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的“中年危机”
“我老觉得,我们中国人除了青年就是老年,好像没有中年似的。”
“我们中国人真是一个古怪的民族,对于死看得这么重要,而并不讲究怎么好好地活下去。”
你大概在网上刷到过这段视频:黑白电影里,一位美丽的女演员讲出了这两段台词。这些话切中了很多人的胸臆,引发了共鸣,它在70年以后被人打出9.3的高分。这部电影是1949年桑弧导演的《哀乐中年》。
虽然题目叫“哀乐中年”,但电影里男主角没有我们今天的那种“中年危机”。虽然,男主角陈绍常30多岁丧妻,要拉扯三个孩子,但他是一所学校的创业校长,经济还算宽裕,甚至还能养活妹妹、外甥一家。十来年之后,孩子顺利成才,大儿子“勇敢者率先享受生活”,借着给银行董事长女儿补课的机会成功上位,迎娶“白富美”,登上人生巅峰。在男主角50岁的时候,全家已经跨入上流社会,入住别墅,使役奴仆,吃不完的珍馐美馔,麻将桌上迎来送往的是高朋贵宾。
完成“阶级跃迁”的大儿子,让老爹陈绍常在50岁的高龄辞去了校长的工作,安安心心在家里做老太爷,可以游山玩水,可以念佛经。甚至大儿子还给他建造百年之后豪华寿域。在电影的叙事当中,男主角就这样遭遇了“中年危机”: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电影的女主角原本是男主角老友的女儿刘敏华,一晃十几年不见,出落成了大姑娘,却一直遭遇后母的虐待。在陈绍常的帮助之下,刘敏华当上了老师,在陈退休之后还接替他当了校长。
两人迸发出了爱情——刘敏华不顾年龄的悬殊嫁给陈绍常。两人在坟头谈恋爱时,女主角前后讲出了那两段著名的台词:“中国人好像没有中年似的”“对死看得这么重要,不讲究好好活下去”。
隔阂产生新鲜感,朦胧产生美感。70多年前的电影,台词竟然击中了当下人的内心,网友从古早的只言片语中找到某种慰藉,原来中年危机“古已有之”,原来“早已如此”。
但放在现在的语境下,这个片子的设定大概非常不讨喜,甚至会被骂到撤档:男女主人公的忘年恋不就是“萝莉爱大叔”的俗套吗?而且男主人公是“没苦要硬吃”,放着家里的大别墅不住、放着老太爷不当,要出来“找人生的意义”。
70年的时间隔阂造成了几代人对于“中年危机”的不同理解。从前,人们结婚早,20岁结婚,30岁哺育,50岁就儿女成家,电影中男主角就是面对给自己修的豪华坟墓产生了本体论层面的思考。但是那个“中年危机”并不是生计压力。而如今的“中年危机”更多的是财务性、职业发展性的:肚子越来越大,头发越来越少,职业愿景看着越来越暗淡,而孩子还那么小……
所以,我觉得《哀乐中年》这部电影也就是被截成了几个金句短视频,才容易被认同。真的让那些把“中年危机”挂在嘴边上的吐槽者看完全片,恐怕会骂人。
或许因为当下艺术作品无法观照现实、关怀人心,也缺乏冒犯的勇气——打死不敢重复“萝莉爱上大叔”的桥段,更别说直面当代人就业、升学、婚育的真实酸楚,才让人们从70年前的老电影找到“隔代亲”的幻觉。
当电影“正确”得像考纲一样,隔着70年的老电影就有了郢书燕说的神奇效果。其实,《哀乐中年》里的“中年危机”是活出意义;现实里的“中年危机”是——活着!撰稿 沈彬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