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专栏 > 正文

听外婆讲她童年的故事

日期:2023-11-15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养老社区为他打开了一扇窗户,让他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社会。
撰稿|恺 蒂


  十月十二日浦东机场,秋高气爽,上了出租车直接去周浦忘忧路。一路畅通的高架,从机场到“梧桐人家”,正好半个小时。上次来这里,是三月份时带老爸过来参观,表弟开车,女儿也在,那天奇冷。现在,老爸老妈已经搬来住了五个月。

  老爸老妈一直身体不错,四平路的家虽然在老公房,但老爸老妈各有自己的空间,八楼的房子视野辽阔,毫无遮障,能看到外滩三大件,晴日黄昏风景最好,老爸七楼的书房,常常高朋满座。但如何养老,却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话题。每次全家人凑到一起,无论在伦敦纽约或上海,老爸老妈“未来怎么办”,总要讨论一番。但每次都是由老爸这样总结:“我们自己还行,你妈妈能烧饭,我能买菜打扫,过两年再说吧。”所以,“过两年再说”,这几个字已经用了好几年了。

  如果不是因为年初老妈感染新冠时在家里摔了一跤髋骨骨折,恐怕我们依然是在“过两年再说”的无限循环中。虽然之前居家养老一直是首选,但三月份时老爸老妈就开始倾向于搬进养老社区。我带老爸去看了松江浦东市区内的几家,最终决定“梧桐人家”,是因为喜欢小区的生活,小高层的楼房,绿化好,空气清新,湖里有鱼有鸭还有一对黑天鹅。让父母住进养老社区,哥哥一开始心里是不舒服的,老家的姑姨堂表兄弟姐妹们,有好几位心疼得痛哭流涕。我和嫂子比较理性,但依然担心他们是否能适应,当时应允了老妈:你们过去住一段时间,要是不喜欢,就接你们回家。

  这五个月来,不停地有朋友发来他们去看望老爸老妈的照片,在他们的新居里的合影,在小区里走路的视频、食堂里的菜谱。心里很感激这些不怕路远去探望的朋友们,但也担心时间久了,大家的新鲜劲过去了,去探望的人少了,孤单和寂寞又是难免。可没曾想到,等我在十月的艳阳天里来到这里,对于老爸老妈来说,“家”已经不再是四平路,而是“梧桐人家”了。老爸说,这个养老社区为他打开了一扇窗户,让他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社会,有这么多有趣的人住在这里,有的提出从“养老”到“享老”,有的推崇“优雅老去“,有他复旦的校友,有新闻界的精英,有吉他高手,有林则徐的后裔,还有一位搞核能量的专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老爸采访两弹一星项目,这位专家就在老爸的采访名单上,但阴差阳错,老爸在北京时,他在基地,老爸去了基地,他又回到北京,一直就没有碰上,没想到在“梧桐人家”成了邻居。老爸当记者的触角永远是敏感的,他对新人新事新地方总是抱着无穷的好奇心,这一点,让他到哪里都不会寂寞。

  儿子心细,他看出外公走到哪里都如众星拱月,而外婆则相对话少。所以,他就拉着外婆的手,问起外婆小时候的故事,老妈讲起她父亲三兄弟,二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清华、北大、南开,都是教育家。还有她儿时村头的那座山,长满了石榴树,石榴花开时漫山遍野红遍,成熟的石榴可以任意摘食,那季节,村里的孩子们的肚子都是圆鼓鼓的…..

  儿子打开了外婆的话匣子。我们离开上海回到伦敦后的几天,两位编辑前去和老爸讨论书稿,发了照片给我,附言道:“今天谈到后来还谈出了两个特别好的内容……一个是乡村里的情爱……还有一个是师母的家庭、教育……师母今天也很健谈。我们得了宝。师母的故事也很多,我们说,一定要补充进来。”

  把微信告诉了儿子,他落下眼泪,说:“下次回上海,我还是要听外婆讲她的故事。” 撰稿 恺蒂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