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专栏 > 正文

我与版画之缘

日期:2016-03-24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己之所爱,欲施于人,支持推广弘扬中国版画成了他那几年的使命。
恺 蒂
 
  记不清自己对中国木刻版画的兴趣究竟始于何时。 1991年离开上海西往英伦,好像只有苏州河畔的邮政总局能够往英国邮寄书,当时我精心挑选的几十本书中,有一本《中国美术全集:版画》,还有一套荣宝斋1958年出版的《中国版画选》。这两本书曾和《西谛书话》、叶灵凤的三册《读书随笔》等一起,熨帖过我初到异国他乡在地下室餐厅中打工的许多乡愁。到了英国的第二年,我在书店中买到一本列宁格勒出版的“Chinese Popular Prints”,里面全是Hermitage 博物馆所藏的中国年画,让人爱不释手。所以, 1999年,木版基金会的创始人冯德保先生(Christer von der Burg)问我是否愿意到基金会工作,我一口答应。
  提起木版基金会,得先说说寒山堂。话说1972年,冯德保和他的大学同学艾思仁(J.S.Edgren)一起建立了这家专门出售东方书籍的书店。他们是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好友,都是汉学家,当时冯德保已在斯德哥尔摩博物馆东方部工作了三年。他们为书店取了一个古色古香的名字,叫寒山堂。70年代,张大千从巴西移居美国,住在美国卡米尔村,艾思仁的老家也在那里,他登门拜见张大千,求得“寒山堂”三个字,成为书店的匾名。后来,艾思仁重返学术界,书店就全部交到冯德保的手下。1978年,随着书店生意的扩大,冯德保把书店搬到伦敦。我与冯德保相识,是我在国立艺术图书馆工作时,我经常从他那里购买书籍。
  从经营古今书籍到收藏善本,也给了冯德保学习中国版刻及版画的机会,到了80年代末,冯德保的兴趣从古书插图延伸到当代木刻版画,因为他认为,从唐咸通九年印成的《金刚经》开始,木刻是正宗的中国艺术。1997年,冯德保在他的另一位好友瑞士人博林达(VerenaBolinder-Müller)的鼓励下,开始刻意收藏中国当代版画,同年,他们建立了木版基金会。
  与西方版画及日本版画相比,在中国的书画界中,版画一直是位不受重视的穷亲戚,博物馆收藏家研究人员们都不把版画当回事。冯德保为中国版画打抱不平,己之所爱,欲施于人,支持推广弘扬中国版画成了他那几年的使命。1997年到2002年间,冯德保与博林达到中国进行了十一次收藏之旅,每次两到三周,总共收购了近6500张当代版画。
  冯德保虽然有几十年收藏买卖中国古今书籍的经验,但刚开始进入版画领域时,仍然是一头雾水。在中国没有画廊、经纪人或画商出售版画,唯一收藏版画的途径是通过各大艺术学院版画系直接与艺术家联系。幸亏他有高人相助,一位高人是贝尔法斯特大学版画系的主任巴大玮教授(Professor David Barker),另一位是《天书》的作者徐冰。巴大玮教授也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与许多艺术学院的版画系相熟。徐冰是版画家出身,冯德保与他1995年在伦敦一位朋友家相遇,徐冰的版画作品,包括《天书》,就是冯德保收藏的第一批版画,现在,在西方的各大博物馆艺术机构中,徐冰早期那些精美的巴掌大的木刻,可能要数木版基金会收藏最全了。
  有了巴大玮教授和徐冰的引荐,冯德保和博林达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有版画系的地方,都是他们的目的地。虽然《金刚经》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虽然Hermitage 藏有精美年画,但西方对当代中国版画几乎一无所知。1998年,在徐冰帮助拟定了名单之后,冯德保开始了一个宏大的项目,邀请了六十位中国版画家每人为木版基金会专门创作一幅版画, 这就是《木刻原作集》。
  木版基金会的另一个重大活动是2003年与大英图书馆共同举办的中国当代版画的大展,展出了两百多件版画作品,徐冰的《天书》及《五个复数系列》、陈琦的乐器、梦蝶系列、方力钧高达五米的巨大游泳版画等,都在展览之列。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