大提琴手的职位,到美国刷盘子,一周收入可能超过他作为中国提琴手一年的收入。但这个算“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吗?刷盘子就比当大提琴手更有价值吗?恐怕连“市场原教旨主义”也不敢这么说话吧。

  上世纪80年代,知识界曾热烈讨论“脑体倒挂”的现象,“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的”,其实那就是改革阵痛期的资源错配:计划经济之下体制内的工资价格,没有真实反映人才的市场价值,所以造原子弹的高级知识分子,不如卖茶叶蛋的小贩。

  但是,如果你从价值观上认同这就是应该的,那就错了。相反,正是因为中国在改革过程中直面了这种不合理,在劳动报酬上逐渐对人才倾斜,更多地让人才得到应有的报酬,才有了中国后来的科学、经济繁荣,不然,中国最聪明的头脑都在卖茶叶蛋了。

  我没有鄙视卖茶叶蛋、开网店、当网红的意思,也不是觉得大学生,特别是名校生就应该天然拿上高工资,做“上等人”。事实上,我周遭都是拿着永远凑不够上海首付的工资的复旦、人大、北大毕业的媒体人,从薪酬的角度来说,他们只有仰视清华保姆的份,但是,我就是欣赏他们“为新闻理想奋斗”的样子。哈哈!理想不该被鄙视,工资是职业生涯的重要的维度,但不是唯一的。

  其实,任何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都会出现不同赛道之间“错配”或者叫“套利”空间,上世纪80年代是“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如今可能是清华女生当保姆比工程师、企业管理者的年薪更高。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幼稚病就在于,他们相信,谁的工资高,就说明市场最需要谁,就说明谁的价值最高,完全剥离了市场背后的各种复杂的因素——完全忽视了国家社会的整体发展,忽视了个人的长远利益,清华保姆29岁的工资是50万元,可能高于同龄校友,但是,10年之后呢?20年之后呢?

  看到网民一句点评,觉得很有道理,清华女生当保姆50万元年薪,体现的不是清华的价值,而是雇主的价值,不是清华女生当保姆值得那50万元,而是雇主需要用50万元请清华女生来体现家族的实力和品位。

  事实上,清华、北大本身在奢侈品化,其价值已经不在于能够给毕业生带来什么知识培训,而在于它本身奢侈品效益、炫耀性的消费场景。无论是宿迁的电商大亨,还是汤臣一品的家庭,都需要一个清华女学生来证明自身的价值,一如需要一箱子1986年的茅台在酒桌上撑场面。

  清华保姆,你可以解读这个现象是事出有因的,但你不能在价值观上认同它。(撰稿 沈彬)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