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整顿”采访?
这届巴黎奥运会上,记者竟然意外地成了关注的对象,不是因为表现有多好,而是因为被吐槽得太多。媒体人怎么回应这个尴尬很有必要:是装聋作哑的鸵鸟战术,还是加入迎合网民负面情绪的自我矮化狂欢?或者,想想问题出在哪里了。
我觉得这场奥运会里的采访尴尬,应该进行分类讨论。
第一种的尴尬是记者根本就不是体育记者,不做功课,对全红婵提问跳三米板问题,被怼那是活该。
第二种的尴尬是,有的记者特别是主持人,混娱乐场久了,分不清楚综艺和采访的区别,把娱乐圈那一套用在运动员身上,一张嘴就是“你说两句家乡话”“我可以满足你一个梦想”,想不到运动员当场不配合。
前两种被怼,我觉得完全没有问题,就是记者不专业。
第三种尴尬,也是最广泛的一种就是:媒体自我矮化,甘当小丑,或者和运动员聊网梗、聊八卦,或者跟在自媒体后面,把正常的采访剪得支离破碎,迎合网民的刻板印象。
在一段流传很广的所谓“运动员整顿采访”的视频切片当中,新华社记者问潘展乐:“你是怎么做到的?”“正常发挥!”“20岁的你对未来有什么期待?”“没有期待!”“泳池水浅有没有影响?”“没有影响”……给人的感觉就是记者问一句,运动员怼一句。
其实,原长7分钟的采访并没有那么不堪,相反,潘展乐还是很配合采访的。针对巴黎泳池水浅的提问,潘展乐在说了一句“没有影响”之后,认认真真地解释了,因为泳池水浅,销浪比较慢,的确还是有一些影响的,特别是在接力比赛时。
这一段中规中矩的采访,网友已经没有耐心看完整个7分钟了,反而是津津乐道于那支离破碎的十几秒的剪辑,生发了一种“中国运动员怒怼记者”的莫明快感。可悲的是,面对公然对同行的诋毁、自媒体对新闻界的羞辱,很多机构媒体却屈从短期的流量,去大肆传播这段所谓“运动员整顿采访”的视频。
采访和接受采访,类似于相声里的捧哏和逗哏的关系,一个梗儿扔出去,对方能不能接得住?包袱是不是抖得精彩?有时候,梗儿吧唧一下就落在地上,这就很尴尬,但是只要运动员不尴尬,尴尬的就全是记者。特别是奥运采访中,采访的对象一般就是刚刚为国争光,甚至斩获金牌的运动员,有着社会舆论、国家关怀的加持。而另一边的记者虽然有职务在身,但显然是处于弱势的地位,运动员不想回答,甚至可以翻脸、硬怼过去。在这种微妙博弈当中,是需要记者用专业性来维护职业尊严的。
某媒体连线全红婵、陈芋汐时,男记者问全红婵:身边有没有带金牌,给大家看一看。全红婵双手比画个圆圈,怼在镜头面前问:“你看到了吗?”男主持人愣是回答:“我看到了!”这一段采访就非常“抽象”了。这一问一答,在网友看来是运动员“情商高”“天马行空”,而且“空气金牌”的视频被切片后,在网上得到了病毒式的传播,男记者成了很不错的NPC(游戏里的非玩家角色)。
我如果在现场的话会问:“之前很多网友在网暴你的队友陈芋汐,说她在霸凌你,你愿意向大家澄清一下吗?”当然,问完下一步我可能就被网暴了。这大概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为什么记者的提问显得这么“无趣”?毕竟在奥运会上,运动员才是王者,但是记者也不必进入“仆人”的角色扮演。老想着蹭流量,当然会被看轻。撰稿 沈彬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