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对“妈校”的感情,强求不来的

日期:2024-03-08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高校不仅是发文凭的地方,而且是毕业生们深深的情感连结。
撰稿|沈 彬


  今年樱花还没开,武汉大学提前火了,原因是武大校长张平文“喊你上武大”的招生视频。张校长说:“我来到珞珈山已经三个年头了,但实际上也就一年多。但是我热爱武汉大学,因为这里特别像北京大学。”

  短短的几句话,每一个转折都出人意料,特别是最后一句,真是把悬念放房梁上绕了三日,招生视频很快就被网友套用了《甄嬛传》里的典故,说成了“莞莞类卿”:“大胖橘”喜欢甄嬛是因为她长得像“纯元皇后”。

  张校长之前一直在北大学习、深造,之后在北大当领导,一年多以前才空降到武汉大学当校长。有人说,这位学数学的院士耿直,才会把心里话说出来。

  其实,梦中喊出前任的名字还不是最有杀伤力的,最可怕的是婚礼现场,司仪那边问:你是怎么爱上新娘的?你说:“因为她特别像我的前任。”我不相信新娘这时会夸一句,“我老公真是个耿直BOY”。

  同理,这是一条武汉大学的招生视频,而不是领导的即兴发言,一个宣传片从脚本撰写、领导口播、后期制作,经手、过关的人还是很多的,但似乎都没觉得这种“欲把西湖比西子,武大还是像北大”的恭维话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至少这么多工作人员就没觉得母校被校长当成“替身文学”有什么不妥。

  这些年来,大学的等级愈发固化,普本之上是211的人上人,211之上是985的人上人,然后就是各种细分:985“守门员”、中流985、C9俱乐部、TOP4以及王炸——清北,真是泾渭分明。说到TOP4想到一个笑话:如果一个人说自己是TOP4毕业的,他可能是复旦的、上交乃至南大、浙大的,但肯定不是清北的。

  在这种微妙的比较之下,毕业生对母校的情感弱了,毕业高校彻底变成一种身份、资产乃至相亲市场里面的资源要素。

  其实大学之间难道不应该是平等的吗?学校间的竞争不应该是参差不齐的吗?回溯到20世纪80年代刘道玉校长的时代,大概没有一个武大的学子自觉屈居北大之下,一如在谢希德校长领导之下,大概也没有人觉得复旦和北大的关系是天然的“上下”关系。

  也许当下赛道日益狭窄、竞争日益激烈,大家各种卷不动、躺不平,恰恰固化了大学之间的高低等级,而大学——特别是名校成了很多人扛了一辈子的蜗牛壳。

  我曾经参观过武大的校园,哪怕我是一个和武大没渊源的陌生人,也被校园的深厚底蕴折服:樱园宿舍建在山坡上,琉璃瓦灰墙,此间少年穿梭在迷宫般的民国老建筑里;一株横柳匐伏在操场边上,运动间歇,武大学子站在其间,夕阳的余晖洒进近百年前的宋卿体育馆:这就是一所名校该有的样子。

  英语里母校并不叫mother school,而是沿用了一个古老的拉丁文单词alma mater,意为“哺育的母亲”,“母校”就是那个给奶喝的人。完善的高等教育离不开母校的哺育,高校不仅是发文凭的地方,而且是毕业生们深深的情感连结:某间教室里经历了最摧残人的考试,某株柳树下曾牵过手,食堂里吃过红烧大排……当时觉得平常,回忆时却很美好。感情像良心一样,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不存在“发现”一说。

  感情这个事,是强求不来的,对“妈校”的感情也是如此。雷军给武汉大学捐了13个亿,一定不是因为武大长得特别像北大。既然叫了“妈”,那就得不嫌母丑。撰稿 沈 彬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