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孩子们相信了“用后即弃”

日期:2025-04-09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商品就是商品,不值得修理。
撰稿|沈 彬

  当儿子“少爷”看我用后槽牙娴熟地叼出了笔芯前面的钢珠头时,嘴和眼睛都惊讶地变成了字母O。

  清明假期,“少爷”的红笔笔芯用完了,让我去买笔芯或者新的笔。我记得正好家里闲置了一堆笔芯,拿出来发现笔头是1.0毫米,小孩写字太粗了。二话不说,按着老笔芯杆子的顶部,轻轻晃掉了钢珠头。“少爷”发出惊呼:“还可以这么操作的?!”依法炮制,我拔新笔芯的钢珠头,结果发现太牢,晃不动,几十年的传统艺能附体,用后槽牙当尖嘴钳叼出笔头。但是,交换了笔头之后笔芯还是不出墨,我又疯狂地甩笔,利用离心力甩出油墨;又是对着笔芯吹气,利用气压顶出油墨;又是不停地在纸上画圈。终于,笔被我修好了!

  “少爷”看我修笔简直像围观耍杂技。我好奇地问,你就从来没见过别人修笔吗?“少爷”说:笔坏了之后都是直接扔掉买新的。

  此时,我感觉与阿尔法世代的孩子之间又多了一项代沟:修笔。

  说到“修笔”,当年可是一代人的必备技能(摸鱼技能),像新兵拆卸枪械那样,我们把弹簧圆珠笔芯一个个零件拆下来,以最快速度组装;清理钢笔毛细,在水泥地上打磨损坏了的钢笔尖;手搓0.7的铅笔芯装到0.5的活动铅笔里……那真是“九年义务,十年修笔”,“从前慢,一堂课只能修一枝笔”。

  修笔这项“绝学”在现在的小朋友当中几乎失传了。

  直接的原因是那么几条:一是中国制造质量水平明显提升,水笔芯一般不坏;二是源于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笔坏了,重新买一支笔比修方便多了。当然,还有就是消费意识变了,高度商业化、成熟工业化把昔日“缝缝补补”的生活彻底赶走了。

  “用后即弃”“一次性”深嵌于现代社会商业逻辑、生活哲学,买来就可以用,而且只用其中可以用的那一部分:一枝水笔只需用完里面的油墨,笔帽、笔杆都是垃圾;水果罐头吃完玻璃罐子里面的东西,罐子是垃圾。商品就是商品,不值得修理,赤裸裸的消费逻辑,也不需要建立更复杂的人与物之间情感关系。

  我有一枝钢笔是小学五年级时舅舅送我的,当年中考用的就是这枝笔,几十年来我一直在修理这枝笔:调整被撞坏的笔尖、换了老化的囊,现在塞在我抽屉的某个角落里。

  如今孩子们沉浸于“用后即弃”的世界里,再也无法与文具产生情感关系,甚至连中高考都统一使用官方准备的笔,没有什么纪念意义。古人感叹:“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现代孩子没有什么“故物”,都是簇簇新的牌子货。好处是活得很轻松,坏处是淡漠到相信自己也是那个“用后即弃的人”。撰稿 沈彬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