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岛石头城
阅读提示:桑岛是阿拉伯、印度和非洲文化的结合,百分之九十的居民是穆斯林。
恺 蒂
阴差阳错,2016年8月去东非,最后两天去了达累斯萨拉姆,竟然没有选择去桑给巴尔。当时的念头是要去看看坦桑尼亚的首都,并没意识到若论历史文化风景,桑岛都要强过达市无数倍。
没想到,几个月后,竟有了次去桑给巴尔公务出差的机会,于是,面对满面怨言的孩子们,只能掩藏自己的欣喜,一个劲地说:“下次全家一起去,这次我打前站。”
从伦敦去桑岛,没有直接的航班,辗转内罗毕,经历了航班取消在肯尼亚出关进关的繁琐过程,到达桑岛,已经是二十五个小时以后。其他同事从南非阿联酋中国到达,大家交换旅程经验,都说,最容易的路线,是经过中东的迪拜或多哈。
是啊,桑给巴尔,这个东非的小岛,虽然是坦桑尼亚的一部分,虽然离达市只有20分钟飞行距离,但从文化、历史、风俗、民情的承传上来说,这里更是一个穆斯林的国度,沿袭的是阿拉伯阿曼帝国风采。
看看历史吧。桑岛曾一度是葡萄牙人的地盘,但1698年,阿曼帝国把葡萄牙人从蒙巴萨以及其他的斯瓦希里沿海城镇赶走,整个东非海岸就在阿曼帝国的统治之下。阿曼帝国在桑岛建立城堡,桑岛的鼎盛时期也正是阿曼帝国的鼎盛时期,那就是苏丹赛义德的统治期。1806年,十五岁的Seyyid Said Bin Sultan成为阿曼帝国的苏丹,1828年,他来到桑给巴尔,发展这里的象牙、香料和奴隶的贸易,再过几年,索性将首都迁往桑岛,并将自己的帝国称为“桑给巴尔苏丹国”。他与强大的西方国家签订协约,将东非海岸的贸易集中在桑岛,桑岛成为进入非洲的重要口岸。1856年,苏丹赛义德在从阿曼回转桑岛的途中去世。他的两个儿子分管马斯格特和桑给巴尔,几年后,两地正式分裂,阿曼帝国也逐渐衰落。
1890年,桑给巴尔成为英国的保护国(不是殖民地),但是保护者和被保护者之间并不是没有矛盾,1896年8月27日,曾经爆发过一场历史上最短暂的战争,这就是英桑之战,英国皇家海军炮轰苏丹宫殿,这场三十八分钟的战役之后,桑给巴尔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1963年12月10日,桑岛摆脱英国,与已经在1961年独立的邻国坦噶尼喀合并成立坦桑尼亚,但桑岛仍相对自治,有自己的总统与内阁。
桑岛是阿拉伯、印度和非洲文化的结合,坦桑尼亚大陆的穆斯林和基督徒可能各占一半,但在桑岛,百分之九十的居民是穆斯林。石头城小巧玲珑,小街窄巷,屋舍多受阿拉伯建筑的影响,据说有四十多座清真寺。这里房屋墙壁大多是斑驳的,因为带着盐味的海风和热带的阳光。即使是政府部门,总统官邸,斑驳的墙壁也是其风格。珍奇宫,老王宫博物馆,也都是一片萧条,“粉刷一新”根本就不是这里的概念。石头城最有名的还有它的无数个大门,门框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门面上装饰着突出的铁钉,有的门上挂着一溜风干的香草,就像我们端午节门上挂的艾草,是为了驱邪么?这里的女子们大都以斯瓦希里的花布遮住头面,男子虽也有人身着白色长袍,但更多穿西式服装。
石头城是个港口,虽然海水依然能清澈见底,但游客们却很少在这里游泳。海面上泊着不少船,但这里是没有豪华游艇的。靠近集装箱码头的,是在各大洲远航的大船,其他在海上漂着的大都是居家的木船。一条船舷被油漆成蓝白两色的木船上用四根竹竿挑着一块帆布搭成了凉棚,又有两根竹竿扯着一根细绳晾晒着衣服。船上或两三人,或四五人,中午时分,船上的人吃着饭,喝着茶,聊着天。船上满满的都是居家常用的东西,锅碗瓢勺,能看到每条稍大些的船也都会带着一条小舢板,那是上岸或去邻家船上做客的主要交通工具。
桑岛上没有塑料口袋,商店里所有的物品都以纸袋来盛装,可能这也是桑岛那么干干净净的主要原因之一。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